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军政分离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要隐居咱能低调点?王也苏灵儿 黄金屋:点书成真 娇娇美人就该被Boss疼爱有加 诸天无限从四合院开始 至尊战令 打工皇帝从柯南开始 男花魁只想攒钱买地(穿书) 夏总他说不戒糖 重生:缔造商业帝国 绑定系统后,魏老太下山了

招募文人入营当兵,这是闻所未闻之事。 这个时代读书人都讲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要让一个知识分子去当兵,那简直就是对读书人的侮辱。 更是对孔孟圣贤的侮辱! 换个话说,差不多就是清北毕业后,回乡下养猪! 毕竟,这个时代大多选择去当兵的要么是被朝廷强制抓去的,要么就吃不饱饭活不下去的。 当兵就是为了有口饭吃,跟他们谈什么人生理想,保家卫国毫无意义。 李鸿仑现在目光是紧紧盯视着楚宁,他倒想要听听,楚宁要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李大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李大人。” 李鸿仑轻声一笑:“请问!” 楚宁直接又把那个经典的问题抛了出来: “老百姓为什么要当兵,为谁当兵?” “朝廷为什么而打仗,又是为谁打仗?” 很显然,当李鸿仑听到这个问题时,同样也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做了一辈子学问,可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仔细想了想,李鸿仑不答,却是问道:“老臣想听听楚大人有何高论?” “高论谈不上,不过倒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妨与李大人探讨探讨。” 楚宁看了一眼李贤,后者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其实这两句话归纳起来,都是一句话,无论当兵或者打仗,其目的都是为了天下百姓。” 李鸿仑微微咂摸着楚宁话里的意思,只听楚宁又继续说道: “太宗在位时,便广开纳谏,更是时常引用魏征所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言论,足以说明太宗对民心的倚重,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天下的根基便在于民心。” 李鸿仑微微颔首,显然也是十分赞同楚宁的观点,只是很快又意识到这似乎有些答非所问: “请问楚大人,你说的这个民心问题与招募文人当兵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楚宁说道:“我再问李大人一句,这天下读书人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李鸿仑一凛,信誓旦旦说道:“当然是为了报效朝廷,匡扶社稷。” “好!那朝廷咱们自然好理解,无非就是宫殿府衙,那社稷呢?何为社稷?” 李鸿仑道:“社稷嘛,自然是这九州万方。” “不对!”楚宁摇头说道:“你说的只是疆域,真正的社稷应该是疆域之上的老百姓。” 李鸿仑微微沉吟,没有再接话。 楚宁又说道:“我知道,在李大人看来,读书人就应该考取功名,这才是正途大道。然而,我却不这样想,读书人读书更应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朝廷开科取士,不可能让天下读书人都有做官的出路,既如此,读书人又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所以,楚大人认为读书人去当兵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何不是呢!” 楚宁言辞凿凿说道:“军营也是一个锻炼人心志的地方,现在士兵们只知道打仗,而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打仗,又是为谁打仗?这些正是需要读书人去做的事。现在皇上有意让读书人去到军营磨练,这对那些无法走科举仕途的穷苦读书人来说,便等于是给了他们一方施展才华的舞台。” 李鸿仑现在似乎已经完全明白了楚宁话里的意思。 这个征召读书人入军营当兵,说白了,就是给那些走投无路的穷苦读书人的机会。 因为那些权贵之家的读书人是绝对不会去入营当兵的。 如此一来,自然就把那些权贵之家的子嗣给排开了。 而真正愿意去军营里当兵的读书人,自然就是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 要知道,其实在古代,但凡是读书人家境其实都是较好的。 真正的贫苦人家是连读书机会都没有的。 因为读书就意味着要脱产。 而这个时代没有义务教育,更是需要劳动力,但凡有劳动力的孩子都不可能达到完全脱产去学习。 这也就造成一个问题,就是文人仕子都被权贵们垄断了。 最终门阀宗室便牢牢掌握了社会舆论和晋升通道。 穷苦人家的孩子除了攀附权贵,便根本再无出路。 所以也就会有很多所谓的门生故吏。 而楚宁提出的让读书人去军营当兵,便等于是给了穷苦读书人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说到这里,楚宁觉得还有一些话想要说出来:.. “另外,让读书人参兵,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平衡文武的发展,我认为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不应该只重文武之其一,而应该文武并重,要改变这种风气,而不是靠打压某一方。” 唐朝重武,却因藩镇而亡。 宋朝重文,却因孱弱而灭。 可要想打破这些传统何其艰难。 尤其门阀士族的垄断,要直到后来的朱温才彻底结束了儒家门阀士族七百年的统治。 至此,由门阀士族掌控的全国近一半的土地庄园才被释放出来。 由门阀士族操控的所有权贵集团以及他们世代世袭的爵位,才被统统清除掉。 当然,儒家门阀士族虽然被彻底结束。 可迎来的又是儒家文官官僚集团,封建王朝仍然在继续。 楚宁知道,现在的他权利还太小了,只有一步一步的去改变。 要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些东西植入进去。 等到某一天,量变引起质变。 蝴蝶煽动翅膀,万事可期! “行了!” 这时李贤终于接言说道:“楚大人所说的,朕已经都知悉了,朕也以为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法子,所以,还请李先生多加支持才是。” 李鸿仑此次入宫陛见本就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只不过是对于朝堂突然提出要招募文人入营当兵这件事不解。 如今听了楚宁的说辞,又看明白了皇上的态度。 李鸿仑怎么可能还会不知道,这就是皇上授意的。 这显然就是想要招募培养一批自己的人了。 对于继嗣和继统的问题李鸿仑一直也没有表过态,不过对于李贤他在心里自然是十分赞许。 尤其是对于楚宁,李鸿仑如今听了他的一番说辞,更是打心底认为,此人必将是自己可以托付的传承者。 话已至此,李鸿仑也是当即表态说道: “皇上放心,老臣已然听明白了楚大人话里的意思,定会全力支持的。”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1035/158939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1035/1589391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