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六十二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终

第一百六十二章 河朔英杰逝,北方战火息终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我的玩家在末世刷刷刷 恶灵医师 穿越废土后,我靠美食城系统养活全球 火影之宇智波天齐 重生年代穷村庄,带全村顿顿吃肉 直播算命:你五行缺德 甜宠文女主了解一下[穿书] 百业霸主 穿书男主向我表白了 诡三国

甚至于,为了掩盖曹操曾为袁绍麾下臣属这段黑历史,司马群贼甚至不惜删除夏侯惇征战河北的功绩。 以至于后世诸多小学生们都误以为,排名曹魏开国功勋之首、同样位居曹魏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惇,只是一个屡战屡败、徒有虚名的曹魏外戚大混子! 一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一路“都督二十六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时代相近的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 摘自孙盛《晋阳秋》 夏侯惇早期的军功,恐怕多与袁绍、“征战河北”有关,故不好录入史书。 否则,曹操曾经为袁绍打工的黑历史将无可遮掩。 哦,老板是大大滴坏人,老板手下的第一打手能是好人吗? 这历史还怎么编下去? 综上所述,官修史书,真的可信? 至少,与这些历史人物处于同一时代的伏寿,便对赵旻之言深以为然。 “太子太傅所言极是!然则,太子太傅以为,袁绍麾下故臣当任何职?” 赵旻对此不假思索。 “禀皇后,沮授、辛评、辛毗、逄纪、许攸五人,可任尚书!审配可任卫尉! 光禄勋迁大将军后,程昱可继任光禄勋,太史慈可继任执金吾,城门校尉可由淳于琼继任……(不再水字数) 余者,皆可任冀州之两千石(专指太守、王国相)。” 尚书乃尚书台之六百石官,在三公九卿逐渐沦为荣誉职位之时,尚书令、尚书仆射(音同夜)相当于丞相和副丞相,尚书相当于后世李唐六部尚书。 一言蔽之,这些官职,都是重职啊! 因此,伏寿听得瞠目结舌。 最后,赵旻顿首行礼。 “皇后,不如此,难以收服河北士人焉!请皇后再三斟酌!” 伏寿以手扶额。 “这…这…太子太傅,兹事体大,且容妾三思而定!” 赵旻叹了口气。 “请皇后明鉴,此皆为权宜之计,尚书台而今为荀令君牢牢掌控,纵然袁绍故臣任尚书之职,又有何用? 况且,九卿而今皆为虚职,宫中虎贲、羽林又尽归于太子掌控,兼且淳于琼素来低调谨慎,其人便是任城门校尉,亦绝无可能反叛太子。既如此,皇后又有何顾虑?” 伏寿冷哼一声。 “太子太傅!此事稍后再议!” 赵旻心知肚明,自己大老婆这是准备在午休恩爱之时,再与自己密议此事,于是其人顿首行礼,不再开口。 果不其然…… 伏寿挥了挥袍袖。 “太子太傅忧心国事,忠心可嘉,午时一刻至宫中赐宴!太子太傅且去!” 赵旻松了口气… 看来,这事儿…有戏! 转眼已近五月底。 这一日,邺城城内…… 天色蒙蒙亮之时,天空便被阴云笼罩。 大将军府内,更是一片愁云惨淡。 因为… 已昏迷多日的袁绍,突然醒了过来。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 回光返照! 是以,大将军府后宅,袁绍的病房之中,很快便被刘氏,袁氏三兄弟及其妻、子所围满。 妾室地位低下,所以不能出现在这种场合。 袁绍自知已如风中残烛,是以其人 勉力打起最后的精神、强撑着病体,唤来自己正在悲泣的三个儿子。 袁绍生于被“跋扈将军”梁冀派宦官毒杀的那个小皇帝、汉质帝刘缵本初元年(西历146年)。因此,比历史上多活一年的袁绍,此刻虚岁58岁。 三年前,赵旻初见袁绍时,袁绍尚且须髯乌黑、面如冠玉、气度雍容华贵; 但此时,袁绍须髯雪白、面容蜡黄枯槁,与行将就木的老者并无分别。 岁月,才是英雄最大的敌人。 见自己续弦刘氏、三个儿子涕泪横流、悲泣不已,一生不服任何人、极善于逆境奋起的袁绍登时烦躁不已。 于是其人竭力喝道。 “尔等皆肃静!” 或许是错觉,众人只觉在这一刻,病榻上的那位枯槁老者,仿佛又变成了那位以兜鍪(即头盔)扑地,高喝“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的大英雄。 所有人,都被此刻的袁绍惊呆了。 于是乎,病房内瞬间针落可闻。 袁绍这才满意。 其人沉声道。 “夫人!阿谭、阿熙、阿尚!你等上前,且听我一言!” 见众人又要悲泣,袁绍再次厉喝一声。 “肃静!” 众人只好暂停悲泣,乖乖凑到袁绍榻前。 袁绍这才满意。 “诸位,老夫虽将就木,却不愿见你等如此悲泣!你等且静静听老夫说完!” 众人忙不迭颔首。 袁绍蹙眉沉声道:“老夫一生无敌,惟败于从文之手,此乃老夫一生之大憾也! 然则,老夫沉思之后已明得失。从文之所以胜,老夫之所以败,皆因民心向背故焉! 从文抑士人而重黎庶,推屯田、建工坊、兴货殖,使民富庶;而老夫宽待士人,苛求黎庶,使士富而民贫,故强弱易势,以致去岁邺城之败。 阿谭、阿熙、阿尚,你三人务必引以为戒,不可再如此矣。可惜天不假年,若老夫再多活十年,便是从文亦绝非老夫之敌!” 言罢,便是至死仍不服输的袁绍,也忍不住长长叹了口气。 撂狠话归撂狠话,袁绍自己也心知肚明,自己若再多活十年,袁氏岂有立足之地焉? 收拾情怀之后,自知时间不多的袁绍长话短说。 “老夫就木后,朝廷(此处指天子刘协)必将收回老夫大将军之位,阿熙!你务必保住幽州刺史之位,为朝廷立功,保我袁氏子孙富贵!” 袁熙当即起身行礼。 “父亲大人放心,孩儿必竭尽所能!” 袁绍含笑颔首后,复又看向长子袁谭。 “阿谭,老夫已将你继于故太仆亡兄(指袁逢嫡长子、袁绍长兄袁基)为嗣。 亡兄亡于国贼之手,从文素来忠汉,必不会为难于你,你可携阿尚,共扶老夫棺椁速返汝南故里、安葬老夫后,请朝廷赐爵汝阳县侯!” 说着,袁绍看向自己幼子袁尚。 “阿尚,为父既已立你为嗣,你当与你兄长同归故里,并请朝廷赐爵新息侯(汝南郡新息县侯,昔年伏波将军马援之爵位),从此,为父之亡兄及为父,便皆有嗣子继我袁氏香火!” 尚未束发的袁尚,此刻悲难自抑,又不敢哭出声,只好默默流泪行礼。 袁绍短叹一声后,最后看向同样默默流泪的续弦刘氏。 “夫人勿悲,我袁绍袁本初鹰扬河朔、睥睨天下十余载,临终时又岂可 见闻此儿女之态乎? 夫人当知,从文挥鞭三载,而天下一统之势初现,河北亦将为朝廷收复。 故而,为汝南袁氏计,夫人当随阿谭、阿尚同返汝南汝阳县故里,从此安享富贵,从文念老夫昔年之恩,必不会为难于你等。还望夫人好自为之!” 袁绍话虽如此说,但刘氏仍然心有不甘。 “夫君!” 袁绍摆了摆手。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因为朱儁此时(195)仍然健在,并在朝廷充当人质。既然父亲被质于长安,那儿子也便不得不死心塌地替朝廷干活。 初平四年,(朱儁)代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明年秋,以日食免,复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未发……长安中乱,故(朱)儁止不出,留(长安)拜大司农。--《后汉书朱儁传》 再说说刘繇的立场。 刘繇作为汉廷宗室,为何要派笮融助战朱皓,驱逐诸葛玄呢?原因有二。 其一是扬州境内“一州二主”的尴尬局面,刘繇与袁术分据南北,势同寇仇。袁术如果占据豫章(扬州西南部),对刘繇自然是不利的。 其二是刘繇受过关中朝廷的恩惠。汉末丧乱(189)开始前,其不过是一介县长,且已经弃官归家。 在兴平二年(194)群雄割据的局面下,刘繇被关中朝廷相中,遥署为扬州刺史,从白丁一跃而成地方大员(虽然本质是个空壳州牧)。 (刘繇)避乱淮浦(属徐州下邳),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刘)繇畏惮,不敢之州。--《吴书刘繇传》 刘繇既然受了关中朝廷的恩惠(194),此时(195)朝廷有命,自然是要“表表忠心”的。 何况袁术一方面阴谋废汉自立(两年之后真的称帝了),另一方面又与自己争夺扬州。打击袁术,对刘繇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派遣笮融助战朱皓,驱逐袁术部将诸葛玄,也就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咱们主要通过对与笮融相关的散碎线索,进行推理串联。 其依附陶谦、不仕刘备、袭杀赵昱等行为,无疑是因为“丹杨出身”导致的立场问题;当然,也离不开刘备改弦更张,“重徐州而轻丹阳”的政策影响。其实刘备行为的本质,就是提拔新人,同时打击陶谦旧部,维护自己的权力合法性。 流徙扬州之后,笮融与陶谦故将薛礼,共同依附刘繇,对抗袁术。 薛礼的履历记载,可以侧面说明其“转入丹阳”,恐怕并非是被陶谦所逼,而是被曹操所逼(攻打彭城)。如果从薛礼的“居住地点”来看,他很可能是被陶谦所保护。毕竟陶谦在危难之际,也曾想过放弃下邳,走归丹阳。 兴平元年,(曹操)复东征,略定琅邪、东海诸县。(陶)谦恐,欲走归丹杨。--《魏书陶谦传》 至于笮融助战朱皓,驱逐诸葛玄,表面是三方军阀的斗争,幕后却是汉廷与袁术的斗争。 原因显见,朱皓与刘繇出于多种原因,在“争夺豫章”事件中,实际充当了关中朝廷的爪牙。侧面也可看出,李傕、郭汜的政治智慧,远不似文学演绎作品所言般愚劣。 由于史料所限,对笮融的始末串联,暂止于此,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6388/291289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6388/2912895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