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糜汉 > 第六百五十一章 刘张重逢 忠武王出

第六百五十一章 刘张重逢 忠武王出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你好,四合院 听懂毛茸茸说话,我成御兽第一人 我上交了异世界 玄幻:神刀在手,绝顶称号我有 转生成圣女我直接开摆 国运原神,重回提瓦特 掌控欲 樱落 绝嗣王爷日日缠,娇软美人超好孕 冲破星云

孙权心中浓浓的进取之心,在陆逊的规劝之下,正在快速地消散着。 诚然公安之战已经过去数年的时间,可公安一战给江东及孙权本人带来的阴影,却不是那么容易消退的。 就算孙权本人可以枉顾糜旸的威胁,趁张飞离开荆州之际对荆州发动袭击,但江东的将率及士卒呢? “有糜旗,不向西”。 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灭己方威风的意味,但这句话就是江东上下臣民心中的真实写照。 身为江东的主人,孙权不可能忽视这一点。 况且陆逊说的是有道理的。 糜旸一向善用诱敌之计,谁能知道张飞离荆不是他为江东设下的一个圈套? 理智上的判断,很快压制了孙权感性上的踊跃。 悻悻不喜的情绪,渐渐出现在孙权的心中。 近来他一直在筹备称帝之事,难道当他成为帝王之后,还要一辈子活在糜旸的阴影之下吗? 不,他绝不想接受这样的生活。 万般惆怅之下,孙权叹着气问陆逊道: “孤今生还有再度踏上荆州的那一日吗?” 能让孙权问出这样的话,可见眼下孙权的情绪有多低落。 君忧臣辱,君辱臣死。 身为人臣的陆逊,自然不会让孙权的失落情绪继续蔓延。 “华公离开之前,他曾对至尊言过:“糜旸有韩白之奇,焉知不会有韩白之祸乎?” “臣以为,华公的话不无道理。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就是为人臣之大忌。 刘备重情重义,或不会对糜旸心生忌惮。 刘备世之英雄,糜旸或也不会对他心怀二心。 可再厉害的英雄,终也会有离去的一天。 至尊不见曹操逝世后之曹魏乎!” 陆逊言辞真诚,尽力开导着孙权。 而在听到陆逊的开导后,孙权眼中的亮光又重新浮现起来。 他就是人君,自然知道陆逊与华歆的这一点判断,是否有着道理。 而他亦是亲眼见证曹魏衰落的人,别看当下大汉声势日渐昌隆,但比之昔日曹魏还是有所不足的。 那么强大的曹魏,都在曹丕的引领下日渐颓丧,谁能知道大汉不会有这一日呢。 在想通了这个关节后,孙权重新振奋起情绪对着陆逊笑言道: “称帝台修建的如何了。” 听到孙权问起这件事,陆逊连忙答道: “一切按计划进行中,在元旦那日,至尊称帝之盛况,势必会流芳史册。” 陆逊的回答让孙权脸上的笑意更甚。 明年的元旦之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孙权并非没收到来自长安的文书,让他派出使者前去参加在长安的盛典。 可明知道刘备要在元旦那日举办告祭祖陵的盛典,孙权却还是将称帝的日子定在那日。 孙权为的就是告诉天下人,他不惧大汉的威势! 想到称帝之事不容有失,孙权让陆逊退下继续筹备称帝事宜去了。 在孙权的吩咐下,陆逊缓缓朝着堂外退去。 可看着陆逊离开的背影,突然一个想法出现在孙权的心中。 对于陆逊的才能,孙权是十分看重的。 但若说糜旸功高盖主的话,那么陆逊将来会不会也有这一日呢? 这个想法来的快,去的也快,可还是不可避免得让孙权的目光变得幽深起来。 他不想他的朝堂之中,再出现第二个周瑜。 汉章武五年十二月,安排好荆州防务的张飞正式从荆州启程回长安。 或许是出于对刘备的思念,张飞从襄阳出发,昼夜兼程,并未花费多久时间就来到了长安城外。 而提前得到消息的刘备,在张飞归来的这一日,正带领着诸葛亮于长安城外亲自迎接着张飞的归来。 在一片苍黄的关渭大地上,一匹通体黝黑的乌骓马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斜倚在车栏上的刘备,很快就注视到了那抹正在朝他疾驰而来的黑色。 看到那抹快速移动的黑色后,刘备的脸上不自觉的流露出喜色。 他认得这匹黑马,而他想着这匹黑马上的人。 于浓郁的思念之下,刘备站起身来走下车辇,然后一步步朝着心中的思念走去。 乌骓马上的张飞,也看到了刘备正朝着他的方向前进。 看到这一幕后,张飞又狠狠地鞭笞了几下胯下的战马。 吃痛之下,乌骓马的速度陡然又提升几分,很快就将张飞带到了刘备的身前。 张飞于刘备身前的十步之外勒住马匹,在马匹停稳后,张飞雄壮的身躯从马上直接跃下,然后大步朝着刘备的方向跑去。 刘备是大汉的天子。 自古以来,天子的五步之内都是人臣的禁区。 可哪怕周围卫士林立,哪怕一众熟知典仪的名士都在,当下却没有一人出言阻止张飞。 对他们来说,刘备是他们的君王。 对张飞来说,刘备却是他的兄长。 双向奔赴之下,两只许久未握的手最终紧紧握在一起。 感受着彼此手心上传来的温度,张飞与刘备两人的眼眶都已经湿润。 “兄长,飞回来了。” 听着张飞的这句话,刘备不知是哭还是笑,他只能不断重复着一句话: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没有过多的寒暄,不久后刘备就拉着张飞的手往着他的御辇上走去。 待刘备与张飞的身形都进入御辇中后,全程注视着君臣重逢这一幕的诸葛亮,笑着下达了回程的命令。 就是在诸葛亮的笑容之间,能隐隐察觉到几分遗憾的意味。 诸葛亮是在遗憾什么呢? 十数年前的新野星空之下,一群怀抱理想的人喝着酒围坐在篝火旁,大笑着许下了一个诺言——来日同赏长安风华。 可这份充斥着真诚与温暖的誓言,在多年世事的变迁之下,却有很多人无法遵守。 关云长、糜子仲、孙公祐,简宪和 恍惚之间,那一夜的许多人都已经不在了。 这一变故,又如何能让人不叹呢? 相似的遗憾情绪,也出现在了刘备与张飞的心间。 看着坐在对面的刘备,张飞长长叹了一口气道: “若他们还在,那该有多好呀!” 听到张飞的这句感叹后,刘备双手一颤。 不知不觉间,眼眶中的泪水竟再也克制不住,从刘备的脸庞徐徐落下。 刘备流泪惋惜的模样让张飞变得急切起来。 他知道他又说错话了。 考虑到刘备的身体情况,张飞急的想伸手为刘备擦拭去脸上的泪水,可张飞的举动,却被刘备温和地伸手阻止。 “无妨。 想来用不了多久,朕就可以与他们相会了。” 在张飞面前,刘备丝毫不防备地说出了他当下的身体状况。 而听到刘备的话后,张飞脸色大变。 在数万敌军面前,张飞也能神色自若,但刘备的这句话,却让张飞彻底慌了神。 “兄长,你可不能” 后面半句话,张飞没有说出来。 只是刘备知道,张飞想说的是什么。 面对惊慌失措的张飞,刘备笑着握住他的手。 “益德! 为兄总有离开的那一日的。 这是天命,非人力可以阻挡。” 说完这番话后,刘备握住张飞的手突然用力。 注视着眼前这位跟随他数十年至死不渝的兄弟,刘备继续说道: “为兄不惧死。 为兄担心的是,在我死后,阿斗会镇不住。 你这次归朝,就不要再走了。 长安需要你,阿斗更需要伱。” 宛若托孤一般的言语,让张飞也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泪。 而面对着刘备的请求,张飞又岂会有拒绝的道理呢。 “兄长放心,有飞在一日,宵小之辈就断难危害到大汉的社稷。” 听到张飞的承诺之后,刘备渐渐松开了他握住张飞的手。 对张飞回朝一事,近来长安城内有着许多推测。 但不管对别人来说,张飞回朝有着怎样的意义。 对刘备来说,张飞的回朝无疑是让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兄长信你。” 在张飞回到长安的当日,刘备并未对张飞进行大的封赏。 这让长安城内的许多人感到不解。 虽说张飞并未参与北伐关中一役,但在荆州张飞也是发动了北伐的。 而且由张飞主导的北伐之战,尽管未攻克下宛城,但也是收复了不少失地。 最重要的是,张飞的北伐举动在战略意义上来说,起到了牵制中原魏军的效果。 若没有张飞围攻宛城,糜旸北伐关中时面对的压力肯定会大大增高。 无论从哪方面讲,张飞的这次都应该得到封赏。 可一切都很平静。 只是就在众人以为张飞归朝一事,会这么平稳地过去之时,一道彻底引爆长安舆论的奏疏被送到了刘备的御案之上。 这道奏疏是由糜旸亲笔写就的,奏疏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奏请刘备追封故大将军关羽为王。 尽管在之前的日子里,追封关羽为王一事早已经在长安城内闹得沸沸扬扬。 可那时候并未有朝廷重臣出来,发表过对这件事的看法。 没想到的是,就在张飞回朝的第二日,身为大将军的糜旸会公开上书支持这件事。 而当糜旸公开表态后,当即就有许多朝臣跟随糜旸一起上书。 那些朝臣主要是以东州派与关西世家背景的为主。 一语出,而群臣追随,糜旸第一次正式在天下人面前展现了他在政治方面的号召力。 刘备在收到糜旸及众臣的上书后,并未着急下决定,他选择召开一次大朝会,来公开讨论这件事。 尽管糜旸的支持者很多,尽管之前相关的舆论工作铺垫的很到位,可在这次大朝会上,还是有不少大臣公开反对这件事。 反对的主要理由,无非就是刘邦的那句白马之誓。 但单凭这一句誓言,可无法阻止能言善辩的关西大臣们。 白马之誓的全部内容是:“非刘氏上所不置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击诛之。” 很多人都只记住了誓言的前半句,却忘记了后半句,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这句不是刘邦的诏令,而是他对天下人做出的誓言。 政治誓言的本质是——各得利益。 没有功的人,不可以称侯。不是刘氏宗亲,不可以称王。 这两句话相辅相成,而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白马之誓。 许多关西大臣就举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汉室四百年以来,多的是无功而侯的故事。 而从那些故事中,那些大臣得出了一个结论: 破坏白马之誓的第一位天子,绝不是刘备。 除去这一点外,更是有关西大臣隐晦地指出,汉室四百年来,破坏祖制的天子大有人在。 别的帝王就不提了,就说孝武帝吧。 刘邦定下的祖制是“无为而治”,刘彻搞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若说这一点还不算过分的话,那么刘彻直接将大汉的五德属性更改了呢? 在刘彻以前,其实刘邦定下的是大汉是水德. 然后大汉的五德在刘秀称帝后,又被改了一次. 五德在当世可以看做一个朝代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政治法统之一。 朝代的五德都能这么改,那么根据时势做出其他变化,又有何不可呢? 关西大臣不断举出各式各样的例子,主要的目的就在于淡化“违背祖制”这一名头的影响力。 面对那些例子,其他大臣也不可能睁眼说瞎话,妄自否定呀。 而就在糜旸的支持者,在与那些大臣激烈争辩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车骑将军张飞起身表态,支持糜旸的提议。 当下大汉的政治派系主要分为三类:荆州系,元从系,东州系。 本来若只有东州系大臣及还不成气候的关西大臣支持糜旸,这件事还不至于到一面倒的状态。 可当元从系的领袖张飞也明确表态支持此事后,朝会上的风向可就产生了压倒性的变化。 一时之间,追封关羽为王一事,好像成为了大部分臣子的共识。 当然这种共识的出现,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荆州系领袖诸葛亮全程一言不发。 诸葛亮不主动表态,荆州系大臣自然也就不会参与这件事。 在东州系与元从系大臣大力支持,荆州系大臣坐观结果的情况下,追封关羽为王一事最后在朝会上顺利通过。 最后刘备正式下诏:“追封关羽为襄阳王,赠谥号忠武!” 当刘备的这道诏书下达后,许多听闻这件事的人沸腾了。 原来想获得王的封号,不一定要如曹操那般谋逆,只要为大汉立下大功也可以呀!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102/170919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102/1709190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