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舅舅的遗产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甜爆了,偏执总裁宠上瘾 都献祭速通了,谁还苦修功法啊 我一个反派,欺负主角很合理吧? 杀伐果断:坏了,穿越成反派了 从网络开始的神豪人生 末世红警暴君 至尊贤婿 独霸万古李七夜李霜颜 海贼:开局融合圣主,暴揍桃之助 美食:随机摆摊,顾客追我十条街林周文楠

正德八年,朝廷向外国“朝贡”使团的私货征税,实物抽分20%。 隆庆开海,进一步完善税制,引税、船税、价税和临时税应有尽有。 现在,晏珣带着官府的文吏,在一众海商的见证下,对黎大的货物进行征税。 晏珣要从宁波海关开始,统一收现银税。若有官府需要的货物,再向海商收购。 这种税收改革,符合“一条鞭法”的理念。 一条鞭法的核心: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归总为一条,征收银两,粮税按亩折算纳税。 这样可以简化税制,方便统收统发。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农民种了粮食,过去是直接纳粮。 变法后,除保留苏杭等少数地区征粮食供皇室食用之外,其余地方一律改征银子,即“折色银”。 这种操作,引起很多农民不满……几百年后,农民还以实物交税,可见实物税也有存在的意义。 晏珣处理进出口关税,也是慎之又慎,拉着一群人过来旁观。 若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及时调整纠正。 海关征收的税银,会送到太仓银库。 大明的财政收支,有一个特点是“分散性”。 其中太仓银库主要负责:一、白银收支;二、国家重大开支,如九边军事支出。 后世有人以为太仓银库的白银就是大明皇朝的全部财政收入,这是不对的。 京城还有大量储存财政收入的仓库,放粮食、军器、绸缎、棉布等等实物。 因为黎大很配合,其他海商对于实物折算现银也没有意见,第一批货物的征税顺顺利利,帮晏珣实现了开门红。 其他海商对黎大刮目相看。 异军突起的黎大很有气派,表面粗豪内心却很精明、识时务。 就算现在吃一点点亏,只要能结交巡海御史晏大人,接下来两三年就能纵横四海! 领到船引,海商们紧锣密鼓地安排第一批出海的货物。 江南首富华府召开商品展销会,给海商们调货。 徽州王家负责出海的就是王二。 他是王徽父亲当年收的养子,其实就是王家的下人。 但这些年,王二帮王徽办了不少事,也给晏珣送了挺多东西。 王二单独来拜访晏珣。 晏珣高兴地说:“二舅舅,我可想你了!这些年辛苦你南来北往,是我爹娘的得力助手。” 王二恭敬地说:“少当家喊我‘王二"即可!” “你喊我娘一声‘阿姐",就是我舅舅!”晏珣热情又亲切。什么少当家!一听就不是做正经买卖的!. “小珣。”王二也是洒脱的人。 晏珣那么亲切,让他的心里暖暖的。 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阿姐说那块印由你带来宁波,你想好怎么用了吗?”王二说到正事。 汪直的“大宋国徽王印”,在海商中信誉度高。 有些不能立刻结算的买卖,可以通过盖印的文书赊欠。 大明的海商跟倭国、葡萄牙人在海外交易,其中一方拿不出等价的物品,可以由持印的人做担保。 这块印还能继承汪直在倭国的人脉。 “你舅舅在肥前国的松浦津有一个交易基地,倭国大名松浦隆信帮他在此建设住宅,他以前常居此处。”王二接着说。 这个“舅舅”,指的是汪直。 晏珣眨了眨眼,他的舅舅好像越来越多了。 “杨世安”有真假两个,眼前又有一个王二舅,还有一个在天上的汪直。拼舅舅也不输给张四维? 早就知道舅舅们那么厉害,他可以躺平? 当然不行。 假如他只是高邮湖养鸭大户,这些“舅舅”都会杳无音信。 打铁还需自身硬! 晏珣沉思一会儿:“阿娘把这块印交给我的时候,说若是用不上毁了也可。她当初留着这块印,有一部分原因是留作念想。现在朝廷既然开海……你带着这块印,先去松浦津接收汪直的遗产吧!” 若是没人去接管,那些东西岂不是便宜倭国? 他接着说:“至于给各国海商的交易做担保……暂时不要做这件事。我并不希望日后再有一个‘大宋国徽王"。” 王二惊讶地看着晏珣,似乎不明白晏珣怎么舍得这么大的诱惑。 汪直没有活着的亲儿子,晏珣持有这块印,就是现成的“海王”。 “难道你不想做海王吗?我们会支持你。”王二认真地说,“兄弟们都服你父亲,你就是我们的少当家。” 晏珣笑着摇摇头:“我不做海王。至于日后,太子说要封二皇子朱翊镠做海王。” 王二懂了,晏珣终究还是变成高拱的形状。 为了太子朱翊钧,少当家可以放弃“海王”这么大的诱惑。 见王二的欲言又止,晏珣解释:“我并非没有私心。只是在海上称王没有必要,还可能被群起而攻之。当初汪直就是太嚣张,胡宗宪最后才不得不放弃他。” 胡宗宪一开始保汪直,借汪直的势力打击海盗和倭寇。 以寇制寇。 后来汪直控制不住底下的人,又私自进京想直接贿赂皇帝……过度自负的骚操作,终于让这个海王走上绝路。 晏珣不想步汪直的后尘。 见晏珣态度坚定,王二不再劝,默默收下晏珣给的“大宋国徽王印”。 当初就是王二亲手把这块印作为王徽的“嫁妆”,提前送到晏家。 现在晏珣又亲手交给他。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王二说:“我们这次出海的货,主要是玻璃器皿、徽州茶叶、肥皂和药材之类,你还有没有什么吩咐?” 晏珣灵机一动:“咱们能不能搞到南洋的烟草,高价卖去倭国?” 有杨世安的关系,又有松浦隆信的关系,可以把烟草卖给倭国贵族。 让倭国天皇成为老烟枪~~ 王二惊讶:“卖烟草?我们做中间商,赚佛郎机人的差价?” 想一想,也不是不行? 南洋的烟草,在广东、福建一带卖出高价。这种能治百病的神药,倭国肯定也需要。 “烟草是好东西,要不我们从南洋采购一批进来,卖给官府……”王二提议。 晏珣连连摆手:“什么好东西!佛郎机人都是骗子,编出来的功效。还有乌香,也是有害的!我已经跟皇帝说过,下令各地海关禁止输入。” “乌香”指的是鸦片,《大明会典》记载,明中后期起,南洋各国向大明进贡的商品有鸦片。 据说定陵考古时,有专家从万历皇帝的尸骨中检测出吗啡成分。 怀疑历史上的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是在后宫吸鸦片、缓解身体不适。 想到朱翊钧小胖子,晏珣决定防微杜渐。 他一项项地安排,最后补充:“我打听到红薯在吕宋岛种植,殖民吕宋的西洋人禁止红薯传入大明。咱们派人去偷回来!” “好!”王二爽快答应。 关于红薯,晏珣很多年前就提过,没想到如今又旧事重提。 少当家真是不忘初心。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1304/149951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1304/1499511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