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刘琦投刘备,荆州生是非7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全民求生:活人禁区 模拟万次,成就人族横炼大帝 宇宙无限食堂 山村多娇 帝国时代之穿越中世纪 洪荒:天河倒灌,我在天庭证水元 综影视之林白蔹的快穿之旅 季汉中兴英烈传 重生归来:七零娇妻娇滴滴 都重生了,又当消防兵了?
即便是汉室衰微、群雄逐鹿的当下,汉室的影响力,也依然深入人心。
赵旻匆匆写上一众汉臣的太子属官官职后,便向众人告辞。
苟哥还需去卫府,与自己臣属讨论,如何将卫府并入太子东宫之事。
此刻,就连推动历史进程的苟哥本人都尚不知,其人与其乖宝儿商定之事,将会对大汉国运,造成何等的影响。
张裕或许清楚,但其人在大彻大悟之后,并不想完全揭破天机。
一言蔽之:五星连珠之兆,果然真实不虚。
让我们将目光,暂时转向长秋宫。
长秋宫书房内,正在埋头苦读的小刘嗣,似是后知后觉一般,突然抬起自己可爱的小脑袋,忽闪着大眼睛看向正认真做着女红的伏寿。
伏寿正为自己的亲儿子,缝制一件玄色龙纹蜀锦袍。
“母亲,大人…恩师大人为何对孩儿这般好?”
伏寿芳心陡然一惊,手中那卫府工坊所产的精钢绣花针,险些刺破自己纤细优美的玉指。
旋即,伏寿放下手中的蜀锦、缤纷的丝线,向自己亲儿子嫣然一笑。
“阿嗣,此事不足为奇。”
刘嗣放下书卷与毛笔,郑重其事地向自己母亲行了一礼。
“母亲,孩儿愿闻其详。”
伏寿上前扶起刘嗣,又爱怜至极地轻轻摸了摸其人的小脑袋。
“阿嗣应知,太子太傅始终为大汉忠臣,且丝毫未变。然则,因陛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故…
太子太傅无法及时与陛下协商治国之道,兼且后汉历代有权臣自专自决之传统,故而,长此以往,太子太傅便以卫府代陛下行治国之事,其人非不忠不敬,实乃情势所迫也。”
言及于此,伏寿闭口不语。
小刘嗣若有所思,片刻后用力颔首。
“母亲所言极是,大人时时以汉臣自居而从不逾矩,又从不矫诏行事,殊为难得!”
出身于傀儡帝王之家的刘嗣,心智果然早熟。
辨别大臣之忠奸,这两点正是关键。
更何况,当此乱世,能做到这一点者,也惟有苟哥一人。
因此,伏寿对刘嗣极为满意。
于是伏寿继续道。
“而今,太子太傅见阿嗣天资惊人,又被陛下立为太子,故而欲还政于太子也。阿嗣可知,昔年之权臣曹操曹孟德乎?”
说到此处,伏寿咬牙切齿地,将曹操当年犯下的恶行,一五一十地讲述给刘嗣听。
伏寿无需添油加醋,因为曹操在建安元年至建安五年(西历196-200年)之间,确实曾掀起一次又一次血雨腥风。
最过分的是,曹操当着刘协、伏寿之面,活生生缢死了身怀六甲的董贵人。
这是红果果的杀鸡儆猴!能做出这等恶事之人,会是忠臣吗?
听至此处,小刘嗣义愤填膺。
“如此奸贼!简直可恨至极!”
伏寿添了把火。
“彼时,为母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然则…陛下彼时却始终默然不语。”
小刘嗣愕然当场。
无论是谁,当得知自己父亲是个草包时,心情都不会好。
伏寿趁机道:“万幸,仅仅数月之后,曹操便被时为卫将军之太子太傅大败,于乌巢泽自刎。”
刘嗣松了口气。
伏寿幽幽道:“阿嗣,关于此事,为母已向你讲过多次,你是否记得《短歌行》?”
刘嗣颔首。
“母亲大人,孩儿记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刘嗣唱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心中顿时升起一番明悟。
不多时,赵旻便疾驰而至卫府,并召集全部臣属商议太子开府之事。
尽管赵旻已经尽可能高估汉室的影响力,但在卫府正堂内,当苟哥召集一众臣属开始议事之后,其人还是颇为意外地发现…
自己仍然严重低估了,大汉二字那沉甸甸的重量。
“诸君,而今太子已立,是以我欲暂代太子少傅之职助太子开府。诸君以为,卫府阖府并入太子府如何?”
苟哥此言一出,卫府正堂之内,顿时人声鼎沸。
“主公之意为,卫府右属太子府?”
“并入太子府?主公意为卫府、太子属官皆右属太子乎?”
右属的意思,与隶属类似。
卫府一众臣属,是在向其主公确认,卫府、太子属官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苟哥从容颔首。
“卫府暂与太子属官并列,皆右属太子。待太子继位,卫府则与而今一般右属天子。”
苟哥这番话没毛病。
卫府,顾名思义,乃卫将军之幕府,卫将军拱卫天子,其幕府自然隶属于天子。
至于太子继位后卫府的变化…这真的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苟哥本以为,自己一众臣属或许将强烈抵触此事。
但出乎苟哥预料之外的是…
其人话音甫落,便听到震耳欲聋的欢呼之声,旋即,卫府众臣属纷纷起身,向苟哥表达敬意。
“当今天子无所作为,而太子虽年幼却聪慧知礼,某等随主公辅佐太子,此乃众望所归也!主公此举,英明至极!”
“太子虽幼,却有明君之资,得主公辅佐,将来必为一代英主!主公当真为皇汉之周公!”
“主公奉主上以从民望,不愧为皇汉之栋梁!”
“主公高风亮节,实乃大汉之大幸焉!”
“主公心存周公之志,必将名垂千古而不朽,气照后世而流芳!”
“向者(以前),主公尚未成就功业便作《短歌行》,由此可知,主公始终未忘初心,某等深感钦佩!”
面对自己一众臣属如此赞美,苟哥竟有些哭笑不得。
至此,苟哥方才切身体会到,汉室正统之观念,即便在如此乱世,依然根深蒂固。
这简直是废话。
初平元年(西历190年)之时,国贼董卓“擢拔群士,平**人”,拼命向公卿士大夫示好,然并卵,其人还是被天下人视作窃国大贼。
只因董卓在前一年的中平六年(189),擅行废立,废掉了汉少帝刘辨、而立汉献帝刘协(当然,如今尚在世的刘协还不可能有谥号)。
(董)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
摘自《后汉书之董卓传》
有鉴于此,无论曹操还是赵旻,除非迫不得已,否则都不可能再行废立之事。
更何况,曹操尚且需要刘协这块政治招牌,或者说,曹操需要维护皇权之神圣性,以逐渐消除皇权世俗化之趋势。
太祖答(袁)绍曰:“……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
摘自狗贼王沈《魏书》
如今亲儿子已成为皇太子的赵旻,更加需要!
综上所述,赵旻非但不能急于使刘嗣继位,反而更应对刘协更加恭敬…虽然只是表面上的恭敬。
今日苟哥之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其人的一种试探?
由是故,当苟哥亲眼目睹汉廷重臣、卫府臣属的反应之后,结合张裕在岁除时所言之谶语,苟哥更加坚定了自己务必善待刘协的决心。
当然了,所谓善待,只是保证刘协人身安全、高贵地位、生活奢靡而已,刘协想接触政务及军务?
呵呵!
赵旻要的,只是大汉天子的金字招牌、皇权神圣化、刘协乖乖听话不使绊子而已。
心中打定主意之后,太子太傅、卫将军赵旻,便迅速摆正心态、并扮足大汉忠臣之作派。
其人先是示意群情慷慨激动的一众臣属安静,然后便朗声道。
“诸君!而今刘琦虽已往投刘备、荆州或许暗流汹涌,然则,无论如何,天下之大一统皆将不远矣!”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更有趣的是,这些后世的篡夺者,往往不揣冒昧,将太祖的庙号留给自己。
再来看南陈。
南陈高祖是陈霸先,陈太祖庙号则缺置。
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陈书高祖纪》
陈霸先的情况,与司马懿、石勒、刘裕十分相似。
陈霸先是陈朝的实际创立者,但死后侄子陈蒨强行接班,又派人处理掉了陈霸先的儿子陈昌,对外谎称“船坏溺死”。
三月,(陈昌)入境,(陈蒨)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陈昌)济江,于中流船坏,以溺薨。--《陈书衡阳献王传》
陈蒨如果追尊叔父为太祖,便会削弱自己的法统,因此陈霸先这个陈朝奠基者,也只好屈居高祖之位。
陈蒨的最初计划,应当是把太祖的庙号留给自己。
不料陈蒨死后,其弟陈顼有样学样,把哥哥的儿子们废掉,自己做了皇帝。
因此陈蒨仅仅得到世祖的庙号,功亏一篑。
光大二年正月,(陈顼)进位太傅,领司徒,加殊礼,剑履上殿,增邑并前三千户,馀并如故。十一月甲寅,(陈顼)慈训太后令废帝(指陈蒨之子)为临海王。--《陈书宣帝纪》
由于陈朝君主三代倾轧,统绪混乱异常,最终太祖的庙号竟然空置,令人哑然失笑。
二十五朝中,高祖与太祖的相关案例极多,数千字难以穷尽;
而且举例过多也有繁琐无聊之弊,因此权以上述案例,略作分析。
其实通过前文论述,可以清楚看到,高祖与太祖,可以大抵划分为“魏式”和“晋式”。
魏式即大宗继统,王朝的实际奠基者为太祖;
晋式则是小宗继统,王朝的实际奠基者为高祖。
小宗继统的问题,属于该王朝的继承统绪出现了波动,嫡长子一脉未能顺利接班,因此后世君主(出自小宗)出于自身的合法性考虑,不得不降低王朝奠基者的地位,将之降格为高祖,而不称太祖。
一言蔽之,如果一个王朝的庙号中出现了“高祖”,往往说明这个王朝的继承统绪,出现了严重问题。
以唐代为例。李渊是唐朝的实际创立者,不得太祖之号,反被授予高祖。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新唐书高祖纪》
理由显而易见。如果李渊为太祖,那太祖嫡长子李建成一脉,便会具备最强的法统。这在唐初的政治环境下,明显不合时宜。
不过这个问题并未困扰到李世民。因为李渊僭号之初,曾追尊其祖父李虎为唐太祖,这无疑是李世民乐于承认的事情。
追谥皇高祖曰宣简公;皇曾祖曰懿王;皇祖(李虎)曰景皇帝,庙号太祖。--《新唐书高祖纪》
李虎是西魏时人,且恪守臣道,结果莫名其妙获得了“唐太祖”的庙号,也算是历史的黑色幽默了。
(李虎)轻财重义,雅尚名节。--《册府元龟》
概而论之,魏晋以降,“高祖”往往是“太祖”的替代品,其功业等同于太祖,地位却低于太祖。这种怪异现象,大抵是后世的小宗子孙,为了强化自身的法统,强行给祖先的庙号降格,属于文化工程的现实应用。
谚语云: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庙号的授予权力,既然掌握在后世之君手中,那它必然服务于当朝的政治需要。一言蔽之,一切历史无外乎当代史。.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6388/281180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6388/2811805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