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五十四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1…

第一百五十四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1…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卷王魔女从不认输 又见九叔 一夜替嫁,植物人老公求放过! 全民领主之开局被诸神眷顾 全世界都暗恋勇者! 换个好男人结婚 好莱坞的亿万富豪 规则怪谈:开局变成可爱美少女 排球大舞台,有梦你就来 离柯南远一点

颜良闻言,忍不住大惊。 “这……袁公已命在旦夕,却仍未立嗣子?” 颜良只是吐了个槽,或者说是自言自语而已。 然而… 两名校事中的一人却抱拳答道:“禀前将军,某多次侧面打探后得知,袁熙近几日,始终守在大将军府后宅院门之处,无论袁谭亦或袁尚,皆不得入内。 由此可见,袁绍必然未立嗣子也。否则,袁绍、刘氏何用袁熙如此看守门户?由此亦可知,袁绍或许病重,却非不省人事焉。” 颜良登时对这二人刮目相看。 其人以探询的语气对这两个天杀的校事道。 “若如此,你二人以为,袁公为何仍未立嗣子?” 这一次,这二人先是彼此面面相觑片刻后,方才又一次向颜良行礼。 “禀前将军,某等窃以为,此应为刘氏从中作梗之故也。 袁熙已无意争夺嗣子之位,是故其人可守后宅之门户,然则,某等窃以为,袁绍所钟意之人,恰恰为袁熙也。 然则,袁熙虽得幽州豪杰之心,却不为冀州豪族所喜,或因此故,袁绍方才迟迟犹豫不决也。” 自始至终,颜良的眉头都未曾舒展半分,此刻,颜良更是深深叹息一声。 “袁公究竟是何想法,某等不得而知,然则,若袁公迟迟未立嗣子……河北恐将生变也。你二人请自便,恕不远送!” 这二人躬身行礼:“某等不敢劳前将军相送。前将军,某等告辞。” 颜良挥了挥袍袖,这二人便躬身倒退而出。 颜良负手而立良久后,一对虎目之中,悲色愈盛。 其人又一次长叹一声后,喃喃自语道:“袁公纵有千般不是,其人知遇之恩、提携之恩,良亦决不可不报。也罢,便如此!” 旋即,颜良骤然暴喝一声。 “来人!传我军令!即日起全军谨守内黄,无故不可北犯邺县!” 两日后… 许都卫府之中。 两日前向颜良禀报情报的那两名校事,此刻已向赵旻禀报完毕邺城之事。 赵旻听罢这二人之分析后,不由哑然失笑。 “袁绍绝无立袁熙为嗣子之意,其人最为钟意者,乃袁尚也,袁熙不过袁绍之棋子耳。” 这两名校事闻言面面相觑。 赵旻挥了挥袍袖,懒得与这二人废话。 “你等且去,继续监视邺城!” 二人走后,赵旻喝道:“传我军令,请诸君至此共议河北之事!” 两刻钟不到,卫府在许都之众臣便齐聚一堂。 众人落座之后,赵旻蹙眉道:“诸君,我方才已得知,袁绍而今命在须臾,兼且其人已暗中立袁尚为嗣子。” 众人闻言,皆大惊失色。 然而… 却无人提出质疑。 曾因兖州之乱而为袁绍嫉恨、不得不逃亡求生的董昭,当先起身行礼。 “主公,袁绍早已将袁谭续为其人亡兄袁基为子,是故袁谭已不可能为袁绍嗣子。然则… 若袁绍一旦公布此事,则颖川士人必将与河北士人势不两立也。” 诚然如此。 卫府众人之所以没有任何质疑,是因为众人皆已知,袁谭已被袁绍过继给了亡兄袁基(袁绍这一辈的汝南袁氏嗣子,死于董卓之手)。 因此在宗法关系上,袁谭 是袁绍的侄子,丧失了继承权。 审配献书于(袁)谭曰:“……昔先公(袁绍)废绌将军(袁谭)以续贤兄(袁基),立我将军(袁尚)以为適嗣,上告祖灵,下书谱牒。” 摘自习凿齿《汉晋春秋》 在宗法社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立嗣子的标准规范要求。 袁谭已无可能,袁熙是袁绍妾室所生,那么惟有袁绍续弦正妻刘氏之子、袁绍幼子袁尚拥有嗣子资格。 所以河北士人才会如此支持袁尚。 尽管袁尚如今尚未束发(未满十五岁)。 有鉴于此,袁谭坐拥“年龄优势”,却无法获得河北集团的支持,只能退求其次,寻求颍川集团的帮助。 如此一来便造成一个严重后果: 河北集团、颖川集团势必将因二子之争而争斗不休。 综上所述,卫府众人皆对董昭之言深以为然。 然而…… 赵旻却不赞成董昭之言。 “公仁公,袁绍麾下非止河北、颖川二党也。兼且,河北士人虽部曲甚众,亦不可徒凭武力而助袁尚为嗣子。” 赵旻话音落下之后,荀攸站起身向董昭解释起来。 “公仁兄,昔年袁绍在洛阳之故友,诸如许攸、逄纪等人,立场或与颖川士人不尽相同也。” 袁绍麾下,无论是河北系还是颍川系,对于袁绍而言,都是新人。 因为袁绍本人出身豫州汝南,他的基本盘是洛阳时代的旧友: 诸如张邈(兖州东平)、曹操(豫州沛国)、许攸(荆州南阳)、逄纪(荆州南阳)、何颙(荆州南阳)、淳于琼(豫州颍川)等。 其中何颙何伯求死于董卓之手;张邈听信陈宫谗言而发动兖州之乱,兵败身死;曹操无需废话; 最终,洛阳故友之中,只剩下淳于琼、逄纪和许攸三人,仍在追随袁绍。 其中淳于琼是颖川人,其人就算想置身事外也绝无可能。 如此一来,逄纪、许攸二人的站队及态度,便显得至关重要。 可问题在于,河北士人集团,真能容得下这两个荆州南阳郡士人吗? 而且,袁谭自己麾下亦有上万部曲,而且此刻必在邺城。 河北士人如果当真想要以武力压制袁谭,恐怕并不容易。 综上所述,卫府上下,仿佛看到了四个大字: 祸起萧墙! 历史上的建安六年(西历202年),若非袁谭、袁尚这两大集团内讧,曹操不可能轻易夺下黎阳城这一桥头堡。 那么…… 卫府是否可利用此良机呢? 于是乎,卫府众人皆看向赵旻。 只见赵旻缓缓摇头。 “诸君,袁绍故去之后,某等暂不可轻举妄动,静观其变即可。” 卫府众人闻言,皆有些失望。 然而…… 赵旻复又道:“然则,袁绍而今并未病故,某等应趁此时收复并州太原、雁门二郡,辽东、辽西二郡并抢占井陉、卢龙塞!” 井陉是太行八陉之一、著名军事要塞,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便发生在此地。 辽西郡卢龙塞之重要性,前文已多次提及,此处同样不再赘述。 众人只见,赵旻霍然起身。 “此外,诸君,内黄城、黎阳城加急增派兵马,严防河北因袁绍故 去而生乱!我须即刻入宫面见天子(实际上是伏皇后),提前向天子讨诏安定河北!” 对于“袁绍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强”这个问题,全天下人的认知,恐怕都不及赵旻一人。 所以,赵旻必须将一切隐患,全部都扼杀在萌芽之中。 离开卫府之后,赵旻心情变得格外复杂。 他来到这个时空之时,恰逢曹操解白马之围。 彼时袁绍正踌躇满志、曹操将于逆境中奋起,刘备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又一次创业,孙策则雄心勃勃、欲北上侵夺徐州。 那是诸侯龙争虎斗的丧乱之世,也是英雄闪亮登场的超级舞台。 而如今… 曹操、孙策先后故去,袁绍也即将黯然谢幕。 赵旻心中,不由生出无限唏嘘。 然而…… 青石街道两旁那迎风招展的彩旗、灯笼,空气中烹炸煎煮的鲜香气味,以及随处可闻的欢声笑语,瞬间便将赵旻的唏嘘之情击碎。 感受着许都这烟火人间的盛世气象,赵旻心中,只觉无比欣慰。 其人胸中豪气陡生:这汉末乱世,便由老子彻底打破吧!哼哼,三国? 给老子滚吧!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除应劭之外,杀害曹嵩的元凶张闿,也做了一个怪异举动。 张闿杀人越货之后,不向陶谦报功,反而逃往淮南,依附袁术。 (张)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韦曜《吴书》 这就令人十分迷惑。 应劭奉曹操之命而来,任务失败,不得不流亡河北,托庇袁绍。张闿奉陶谦之命而来,任务成功,却也逃亡淮南,依附袁术。难不成此事幕后,是二袁捣的鬼? 并非如此。曹嵩之死,与袁氏兄弟完全无关。虽然张闿与应劭的表面行为相似,但原因完全不同。 实际张闿在杀害曹嵩之后,并不担心曹操报复,反而担心陶谦杀人灭口。 如果考虑到“阙宣故事”,便能理解张闿的恐惧。 阙宣是下邳流贼,初平四年(193)聚众数千,自称天子。从起事地点上看(徐州刺史治),阙宣其实就是陶谦扶植的傀儡。 陶谦最初与阙宣“合兵钞暴”,不久又“杀宣,吞并其众”。可知陶谦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恶劣秉性。 下邳阙宣自称天子,(陶)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杀宣,并其众。--《魏书陶谦传》 张闿如果返回下邳,面临两种可能。 其一是所劫财宝大部分被“充公”,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二是被陶谦隐诛,甚至作为礼物送给曹操,以消弭兖州集团的愤怒。对陶谦而言,财宝到手之后,如果能利用张闿的脑袋与曹操讲和,无异一箭双雕。 史书中的陶谦,无甚操守,底线很低。 说白了,陶谦是个黑吃黑的惯犯! 从阙宣事件上看,这种卸磨杀驴的糟心事儿,他绝对干过不止一回。 张闿本为图财,自然没兴趣以身犯险,索性投奔袁术,以求庇护。 毕竟袁术也是陶谦名义上的盟主,说话还有些分量。 因此任务失败的应劭、与一击得手的张闿,最终竟殊途同归,分别归附了二袁。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6388/290468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6388/2904687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