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南北纷争起,疏浚白公渠3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偷听灵植心声,凡女飞升了! 咸鱼病弱过家家[穿书] 我把八十一难变成劫,西游乱套了 快穿之腹黑主人别撩我(快穿之厨子太腹黑) 长炑沉安 逆骨三两 这个武圣只想当官 我在部队的灵异事件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重生:从包沙场开始崛起
刘备笑着执起刘琦的手。
“大公子,此事并无不妥之处。1者,景升兄牧守荆州多年,大公子以德行著称,又多年施行仁政,深孚荆州士民之望,由大公子坐镇桂阳郡,此乃民心所向;
2者,孙仲谋始终对荆州虎视眈眈,非大公子,不足以震慑其人也;
3者,若大公子坐镇桂阳郡,则因令尊甫降于朝廷,朝廷不好对大公子逼迫过甚、故桂阳郡反而因此而安也;
4者,大公子性情纯良、能力出众,备窃以为,除大公子之外,无人可为备统筹粮草辎重,故而,备恳请大公子受此重任!”
言罢,刘备轻轻放开刘琦的手,郑重其事地向其人深施1礼。
其实还有1点,刘备并未言明:
刘备是想利用刘琦的声望,试图攻占桂阳郡西侧的0陵郡。
如此1来,拥有了屏障、以及战略纵深的整个交趾刺史部,才算足够安全。
归根结底,交趾与许都之间往来的那些规模超大的车队,委实是过于显眼。
雄才大略的孙权可不是目光短浅之辈,其人焉能不对此垂涎3尺?
所以,刘备1方面要与孙权结盟、共抗来自于赵旻的威胁,1方面还要在暗中时刻提防孙权偷袭交趾。
尽管这时代岭南瘴疠之地甚多,孙权不太可能贸然来攻。
话说回来,自从得知赵旻已重设西域都护府之后,刘备如今心知肚明:
如非迫不得已,赵旻决不会攻打交趾。
因为交趾如今是卫府工坊的重要原材料产区,赵旻不可能跟自己的原材料过不去。
否则,西域那宽广如汪洋1般的市场,赵旻还供不供货了?
所以,即便是出售原材而换取成品,刘备也认了。
至少,凭借交趾那些特产之宝物,刘备也照样可以赚取大量军费及珍稀货物。
综上考虑,刘备认为,己方应尽速攻下日南郡、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整个南洋,以便向中原输出更多特产之宝物,同时也为大汉建立开疆拓土之不世功业!
更何况,刘备还可借此,在交趾士族、豪族心中树立绝对权威,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
心中打定这1切如意算盘之后,刘备便殷勤无比地执起刘琦之手、并微微1笑。
“大公子且随备来,你我召集臣属,共商此番远征交趾日南郡之事。”
刘琦此刻心中对刘备充满敬意及感激,于是其人欣然跟随刘备进了郴城,浑然不知刘备早已将1切算计妥当。
就在刘备成功忽悠刘琦之时…
孙权的大本营、吴郡丹徒城吴侯府内。
孙权同样在召集麾下群臣议事。
“诸君,兴平2年(西历195年)先兄渡江之时,曾颁布授兵制并沿用至今。然则…诸君想必皆有两大切肤之痛:兵从何来、以及何以养兵!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通过半年多的恩威并施、拉拢打击…当然了,还有被赵旻挖墙脚等多种手段,孙权如今已初步掌控了孙策为其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所以,目前江东众臣属,至少表面上都不会再对孙权不敬。
更何况,孙权此刻提出的“兵从何来”、“何以养兵”这两大问题,确实都是江东众臣属的两大痛点。
授兵制确实起源于孙策。
而江东的授兵数量,由低到高,可以分为7级:
授兵自4百人起步,至5百、1千、2千、3千、5千、1万不等。
从可见史料看,“5百人”与“2千人”这两个级别,应用比较广泛。
需要注意的是,授兵的数字,并不代表足额的甲士,而是募兵的数量上限,或者可称之为授兵额度。
所谓“兵2千,骑5十”,说的是自募部曲的上限额度,而不是实际赐予的人数。
招募兵员已经极难,如何养兵更是难上加难。
君不见,就连在江东地位非同1般的周瑜,都曾为此犯愁?
若非小乔求到了其阿姊大乔头上,大乔又求其夫君赵旻出手相助,周瑜恐怕连1部亲卫的装备都凑不齐。
是以,孙权此言1出,堂内便登时沸反盈天。
“主公所言极是!”
“唉!某虽有1千兵额,却囿于物力,不敢征募兵卒!难矣!难矣!”
“江东而今乱后甫定、百废待兴,衣食犹然不足,何谈养兵!”
如此种种,不1而足,可概括为1句话:
没钱。
那么问题来了,孙权准备怎么办?
在此背景之下,孙权开始了其人的表演。
只见其人抚须微微1笑,显得胸有成竹而又颇为悠然。
“诸君且听我1言!”
孙权话音甫落,堂内顿时鸦雀无声、针落可闻。
“我闻吴郡、会稽之山越人逃避徭役、匿居深山,以至于此2郡空有田而无民耕种,诸君以为,确有其事否?”
山越并非蛮夷、胡人,而是“逃避徭役,匿居深山”的扬州刺史部百姓。
读书不求甚解之小学生,请你们不要断章取义、更不要顾名思义。
换言之,山越人原本都是大汉子民,只是因不堪剥削而逃亡深山。
这与赵旻辖区因推行屯田新政而“几无流民”的情况,可谓截然相反。
去年年初关、张2人攻伐会稽郡之时,便曾发现此重大问题,并曾为此义愤填膺…
这哥俩政治觉悟还是不够高,所以没有提出“打土豪分田地”这种极具前瞻性、且实操性颇强的口号。
言归正传。
孙权提出“山越人”这个问题之后,江东众臣属登时豁然开朗。
但不待众人发言,孙权便抢先道:“而今逃匿深山之山越人,其数岂止百万,若某等征其悍勇者为兵、精壮者为农、余者为奴客,则何愁江东不兴邪?”
孙权这番话若被赵旻听到,其人1定会被赵旻痛骂1番。
盖因山越人之所以逃匿深山,正因为江东士族、豪族太过于压榨黎庶,孙权不考虑如何从源头解决问题、缓和甚至化解矛盾,反而要将山越人强征为兵、为奴…
孙权如此做,何异于饮鸩止渴?
江东覆灭的命运,从孙权讨伐山越时起,便已被注定。
相比于施行仁政、顺势而为的刘备,孙权确实格局小了。
但是!
孙权这番话,江东众臣属却颇为认同。
“主公所言极是!”
“主公英明!如此1来,何愁江东不兴?”
但也有人提出异议。
“主公,此仅可解“兵从何来”之困,某等何以养兵?”
孙权微微1笑,开始推出其人的1系列权谋诈术。
没错,就是权谋诈术,这并非贬义词,而是中性词。
纵观江东历史,其之所以无法如李唐中后期1般,形成“地方藩镇割据”,靠的就是孙权的1系列权谋诈术。
无论如何,都不得不承认,孙权的政治手腕,远非孙策所能及。
如是般,孙权抛出了其人酝酿已久的“奉邑制”以及“复客制”。
如果说授兵制是上层建筑的话,那么奉邑制和复客制,便是其经济基础。
“奉邑”即授兵将领的食邑。
相关记载在《吴书》中俯拾皆是,周瑜、鲁肃、吕蒙、徐盛等人均有涉及。
(孙)权拜(周)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
摘自《吴书之周瑜传》
(孙权)以寻阳、阳新为(吕)蒙奉邑。
摘自《吴书之吕蒙传》
甚至还有周泰这种“所在皆食其征赋”的特例。
即周泰没有固定奉邑,在何地任官,便收取何地的赋税。
(周泰)复补宜春长,所在皆食其征赋。
摘自《吴书之周泰传》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牵招在雁门郡戍边,又历时十2年,卒于任上。如此勋业,最终竟然仅仅混了1个“关内侯”。须知,关内侯数量猥滥,空有爵号,而无食邑,属于安慰性质的荣衔。
明帝即位,赐(牵招)爵关内侯。--《魏书牵招传》
可见刘备故人的身份,给了他多么巨大的政治桎梏。
田豫和牵招类似,也是刘备在边地结识的旧人。
彼时田豫在公孙瓒麾下“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分别时刘备又为之流涕,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
刘备之奔公孙瓒也,(田)豫时年少,自讬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魏书田豫传》
不难看出,田豫的早年履历,与赵云十分相似。
时,先主亦依托(公孙)瓒,每接纳(赵)云,云得深自结托。--《云别传》
因为这层敏感关系,田豫在曹营的仕途相当坎坷。与牵招相比,亦不遑多让。
曹丕时代,北狄强盛,扰乱边塞,于是用田豫,牵招等人“并护鲜卑”。既然“北狄强盛”,那曹丕此举,用心可谓险恶。
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田)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并护鲜卑。--《魏书田豫传》
曹叡时代,辽东公孙渊叛乱,与孙权交通。中领军杨暨举荐田豫率兵于海路截击,结果田豫“有功不赏,无罪却罚”,酿成了千古冤案。被陈寿称作“功不见列”。
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沈没,波荡著岸,无所蒙窜,(田豫)尽虏其众……(田豫)由是,功不见列。--《魏书田豫传》
这里需要注意,中领军杨暨的角色。
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田)豫应选。--《魏书田豫传》
杨暨在曹叡时代,曾多次进谗。比如谗害刘晔,即出自其手。
(杨)暨谦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明)帝曰:“(刘)晔与吾言蜀可伐。”(杨)暨曰:“晔可召质也。”--《傅子》
换言之,杨暨本人实际充当了曹叡的鹰犬,望风承旨,替主子干脏活。
可见田豫自出征之始,恐怕已经注定了悲剧下场。
下1章咱们继续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6388/284260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6388/2842601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