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2…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农门娇医,带着空间去逃荒 最强桃运傻医 文豪少女的二次元时代 为活命:售卖商城物品赚差价 龙族:从战锤归来的路明非 热巴的军火商干爹,横推娱乐圈 弃子成皇 万界之混沌图书馆 开局系统就要爆炸 前妻攻略:傅先生偏要宠我(又名:错撩成瘾:傅先生乖乖宠我)
历史上,袁绍死后,袁氏诸子为何相互间争斗不休?
其关键原因,正在于彼时之天下,根本无人可与袁绍抗衡,以至于袁氏兄弟认为,只要赢了自家兄弟,天下便唾手可得。
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
摘自《三国志魏书之辛毗传》
然而……
由于袁谭、袁尚的威望有限,因此屡屡出现权柄下移之事。
田丰之死,决于袁绍之手;
辛评之死,却全由审配专断。
君戮其臣,虽行无道,尚合礼法;臣子专柄,下凌上替,则系败亡之兆。
此即所谓“主弱臣强”者也。
尤其是在,河北士人所选择的袁尚,如今尚未束发的情况下。
但在这个时空,面对赵旻的威胁,袁氏诸子、麾下臣属,必然不敢做得太过分。
因为卫府实力如何,有目共睹。
如今,天下十三州之中,赵旻非但已实际统治兖、徐、豫、青、司隶、荆、益、凉八州之地,已经重建西域都护府,而且正在攻克并州。
卫府如今之势,可谓如日中天,实力已远超袁绍一方,远非历史上同一时期的曹操可比。
再者说来,张郃如今在赵旻麾下,昔年袁绍灭公孙瓒时,张郃“功多”。
按历史上其人投曹后被曹操拟作“微子”、“韩信”,可知张郃在河朔地区名望甚隆。
太祖得郃甚喜,谓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摘自《三国志魏书之张郃传》
以卫府之强大实力,再借助张郃之名望,那么,赵旻在收复河北的过程之中,至少在冀州河间国、渤海郡这两个郡国,便可减轻大量阻力。
出身于清河郡的崔琰,亦可减轻清河郡之阻力。
至于冀州常山国、中山国……
常山国赵氏,在这两个郡国影响力委实不算弱。
如此分析之后,冀州刺史部安平国、常山国、中山国、河间国、清河郡、赵国、钜鹿郡、渤海郡、魏郡九郡之中,仅剩魏郡、钜鹿郡及安平国这三个郡国,收复难度较大。
在心中盘点完毕之后,赵旻复又对卞夫人补充道。
“有劳阿妤秘赴赵国邯郸城,当面询问崔季珪,当如何为朝廷收复清河郡。若崔季珪但有所求,我必有所应!”
清河郡的东邻居,便是青州平原国,而平原国如今已经改姓赵。
是以,卞夫人美目一亮,其人秒懂。
苟哥就是苟哥,虽然其人已经在心中对士族判了死刑,但这丝毫不妨碍,其人拼命压榨士族剩余价值的做法和决心。
送走卞夫人之后,赵旻略作思忖,便再次进了长秋宫。
与伏寿见礼之后,赵旻便迫不及待道:“禀皇后,据情报称,袁绍已陷入昏迷,恐于近日便将病故,是故,臣欲向天子讨诏,请天子下调河北之田税,以安河北人心。”
赵旻的意思是说,河北即将面临变更统治问题,那么如今便急需暂时先稳住河北的士族、豪族,待一切平稳过渡之后,再另行清算心怀叵测之徒。
所以,始终与苟哥心有灵犀的伏寿,同样秒懂。
“甚善!难得太子太傅如此忧国忧民,我必为太子太傅向陛下讨得此诏。”
赵旻顿首谢恩。
然后,赵旻小心翼翼道:“皇后,臣尚有一请。”
伏寿见自家夫君如此作态,登时芳心一紧。
哼!又想出去浪?休想!
于是伏寿蹙眉沉声道:“太子太傅,而今天下动荡、朝堂不安,兼且太子尚幼!若无要事
,太子太傅须臾不可离开许都!
除此之外,太子太傅但有所请,我有求必应!”
经过这些与爱郎耳鬓厮磨的日子后,怀有身孕的伏寿已经舍不得爱郎离开。
但赵旻对此好气又好笑。
“皇后误会臣也,值此多事之秋,臣绝无出许都之意。”
伏寿一脸狐疑。
“太子太傅此话当真?”
赵旻连连行礼。
“千真万确!”
伏寿不为所动,仍是一脸狐疑。
“既如此,太子太傅不妨明言!除出许都之事万万不可之外,我有求必应!”
赵旻在心中暗暗摇头。
好端端的大汉皇后,居然变成了恋爱脑,老子这是造的什么孽啊!
吐槽归吐槽,苟哥忙不迭解释道:“皇后,臣欲向天子讨诏,封袁氏一众幕僚就任河北诸郡县要职,因事涉数十官位,故恳请皇后特事特办。”
伏寿心中长长松了口气。
只要赵旻不离开许都,那么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然后……
伏寿方才反应过来。
“太子太傅之意为…你欲任用袁绍故臣?”
赵旻当场纠正伏寿。
“请皇后明鉴,非臣欲任用袁绍故臣,而是陛下为天下一统计,应招揽天下之英豪。
袁绍三子之中,袁熙智勇兼备、行事当机立断,兼且其人颇得幽州豪杰之心,是故其人仍可任幽州刺史。
此外,袁绍之臣属,沮授高瞻远瞩、审配刚勇忠义、逄纪见微知著、辛评辛毗昆仲智力超卓…
是故,臣以为,诸如此等高士,陛下及皇后,何不招揽为朝廷所用?”
经过多年与袁绍明争暗斗,赵旻对袁绍的麾下臣属,可谓了如指掌。
即便是淳于琼这等无胆之辈,也有其人狡黠、多智、谨小慎微、御下有术的一面。
由此可见,官修史书的记载,呵呵,绝对不可轻信!
昔年子贡在读书时曾言:“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将其拟之于袁绍,亦颇为精洽。
诸如《三国志》、《晋书》这等官修史料有利有弊。
其中最大的弊端,便是所有的辞令立场,全部来自胜利者,失败者是没有话语权的。
南朝学者颜之推,曾不无感慨地表示:
陈琳仕宦袁绍,则骂曹操为豺狼;仕宦曹操,又骂袁绍为蛇虺。前后反复,竟到这种地步。
陈孔璋(陈琳字孔璋)居袁裁书,则呼(曹)操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袁)绍为蛇虺(虺即毒蛇)。
摘自《颜氏家训》
颜之推将此归纳为“时势所迫,不得自专”,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此文人之巨患也”。
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人之巨患也。
摘自《颜氏家训》
由此可见,史官们对史料的剪裁运用,实际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不难想象,《晋书》中对“长子形象”(司马炎、司马衷)的污蔑,均来自唐初帝王的意志(李世民杀兄继位);
《魏书》中对曹氏子弟的污蔑,均来自司马氏的意志;
至于《三国志》中对袁绍等人污蔑,则来自王沈、缪袭等人撰写的旧版《魏书》,这也体现了浓厚的时代背景。
沮授与田丰,兼资文武,知名当世,然而《魏书》对于二人的气量格度并不在意,主要是利用二人反衬袁绍的昏庸短视。
以田丰为例。
他与曹操生于同一时代,但在《魏书》中竟找不到田丰的籍贯记载。
时代相近的《先贤行状》,称田丰为“巨鹿人”,又称“渤海人”。
然而钜
鹿郡与渤海郡相去甚远。前者在后世的邢台、汉末的魏郡北邻,后者则在后世的沧州东部、汉末的幽州广阳郡南。
由此可知,在魏晋之世,人们已经搞不清楚田丰的籍贯所在。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先贤行状》
由此可见,曹魏史官们根本不关心沮授、田丰等人的真实形象,只是单纯要利用他们来丑化袁绍罢了。
历史从来都是上位者的“权力合法性书写”,因此《魏书》中的袁绍,功绩多被掩盖;
直到南朝刘宋范晔修《后汉书》,杂糅先世诸书,才还原了袁绍的本来面貌。
《后汉书袁绍传》将“决战磐河、兵讨黑山、平定公孙”等政治功业,完整地加以记录。
注意:《魏书袁绍传》三千余字,《后汉书袁绍传》一万余字。
修史立场显而易见。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后汉书陶谦传》
如果考虑到陶谦与笮融的籍贯(丹阳)以及薛礼的避难地点(丹阳秣陵),那薛礼很可能也出身丹阳(其人籍贯失考)。
这不仅能解释为何笮融要投奔薛礼,也能解释为什么二人依附刘繇时,没被授予丹阳郡县的守、令职位。
这是因为“三互法”(任官避籍)的限制。
笮融为什么助战朱皓?
朱皓与诸葛玄争夺豫章,而笮融武装干预。其背后反映的,是扬州二牧(刘繇、袁术)的勾心斗角。
朱皓是汉廷所署豫章太守。兴平二年(195)笮融受扬州牧刘繇的命令,协助朱皓进攻(袁术所署)豫章太守诸葛玄。
刘繇使豫章太守朱皓,攻袁术所用太守诸葛玄,玄退保西城。及繇溯江西上,驻于彭泽,使(笮)融助皓攻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
豫章郡的归属有些混乱,在此简要厘清始末。
故豫章太守周术死后,豫章成了无主之地。更方诸侯均各自任免官僚,意图吞下这块肥肉。
袁术方面任免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汉廷方面任免朱皓为豫章太守,与诸葛玄争立。
(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蜀书诸葛亮传》
注:部分史料(如《献帝春秋》)记载诸葛玄是刘表所署,误。《资治通鉴》综核诸书,亦称诸葛玄的豫章太守为袁术所署。关于诸葛玄的政治立场与归属,参见我之前的“诸葛氏流徙”系列。文多不载。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195)的汉廷还在长安,掌舵人不是曹操,而是李傕与郭汜。他们作为董卓余孽,与袁氏兄弟自然是敌对的。因此袁术擅署太守,长安方面自然要横插一杠。
先谈谈朱皓是何人。
朱皓是东汉太尉朱儁之子,朱儁是平定黄巾的功臣,与皇甫嵩、卢植齐名。既然朱皓是忠良之后,为何要替李、郭等西凉恶贼效劳呢?
因为朱儁此时(195)仍然健在,并在朝廷充当人质。既然父亲被质于长安,那儿子也便不得不死心塌地替朝廷干活。
初平四年,(朱儁)代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明年秋,以日食免,复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未发……长安中乱,故(朱)儁止不出,留(长安)拜大司农。--《后汉书朱儁传》
再说说刘繇的立场。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6388/291289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6388/2912895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