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3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高武:我以仙法护华夏 末世:古武复苏,我绑定了霸主系统 穿越后,她解锁了读心术! 我的专属梦境游戏 古仙飞升传 高手之王 我的幕后神国 城中村物语 墓中忆事 深渊领主:我的兵种没有弱点
赵旻此言一出,卫府正堂登时鸦雀无声。
大战略家刘晔,此刻正在青州协助臧霸等泰山贼,以及陈登麾下镇守青徐二州,是以,此地没有最理解赵旻想法之人。
但卫府一方中,战略能力仅次于刘晔的瑜哥,很快便反应过来。
“主公之意为,先安抚稳妥荆襄豪族,再静观河北之变,待一统北方之后再于荆襄推行新政?”
赵旻颔首:“正是如此!河北沃野千里、地方士族豪族实力雄厚,若我等欲一统北方,则必先安荆襄!”
桓阶闻言,起身至正堂中央、向赵旻躬身行礼。
“主公,荆襄仅靠幼宰兄、子瑜、长文三人,便足以安抚其地之豪族,然则,为稳妥起见,某亦愿赴襄阳城,助幼宰兄、子瑜、长文一臂之力。”
因赵旻担心荆州暗流汹涌之故,因此董和父子、诸葛瑾及陈群四人,在荆襄豪族归顺朝廷之后便未再返回许都,而是始终在荆襄坐镇。
赵旻再次颔首。
“伯绪、宾伯(费祎族父费观),你二人尽快赶赴襄阳城,暂且尽力安抚荆襄豪族。”
桓阶、费观二人同时躬身领命。
实际上,赵旻还是过于谨慎了。
大汉天下之十字路口,确实是荆州不假,但是,更深入、更精准来说,这十字路口实际是指荆州南阳郡(已与章陵郡合而为一)、南郡、江夏郡这三郡。
余者如武陵、零陵等郡,在荆州人看来都是蛮荒之地。
而荆襄豪族的活跃范围,基本集中在南阳、南郡这二郡。
南阳有张绣坐镇,其人麾下又有邓芝、来敏、李严(原刘表麾下南阳士人,荆襄豪族献南郡后,其人已投奔张绣)、傅肜(音同融)等高士协助,可谓稳如泰山。
荆襄豪族即便想反水,在南阳也翻不起任何浪花。
至于南郡…
随着步骘将益州治理妥帖、南郡秭归工坊建立并屯兵驻守、荆襄豪族愈发依赖丝绸之路进行货殖,南郡豪族,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次与赵旻作对?
所以,赵旻这个苟哥,实际上是稳过头了。
但话说回来,荆州桂阳郡有刘琦这个不安定因素,赵旻还是绝对不敢掉以轻心。
赵旻利用自己对历史的精熟了解、对天下大势的精准把握,在最为恰当的时机、兵不血刃提前收回益州、荆州,便绝对不允许长江流域再次生乱。
因为,赵旻比这时代任何人都了解,孙权、刘备二人,是何等可怕的对手!
所以,赵旻决不会给孙权、刘备任何可趁之机。
搞定荆襄部署之后,赵旻复又看向周瑜。
“公瑾,我听闻仲谋已推行“奉邑制”、“复客制”,并已尽遣大军围剿逃避苛政之山越人。
公瑾,仲谋如此倒行逆施,不惜置黎庶于水火,你可有何良策规劝其人?”
周瑜抚须沉思片刻后,缓缓摇头道。
“回主公,山越人原为一乡乃至一县之民,在宗帅之率领下逃避苛政、亡匿山林,实则为聚众之流民也。
仲谋欲收编此等亡匿之流民,虽手段过于酷烈,却并无不妥之处。瑜对此亦无可奈何。”
赵旻继续追问周瑜。
“公瑾,如此说来,山越人各县皆有?兼且…山越人聚众之数约有几何?”
周瑜这次倒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回主公,山越人在吴郡、庐江二郡并非每县皆有,然则…丹阳、会稽二郡,几乎每县皆有,兼且…其众决不在少数!”
赵旻微微颔首,心中已有了定计。
客观而言,山越人,实际上是类似于田畴一般的割据势力。
田畴带领宗族百余人,逃到徐无山中割据。
数年间,其人聚众五千余家,遂自立律令,制订诉讼、婚姻、盗贼之法,实际上,田畴就是在山区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而且是政权统一、法治健全的独立王国。
(田畴)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数年间至五千馀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
摘自《魏书之田畴传》
山越人,便与田畴的这种做法极其相似。
因此,做为牧守一方之大员,孙权派兵讨伐山越人这种割据势力,完全符合这个时代的法律、道德,甚至是价值观。
但是!
要注意一点:山越人,在江东可谓比比皆是!
这足以说明,孙权的施政、地方的治理、官吏的考核,存在极为严重的问题!
简而言之,这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孙权不从根本上去解决导致山越人层出不穷的症结,却一味去讨伐山越人,这不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吗?
所以,赵旻为了江东无辜百姓、为了根治江东隐患,同时也是为了牵制孙权,使其人深陷讨伐山越人的泥淖、而无法抽身谋夺江夏郡……
其人不介意将原本分散于各处、无法有效结为一体的山越人整合到一起,给孙权来一把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按照周瑜所说明的信息来看,江东的山越人若被充分整合,实则完全具备推翻江东士族、豪族统治的一切充分必要条件。
后世北宋末年水泊梁山、元末的红巾军,了解一下。
然而…
问题来了。
最适合干这种挑唆、煽动、策反、整合等一系列渗透行动之人…
那是满宠!
然而,如今满宠已经是西域大都护,其人不可能再跑到江东,去做绿林道三山五岳总扛把子…
且慢!
赵旻心中,骤然浮现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嗯…
此人智力超卓、战略眼光一流,且昔年曾在淮泗一带广揽英杰,意图“共襄大业”。
然则,在英杰未能如约而至时,其人并未坐失良机,而是转而谋杀扬州宗帅,并吞其部曲、割据一方。
更何况此人在历经数年南征北战之后,无论对于战机的把握,还是各种临敌计谋,都已日渐炉火纯青。
而今,此人以一己之力,甚至足以制衡一方诸侯!
尤其关键的是,此人曾长年活跃于扬州,非但熟悉江东风土人情,而且口音相似,绝对不会造成任何沟通障碍。
如此人物,绝对适合实施赵旻的诡计…啊呸!星火燎原计划。
遑论今非昔比之下,卫府就是其人最坚实可靠的后盾。
江东那缺乏兵刃甲胄、战斗力又极其一般的武将们,又岂是有卫府做靠山的山越人敌手?
一念及此,赵旻不由露出微笑。
瑜哥见状,心中一动。
“主公莫非已有妙计?”
赵旻笑道:“公瑾,江东山越人日益增多,仲谋不反求诸己,却倒行逆施、反而讨伐山越人。既如此,我便教仲谋如何正确解决此事!”
周瑜眼珠一转,便已大概猜到赵旻的想法,于是其人当即转移话题。
“主公,荆州、江东既暂时无事,瑜以为,此时应及时部署河北并静观其变,以待时机成熟。主公以为然否?”
周瑜与赵旻不谋而合。
赵旻不但清楚袁绍将死、袁谭与袁尚之间必有一战,还清楚公孙度最多还有一年寿命。
袁熙不趁胜紧紧逼迫元气大伤的公孙度、并狠狠咬下其人一块肥肉,在赵旻看来,这是匪夷所思之事。
所以赵旻当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诸君以为,袁熙在完胜辽东十二万大军之后,为何不乘胜追击?”
出身于颖川士族的荀攸含笑行礼。
“主公,愚以为,此应与河北袁氏待士族、豪族之态度有关。”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来敏与孟光相似,也出身名门,是东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
来敏仰仗自己的资历与荆州背景(义阳新野人),对诸葛亮以下的诸将颇为轻慢,因此被诸葛亮骂作“乱群”,一度遭到废黜。
(来)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昔成都初定,议者以为来敏乱群。--《诸葛亮集》
诸葛亮死后(234),刘禅虽然再度启用来敏,不过也顾及潜在隐患,给了他一个“执慎将军”的虚衔儿,希望来敏能够“以官重自警戒也”。
(来)敏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是故废而复起。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蜀书来敏传》
诸葛亮秉政时,长史向朗亦曾被免官废黜,在左将军任上“悠游无事三十年”,寿至八十余岁。
(向朗)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蜀书向朗传》
来敏在执慎将军任上应该也是类似情况,不过他比向朗更加高寿,享年九十七,可谓三国第一寿星。
(来敏)年九十七,景耀中卒。--《蜀书来敏传》
(3)李密祖母刘氏
刘氏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寻常老妪,却因为其孙李密的《陈情表》而扬名天下。
蜀汉灭亡后,司马炎征召益州才俊入洛阳,李密便在征召之列。但其祖母刘氏已经九十有六,一旦李密远离故乡,刘氏无人照管,必然饿死。因此李密撰写表文,通过陈述孝道,向司马炎请求宽限时日,使自己能为祖母颐养天年。
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遣。--《华阳国志》
在李密笔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言辞恳切,情意拳拳,虽然辞令质朴,却感人至深。
臣(指李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指司马炎)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不过李密撰写《陈情表》,其实另有玄机。这是因为司马氏以弑君而定天下(高贵乡公之死),因此不敢宣扬忠义,转而宣扬孝道。西晋开国诸帝,均“守孝逾制”,即为明证。
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行为,可谓打蛇打七寸,逼得司马炎无话可说。
刘氏因此得终天年。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6388/2889778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6388/2889778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