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平地一声春雷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这游戏也太真实了 阴阳仙师 当军嫂的那些事儿 召唤高达:用火力覆盖异世界 官道权途 我在现代留过学 卢小姐卸下伪装,许总乖乖娶回家 震惊:我收的女弟子个个天赋异禀 我家古董会说话:夺回空间嫁军官 帝王养蘑菇的注意事项

努尔哈赤见到晏珣很高兴。 “晏老师好!你觉得我的唢呐有没有进步?”小孩子目光明亮,满脸写着“快夸我”。 从天寒地冻的辽东来到京城这个花花世界、心中隐约有自卑的小孩子,希望被夸奖。 晏珣笑眯眯地说:“吹得很好啊!改日哪家娶妻,你去奏乐,还能挣一点零花钱。” 努尔哈赤听到这话更受鼓舞。 他进京的时候家里给了一些钱,在京城也是包吃包住,但是跟监生们人情往来有许多花销。 那些官二代大哥哥们花钱如流水,他也不好意思太抠门。 再这么花销下去,努尔哈赤得穷得当裤子。 努尔哈赤像个小主人一样似模似样地邀请晏珣入座、请晏老师指点礼乐。 晏珣能怎么指点呢?他对乐器就是七窍通了六窍。 但他是一个很善良的老师。 “在乐器方面,我不是很擅长。但是我跟汪老师的先生,太常寺卿李大人很擅长。他最近要排一出新戏,需要一个孩子客串小旦,你要不要去试一试?” 努尔哈赤不知道“小旦”是什么,但是排戏一定很有趣。 他高兴地道谢,又问汪老师什么时候回来。 他想老师和弟弟舒尔哈齐了! 谁懂啊! 相依为命的弟弟被带走,一去不复返。 晏珣回答:“我们本来想让汪老师转到京师国子监,在顺天府乡试。但是他的父亲汪老爷说,在应天府乡试,更能体现德渊的实力。” 努尔哈赤信以为真,更崇拜德艺双馨、文武双全的汪老师。 晏珣:……真相是,汪老爷觉得德渊在哪里乡试都一样。不如在家里多待两年、开枝散叶。 安抚好努尔哈赤,晏珣让人带这个好学的学生去见李开先。 哪一天好戏开演,他一定要去现场画一幅《努尔哈赤女装图》。 没有别的意思,主打一个民族大团结。 晏珣之前负责主修《承天大志》,在嘉靖四十五年完工,可以说是给先帝最后的献礼; 完工之后,他又被调任国子监司业,负责差不多完工的《永乐大典》项目。看書菈 隆庆元年,重录工作也完工。 修书这种事呢,不管前期多少人参与,后期献书的人可以论功行赏。 比如,张四维升“右春坊右中允”,主要政绩就是重录《永乐大典》。 晏珣升“左春坊左中允”,主要政绩是修《承天大志》,其次是录《永乐大典》。 从这方面来说,晏珣要感激张居正的提拔,所以他也善意地拉张居正做帝党。 张阁老啊! 你既然不能在徐阶和高拱之间左右逢源,不如加入“我们”吧! 众所周知修书容易升官,当初为了《承天大志》这个大饼,徐阶和袁炜撸起袖子干架。 而现在的《世宗实录》,重要性不低于《承天大志》。 本来张居正还想为徐阶争一争,但是知道皇帝的真实意图是用《世宗实录》掩盖京察的波动,他也放下这件事。 先撸起袖子搞京察! 因此,修《世宗实录》的大饼,真的落实在李春芳头上。 修史书的工作,安排在文渊阁的藏书楼旁边,方便修史的人随时查阅资料。 众所周知,所谓阁老负责修史,其实都是挂名。 无论是徐阶还是李春芳“负责”,都只起到监督、总揽作用。 真正干活的是被抽调来的各部官员、小翰林、国子监高级监生。 从洪武五年开始,国子监就有监生实习制度。高年级监生到各部实习,时间三个月、一年、三年不等。 晏珣惊讶地发现,有不少监生来他这里走门路,想参与到修《世宗实录》的项目。 “今年是乡试之年,你们不抓紧时间准备秋闱,还有心思去修史?”晏老师语气不赞同。 这些监生说:“我们是荫监,这一科中举的机会不大。不如跟在大人们身边学习,将来入朝为官也是资历。” 说白了这些都是官二代,甚至可以不用科举就能当官。 一个典型的栗子,现任小阁老徐璠,就是从监生直接出仕,官至太常寺少卿。 当然徐璠挺有能力,曾经做大包工头,主持重修永寿宫。 他的栗子,侧面说明在大明朝,读书好不如有个好爹。 “既然你们都想参与,我就组织一次考试,选择优秀的人才举荐给李阁老。”晏司业很公正。 监生们傻眼,还要考试? 送礼不行吗? 晏司业开个底价,咱们竞标也行嘛! 有人走晏珣的门路,也有人走李春芳的门路。 为了咬一口《世宗实录》的饼,不知多少人费尽心思。 晏鹤年:……我没主动开口啊!是李春芳请我去的!我只好穿戴整齐去文渊阁,近距离围观阁老们火力全开。 京察开始了。 隆庆皇帝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很紧张。 他找个机会跟晏珣嗑瓜子,嘀咕:“他们要干起来了!朕的目的是改革吏治,不是把徐阁老或者高先生赶下台。” 晏珣小声说:“我提醒了太岳,他有所准备,这一次京察一定能取得效果。” 如果不提醒张居正,结果就是像历史上那样,第一轮京察被处理的都是南方人。 高拱把事情办得太难看,让言官抓住把柄、一顿围殴。 隆庆目光凝重:“整顿吏治,相当于除去病根,其他的事情才能开展。否则开海、改革军队,都没法进行。朕在登基诏书说‘大弘新化",一定要做到!” 大弘新化,就是要实行新政。 晏珣鼓励:“陛下已经很努力啦!下一步开海,我们找个可信的人去南边收海关税,朝廷就不缺钱。有钱就能练兵,一切目标都会按部就班的完成。” 说起来,“隆庆开海”之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明。 可为什么到崇祯的时候,皇帝还那么穷? 因为钱没有被收到朝廷。 某些利益群体靠着海贸富得流油,银子多得实在花不完,不得不在地上挖很多大坑埋起来。 改朝换代之后,不知道便宜了谁。 这算不算是讽刺版的“藏富于民”? 隆庆皇帝受鼓舞精神大振,高兴了一会儿又叹气:“第一波京察,朕让高先生在前面冲锋,他要面对众多攻击。” 从来改革都是得罪人的。 吏治改革更加是。 平时大家懒政怠政、随意摸鱼翘班,你突然要突击检查、明确绩效考核,谁受得了? 还有海瑞清查出来的税制烂账,也要借着京察处理。 这种事,只有绰号“高胡子”的高拱,才能火力全开地突突突! 晏珣心想,就算高拱真的被围殴得鼻青脸肿,其实也不亏。因为这么一来,高拱更加简在帝心。 炸雷一样的京察结果公布,一大批京官被罢免。以往没人敢惹的都察院言官,竟然有一多半落马。 撸着袖子争《世宗实录》的人如梦初醒,一波人已经被脱下官服入狱。 京官们惊讶的发现,皇帝竟然动真格! 他不是说说而已!他把大炮架出来了! 京城的天气突变,轰隆隆的春雷炸响。 吃瓜群众晏珣和朱翊钧都不禁紧张,手里的猹都掉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1304/1272067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1304/1272067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