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汉末雄风 > 第八十三章 新年新气象,大汉建四方3

第八十三章 新年新气象,大汉建四方3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附体张无忌:江山美人,我全要了 穿越兽世成稀有雌性:大佬追着宠 我的成就有点多 抱上大腿后我在求生综艺里杀疯了 啥!?大我九岁的教授暗恋我? 万道复苏 离婚后,高冷女总裁悔断肠 火影之万界之王 玄玑图 大雍第一地产商

张郃表情平静、仍然挺着长矛,对轲比能冷冷1笑。 “轲比能,此番你所带回之人,皆为鲜卑之战兵也!你究竟意欲何为?” 显而易见,张郃根本不相信轲比能这套说辞。 张郃不管对面有多少鲜卑兵马,其人的目标,始终只有轲比能1人。 而且,在张郃看来,阎柔之安危,要远比自己的安危更加重要。 是故,张郃始终将阎柔,牢牢护在自己身后。 就在这时,1个声音,陡然间在鲜卑人的军阵之中响起。 “请将军勿要紧张,鲜卑人确无丝毫恶意,仅为迁徙至并州腹地而来。” 话音甫落,鲜卑人军阵之中,便有1骑疾驰而出。 张郃定睛1看…… 只见那名马上骑手,正是自己先前派出去、比自己1行人速度略快1些的心腹族亲。 前文提过,并州腹心之地,只有这么1条坦途。 此刻,轲比能额头之上,冷汗涔涔而下。 其人忙不迭解释道。 “阎使君、张将军,俺既已身为大汉官吏,则俺此来绝无任何恶意! 只因上谷郡、代郡之族人今皆已安置妥当,故而俺召集旧部、欲于太原郡修建住所,以便于俺来年迁徙族众也。” 张郃对此,仍然将信将疑。 是以,其人依旧将阎柔护在身后,继续逼问轲比能。 “轲比能,你此言当真否?” 轲比能索性站起身来,并摊开双臂。 其人着1身貂裘软袍、头戴貂裘冠,腰间并未佩任何兵刃,背上也未负弓箭,可谓身无寸铁。 轲比能苦笑起来。 “张将军,如今可信俺之言乎?” 张郃见状,倒也干脆。 其人将长矛挂回德胜钩,并默默退到1旁。 其人身后的阎柔,这才翻身下马,走到轲比能身前。 阎柔哈哈1笑。 “轲别驾勿怪,盖因大汉与鲜卑多年敌对,是以张将军1时之间,难以抛开成见耳。” 诚然如此。 昔年鲜卑大人檀石槐于弹汗山(代郡郡治高柳城北3百余里)立鲜卑王庭,尽夺昔年南匈奴之领地,1时间风头无俩。 檀石槐威风最盛之时,天杀的汉灵帝于熹平6年(西历177年)8月,遣夏育、田晏、臧洪之父臧旻3路共3万余精锐大军,讨伐其人。 结果…… 扑街! 汉桓帝之时,尚有凉州3明(皇甫规、张奂、段颎)为其人南征北战,兼且大汉军费勉强也算充足。 彼时大汉应付胡人,犹可势均力敌,甚至是略占上风。 然而,至天杀的汉灵帝之时,凉州3明先后陨落,大汉应付起胡人之时,已然颓势尽显。 何其可悲、可叹哉! 其后4年,檀石槐卒,其子和连失德,且很快便为凉州北地郡汉人所射杀。 檀石槐2孙魁头、骞曼争鲜卑君主之位,导致鲜卑人分裂。 自此之后,鲜卑人1蹶不振,甚至就连其幽州故地,都为丘力居、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乌桓酋首所夺。 张郃出身于冀州河间国,其家乡毗邻幽州涿郡、广阳郡。 兼且张郃幼年时期(张郃出生年月不详,但考虑到其人在光和7年184年,便已参与镇压黄巾之乱,可知张郃应在164年之前出生,年龄大约与赵云相仿),正值檀石槐势力膨胀之时。 是故,出身于河间国豪族的张郃,自幼必然是听着鲜卑人的可怕传说长大的…… 关于此事,可参照“止江东小儿夜啼”之张8百,也就是辽哥。 鲜卑人,必然为张郃的童年,蒙上了1层难以摆脱的阴影。 综上所述,张郃对鲜卑人怀有敌意、抱有成见,简直再正常不过! 双商极高的轲比能,当然不可能因此而怪罪张郃。 其人在摇头苦笑之后,便再次向阎柔、张郃2人行礼。 “阎使君、张将军,且不提俺绝非背信弃义之徒,仅说如今鲜卑人,焉是卫府之敌手乎? 俺等鲜卑人,若仍执迷不悟、对抗大汉,何异于以卵击石?” 诚然。 如今的大汉武德充沛、欣欣向荣,已非56年前那处于乱世之中、中原诸侯纷争不休的大汉。 更何况,赵旻先后在幽、并2州建立互市,鼎力助鲜卑人越冬,可见赵旻并不似桓灵2帝之时,对鲜卑人1味讨伐而不恤之。 这就是赵旻的高明之处。 我先亮出来我的肌肉,把你们这些胡人打怕、打服…… 然后,我再拿出来我的诚意,与你们这些胡人坐下来讲道理。 你们是乖乖听话,还是继续头铁、主意正,你们看着办! 1言蔽之,如今的形势可谓极其清晰明了: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综上所述,以轲比能之雄才大略、智勇双全,其人又岂会认不清形势? 于是乎,其人非但劝族人至互市换取越冬物资,而且决意将族人迁徙至太原盆地…… 当然了,此时不可能有“太原盆地”这个概念。 但是太原郡除其西部之吕梁山区外,皆为1马平川之肥沃平原,却是肉眼可见的。 轲比能颇为耐心地,将自己心中所想,151十告知阎柔、张郃2人之后,张郃这才彻底放下心来。 早已看透此事的阎柔,自然可以忽略不计。 张郃松了口气之后,忍不住继续追问轲比能。 “轲别驾(这称呼……),不知你欲在何地安置族人?” 轲比能显然早已对此思虑妥当,是以此时,其人不假思索道。 “回张将军,俺欲在太原郡阳曲县(即后世忻州地区定襄县)、盂县(后世太原地区阳曲县北部)、狼孟县(后世阳曲县)此3县分散编户安置俺部族人。” 张郃闻言,登时相信了轲比能之言,兼且对轲比能刮目相看。 原因无他,人家轲比能,太会挑选好地方了! 太原郡阳曲县,境内有滹沱水,其境内滹沱冲积平原,土壤颇为肥沃。 而太原郡盂县、狼孟2县,不但位于太原盆地中央,而且皆位于汾水(即发源于雁门郡楼烦县之河流、山西母亲河汾河)流域。 此3县遍布冲积平原,兼且皆位于宽广河流流域,委实是颇为难得的高产耕种区。 由此可证明,人家轲比能,是真想将族人迁徙至太原郡。 此事绝对不难理解。 若非迫不得已,又有何人愿意待在苦寒之地呢? 《狼图腾》之言论,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 如有可能,何人愿意无事找罪受? 历史上2百9十年后,鲜卑族雄才大略的1代英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何要从平城(后世大同市)迁都洛阳? 鲜卑人为何渐渐由游牧民族转化为农耕民族,甚至最后被汉人同化、融合? 原因只有两个: 其1,胡人只是没有文化,却并非傻子!(注意:这里绝对不是在骂《狼图腾》的作者弱智) 人家也知道中原比塞外,更加适合生存; 其2,农耕加畜养家畜,远比单纯的游牧更加幸福! 而如今,才能、远见皆与拓跋宏平分秋色的轲比能,虽尚未与田豫成为1生之敌,但已明悉: 迁徙鲜卑人至汉人腹地,变游牧为农耕加畜牧,实则是双赢之举。 张郃听罢轲比能的选址之后,对其人叹服不已。 “轲别驾慧眼如炬!某甚感钦佩!” 阎柔笑眯眯地对轲比能作揖。 “轲别驾尽管放心,待君之族众安居于太原郡,某必建县学、郡学,教鲜卑子弟读书识字,且就读于县学、郡学。 十余年之后,鲜卑子弟未尝不可于3学任职,甚至于入朝为官也。” 鲜卑人,是没有文字的。 而且,汉末之时的鲜卑人,口语都是以汉语为主、鲜卑语为辅。 而且,汉末之时,尚没有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宇文鲜卑以及独孤鲜卑。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姜维率魏军残部返回冀县时,“冀中吏民”的反应是“大喜,便令见亮”。虽然《魏略》云姜维“不获已”(不得已),但还是“共诣亮”。 考虑到冀县吏民对蜀汉的配合态度及姜维入蜀后获得的1系列超拔待遇,此事的幕后真相,不由耐人寻味。 (姜)维亦无如(马)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修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令见(诸葛)亮。2人不获已,乃共诣亮。亮见,大悦。--《魏略》 另,按《张既传》注引《魏略》,“南安、天水皆坐应亮破灭,两郡守各获重刑”,可知兵败出走的马遵遭到了魏国严惩,按照曹叡“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指死刑)”的猜忍性格,马遵大概率丢掉了性命,因此也再无机会替自己辩白;那么这段历史的叙述者,便只剩下了姜维、梁绪、梁虔、尹赏等人。而他们在蜀为高官,自然没有动力还原当时真相,“自文其丑”才是符合人性的选择。 这也是为何关于姜维入蜀始末,《蜀书》与《魏略》的相关记载如此混乱、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甚至连《姜维传》对此事件都经常出现语焉不详,前后矛盾的问题。 姜维的功名之心及其在魏、蜀的地位变化 姜维弃魏入蜀,在仕途待遇方面获得了极大改善,由魏国的中下级官僚1跃成为蜀汉的中枢重臣。 按《维传》,传主在魏,先为天水郡“上计掾”,后升为“州从事”。因其父姜冏曾为天水郡“功曹”,死于国事,因此姜维以烈属身份得到破格提拔,以“中郎”身份“参本郡军事”。 (姜维)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以父(姜)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蜀书姜维传》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6388/309451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6388/3094519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