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辽军来犯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高考考王者?我直接原地成神! 洪荒之太真道 下山后,我仙师身份被曝光了 官枭:驭官有术 微雕大师在星际 离婚后,我的绝世身份藏不住了 穿成恶婆婆后,我带着全家考科举 快穿:作精宿主又在撩拨反派了 专治贩剑,玄学大佬她杀疯了

不过刘娥打小父母双亡,可以说是李常笑拉扯着长大的,师徒二人虽然多年不见,但也不至于生分。 刘娥再度见到李常笑,自然是喜大于怒的。 不过她如今的身份不同往日,李常笑与她说话颇要注意场合与分寸,免得传出什么不好的风声。 师徒二人交谈一阵。 李常笑省去了默娘的部分,只是将自己和陈抟的故事简要列举一二,言辞之间对海上之事讲过不少,这极大引起了刘娥的兴趣。 她听过之后,面露几分向往:“若这湄洲岛真如师尊说的这般,来日定要前往走一遭。” 闻言,李常笑看了她一眼,淡笑道:“镇海水师的船舰不错,过段日子还会有长进,想必未来王妃过去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正说着,李常笑的余光不经意看向刘娥顶上,隐有一抹淡淡的紫气升起。 准确地说,是大红的霞光之中,冒着几分阴云的紫光。 用专业一点的说法来看,这是母凭子贵的征兆。 “莫非是仁宗来了?” 李常笑眉头一挑,眼中闪过几分兴味。 刘娥目露疑惑,不知道师父何故而笑。 李常笑没有直接告诉她,而是选择卖了一个关子:“过些日子,你让太医检查一二,不就知道了。” 刘娥听到这话,起初还没绕过弯来。 待反应过来,她直接愣在当场,两手捂着嘴,面上颇有几分难以置信的模样。 “师父,保真?” “真!” 刘娥得到肯定的答案,立即喊来左右,下令道:“快带本妃回府,一路上马车驶慢些!” 寿王府众人虽然面露不解,却还是照办。 李常笑留在原地,看着自家徒弟这风风火火的模样,脸上亦是露出笑容。 不得不说,当他这个徒弟使劲作起来的时候,赵真可就有的受了! 然而,这一切与他无关。 李常笑两手空空,想着既然离开了鲁国公府,不妨顺便到天波杨府看看。 过去这些年,杨家将应该都成长起来了。 正好让他检验一下成效! 同一时间,寿王府。 刘娥一回到屋中,立即倒头就躺着,又是传来府上女医的,又是要下人找来各类补品……总之,她想方设法让寿王府上百号仆从与婢女全部动了起来。 当赵真精疲力竭从朝堂折回时,见到自家府中忙碌的模样,面露几分好奇。 他随便喊来一个管事,问道:“怎么,这府上是要办喜事?搞得这么热闹。” 管事先规矩地行了一礼,这才苦着一张脸:“殿下,这事小的也不清楚,全是王妃吩咐让做的,说是府中将迎来喜事,需要先除去晦气?” 闻言,赵真睁大了眼睛。 没记错的话,自己与刘娥成婚还不足一个月吧? 这府上的喜气估计都还没散,哪里有需要除去的晦气了! 一时间,赵真觉得既好笑又好气。 好笑的是刘娥这脑回路,想一出是一出,估计自己的母亲先太后都没这么能折腾! 好气的是,他与刘娥在房中素以武力一较高下。 最让赵真难以启齿的是,自己不仅上半身打不过人家,就连下半身也是。 这样的结果,可不就造成了府中女弱男强的局面。 不过这事不足对外人道也,赵真当即换上一副肃穆的神情,气势汹汹朝着刘娥房中走出,这龙行虎步的模样,让府上下人几乎看到了解脱的希望。 三分钟后。 屋中传来了赵真惊喜的叫喊声! 他小心翼翼替刘娥端来补品,这架势跟捯饬瓷娃娃似的,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刘娥倒是一脸习惯,张口享受赵真舀来的汤水。 直至一碗汤水喝完,赵真搀着她到外面漫步,俨然一副春风得意的模样! 刘娥见他高兴得要飘了,心情也大好,难得嗔了一句:“有必要这么高兴嘛!” “当然有必要。” 赵真满脸激动,转头看过来:“父皇与母后生下我兄弟三人,大哥多子多夭,二哥膝下仅有一女。若小娥你能生下孩子,这就是我大宋皇家唯一的男丁儿!” 刘娥不是傻子,听出赵真这是话里有话,不过却是点到为止。 她知道这其中的门道与忌讳,只是点了点头:“妾身知晓。” “嗯。”赵真亦是满脸欣慰。 他的视线瞥向皇宫,眼神稍有变化。 近来朝中的风声不断收紧,有关要立他这个皇弟的声音也越来越少。 赵真知道,这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机会,相反,这是风雨欲来的前兆。 他时常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准备好接过父亲与兄长身后的江山。 这时,刘娥忽然把头搭在他肩上,撒娇般开口:“王爷,有朝一日,我想要出海看看。” 赵真面露疑惑,而后眼神里多出几分宠溺。 他点点头:“如果王妃想去,本王肯定备上最好的船,与你同去。” 一月后。 寿王府传出喜讯,寿王妃怀有身孕。 这消息极大震动了朝野与宫廷。 原本正忙着耕耘的端拱帝,亦是松懈了下来。 他即位快九年了,子嗣诞下不少,却没有一个能活到大的,这般夭折与孤苦,或许是上天注定。 心念至此,端拱帝有些疲惫地揉了揉额头,让面前的妃子退下,又将宦官喊进来。 “官家有何吩咐。” “传朕旨意,令天武军与龙骑军即日起进驻寿王府,务必保证我天家子嗣诞下。” “是。”宦官神色郑重。 他心中隐有几分明悟,这未出世的小世子,或许终有一天,也将背负起大宋的江山。 值此时机。 端拱九年,三月。 辽国圣宗皇帝在太后的示意下,从景州、平州集结兵马,向着大宋的蓟州用兵,誓要在燕云的土壤上啃下一块肉来。 这下子,原本紧张的文武局势需要让位于外患。 端拱帝亲自前往鲁国公府,请年过七旬的鲁国公出山,再一次执掌大宋兵马。 这可谓是端拱朝九年来,天子第一次重申与四位国公的叔侄位份,变相是对武将集团的示好。 至于文臣中数位不愿意配合朝廷大势的,端拱帝将他们一一撤换,并将自己看好的寇平仲,李太初,王子明等人提拔。 这些端拱元年及第的年轻人,于用兵一事是有着思量的,对武将的态度也不至于偏颇。 他们就像是粘合剂,将文武不服的大宋朝廷再度拼合起来。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0283/114524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0283/1145244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