西西小说网 > 都市青春 > 简易爱情学 > 第四章 接受 (1)

第四章 接受 (1)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碧蓝档案里的明日之劫 转生哥布林异世界 灵气复苏后我成了霸总最贵重的藏品 玄幻:老婆女帝,萌娃大闹九州 系统提前十八年,我一岁逆袭成仙 杀戮系统,绝世杀神 我的兵营有亿点强 修罗场!攻略四个病娇大佬很致命 玄幻:开局获得暴击系统 火影:这个油女苟的很凶残

“如果我们把“获得爱情”当做是一个“行为结果”的话…,那么…什么才应该是“启始”这一过程的开端?” 当尹轶提出这“疑问”的同时,教室的幕布上便同时的映出了一个被大大的“”字符号所覆盖着的“爱情是什么?”的短句——就像是在剧场中,开幕后,扬举着的用以提示行将进入到“正戏”里的词板。 在他以他的那种值得玩味的微笑先附和了几个大家尝试作出的回答后,他总结道——更可能其实只是假借着“认同”而给出了他早已预备的答案。 “…是接受。”“第一个步骤,当然是寻求对方的接受。接受,起码对于你“出现于她的周遭”并不会被抵触…。” “那无疑才是“这一切”能够顺遂开始的“先决”。” “那么,再请你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说这句话时再次把停在胸前的手掌向前铺展了一下,“换做是我们,如果遇到了一个“之前”全无了解的陌生人,他该具备着怎样的特质,我们才会觉得“他的靠近”至少不会让我们警惕和讨厌? “长的看起来还不错?——就是外表了?恕我直言,如果我们真的具备着能让别人“一眼倾心”的样貌,恐怕根本就不会在这里浪费时间。” “有着良好的气质与谈吐?”——且不说所谓的“有气质”在更多的时候其实就是外表漂亮的另一种说法,拥有“口才”这东西又不可能在短期内便可以实现。 “不不不,“合的来”肯定不行…。”在否定这回答时,他特别的摇了摇手指以示他“尤其的抗拒”,接着解释道:“大凡“语义越模糊的标准”便往往意味着越“苛刻”——因为它的本质就是“选择的任性”…是那种“完全由自己的主观来决定的…自由裁量权”。” “往往就是这样的状况,当对方初始的条件本就符合着我们心意的时候——“合得来”便成为了我们或者出于“矜持”或者“难于言表”时的“最好的肯定”。” “反之,如果那些优点消逝了…“合不来”就成为了我们最容易找到的,对方也无从去改正的缺陷。” “我们即使不去深究这其中“口径变换”的真正因素,至少这也说明了“合得来”这一标准的“确立”也绝非是“朝夕间”便可以判别。” 尹轶在说出下面的话时又稍微的加重了些语气:“而,这其实本就是与“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习惯”所“相悖”的…,”他这里指的是时间问题,“四次,只有四次的机会…——根据一些社会心理学相关实验的统计,我们人类大致只需要与“对方”进行四次的“接触”…。” “便会把“他们”在自己“心中的印象”…从此固化到永远。” “如此的话,那么“别人”的哪种品行才是“最容易为我们快速去认可的优点”?” “他们又应该做出怎样的举动才能让我们“看上去便觉得熟悉和亲切”?” “人呢,难免是有所不足的…,那么对方的哪些“毛病和错误”我们才会觉得是“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瑕疵,完全的该被“接受和忍耐”?” “…而,“两个人之间”又是怎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完全契合”?真正的没有任何芥蒂的存在?” “是…一样。” “和我们自己一样。” “没有什么会比“别人和我们一样”时可以让我们感到安全和喜爱。” “我们在婴儿时就被灌输着和亲近的人相似就是最好的,反之亦是如此,大致“和我们的父母长的面目一样”就是我们所能听到的、最早的、以及最频繁的夸赞。” “在我们懵懂的初始,“感知和认识世界其实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于只凭着自己的感受来定义着“周围一切”的好坏。” ““长大了”…其实也是如此的,至少在多数时间里仍是一样的…,认为着只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是无误的,笃信着自己的言行即等同于公理和正确。” “现在,再请你们去回想和琢磨一下那些形容着两人“迅速交好”的字句中所蕴含的真正意思:“一见如故”、“义气相投”“志同道合”,其实…在古时,“同志”这词汇其实更多的是作为“夫妇”这两个字的指代。” “而最后…,最后的例证是让我们扪心自问…”,尹轶说这话时再次含笑的扫视了一遍大家,“扪心自问,在我们截止到目前的人生中,到底“谁”才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最长久的、认为是最美好的对象?到底是“谁”才得到了我们最长久的赞同和关爱…?” 这问句的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但是张型却说不出口,也没有人说的出口,或许正是它“明显的简单”才造成了此刻“它展露的困难”。 尹轶也把“它”轻巧的跳过了,又可能是觉得那集体的静默已算是回复——于是,继续的又说出了“在那答案之后的答案”。 “所以,我们不可能去反感和排斥“那些和我们一样”的人,因为这也就是等于在否定和抵触着“如自己一般”的存在。” ““一样”就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好的认可…。” “再回想前面的话,这就是真正的、不可动摇也不容置疑的…“合得来”。” “把自己变成与对方“近似的”,以达到被容纳的目的——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塑造一致性”。简单的说,就是要“说的”和对方一样,“行的”和对方一样,更重要的是让对方能产生“你和他的所思所想”也一样的错觉。” “当然,具体践行起来并非是“现在说的”这么容易的事,仅靠单纯的“附和、模仿”可能只会获得“反效果”甚至是引起“他们”的戒备和警觉。” “在下面的课时中,我们要讲解的就是如何去剖析、解读你们的“目标对象”真正的“真实”,尤其是那些或许他们连自己都尚未察觉的“特点”。” 尹轶在讲完这段话后,嘴角边又挂上了那“自得的”微笑:“那么,开始吧。” ——他说“开始吧”时那三个字的发音并不重,但是却如同在“这教室里”正捶擂起向着什么去“进发”的鼓乐。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9729/165631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9729/1656315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