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纨绔岂能进士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从天龙人开始的大航海 开局女帝赘婿有女儿后我无敌了 猎人之黑龙咆哮 谍战:最强特工,开局拜师郑耀先 进化时代:开局觉醒转生眼 落榜生破解黑科技,院士们惊呆了 救命啊!我穿成未来被杀的反派继父 从弗雷尔卓德开始刷好感度就变强 开局拿到人生剧本之女帝带我飞 考公失败,我转身进入省委组织部

晏小五不甚在意:“汪平安?他是三甲同进士,跟会试时的排名一样,没升也没降。” “没有逆袭?”徐枚很惊讶。 原地不动是巧合呢?还是皇帝的恶趣味。 晏小五挠挠头:“我猜测,皇帝不想让汪家养子出身的平安超越正经少爷。就像父子同科殿试,父亲排名比儿子高。” 徐枚觉得有道理,叹道:“或许如此。” 世人都论出身,养子就是低人一等吗? 他们都很会猜。 晏珣严肃地说:“别胡乱猜测!之前会试排名是封卷的,德渊还不是比平安高?你们觉得德渊是纨绔少爷,所以看不起他?皇上日理万姬,哪里会留意一个汪平安。” 你对汪德渊了解多少? 就连晏珣,都不敢说十分了解现在的汪德渊。 分别的这些年,每个人都在成长。 “可是那么多人逆袭,为何不能多平安一个?”晏小五还是有些不服气。 他也是养子,希望看到养子逆袭。 上一科的状元罗万化,会试排名跟平安差不多啊! “世上富豪那么多,为何不能多我一个?”晏珣示意众人坐下:“逆袭哪有那么容易?阿衡,背罗万化的殿试文章给他们听。” “是!”王衡大声回应。 不久之前,他刚背完罗万化的文章。 晏珣让他背近几十年的状元文章,即使不理解其中含义,先背熟。 虽然科举制有种种弊端,但状元的思想高度、文采风范、文章结构和逻辑,都是读书人的巅峰。 熟背状元文章,可以潜移默化地让王衡站在状元的思维高度。 罗万化的文章洋洋洒洒,每一段都精彩纷呈,既说中皇帝的心思,又言之有物。 晏珣总结:“其中关于军队的问题,他指出‘承平日久而重文以轻武",‘其道无他,惟重将帅而已",要‘重其权,专其任",打造强军主动出击,‘宁我制人,毋人制我"…… 这番话甚合我意!这一科殿试的卷子我还没看到,但上一科,我认为罗万化担得起状元之名。” 进士的最终名单,是皇帝亲自定的。 上一科的大逆袭,很多人说皇帝为了打徐阶的脸,故意这么搞。 有人不服气,想挑出前几名的毛病,证明皇帝意气用事。 可真正看过罗万化的文章,都闭嘴了。 “就算皇帝为了支持高拱,导致进士名单大颠覆,但排名靠前的肯定都是水平过硬。” 天下人的眼睛盯着,皇帝和高拱不能让人说没眼光。 晏珣对皇帝很有信心,只要隆庆不沉迷女色,就几乎无懈可击。 听完晏珣的话,徐枚和晏小五都服气了,又好奇汪德渊的文章写了什么。 晏珣笑了笑,摸摸王衡的头,神色和蔼:“罗万化的殿试文章那么长,你花了几天时间背下来?” “五天。”王衡响亮地回答。 “很不错!等这一科殿试录印出来,你把张元汴的文章也熟背。”晏珣又安排新功课。 卷!使劲卷! 探花老师教出探花学生! 徐枚在一旁瞪大眼睛:“罗万化的文章,阿衡五天就背熟?我听着比《孟子》还难背!” 哇!我不活了! 我读了那么多年书,比不过一个小孩子! 晏珣迷之微笑:“殿试的时间是一天,当场就要把文章写出来。如果给你五天时间,你连背都背不下来,让你自己上考场,你要怎么办?” 徐枚耷拉着脑袋:“……那我不考了。” 给珣哥做幕僚,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 人一旦想得开,顿时海阔天空。 徐枚和晏小五看向小小年纪的王衡,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还大。 “汪汪!”大黄和小白表示赞同。 人怎么能跟狗比呢? 不管怎么说,晏珣替汪德渊和平安高兴,写了两封祝贺的信送往京城。 小伙伴入了官场,今后又多了两位同党。 吾道不孤! 南京城。 众所周知,南京六部衙门中,只有户部有活干,其他都很清闲。 京城的礼部管科举、管祭祀、管皇家大礼,礼部尚书和礼部侍郎的职位,都是入阁的阶梯。 南京礼部闲到什么程度呢? 在秦淮河搞游船文会,邀请读书人付费参加,收到的钱作为礼部活动经费。 晏珣听说之后叹为观止,谁说古人没有经济头脑?这不是玩得很溜? 此时,闲得无聊的南京礼部官员谈论起今科进士名单。 大明开科至今,南直隶出过好些状元。前任首辅李春芳,鼎鼎大名的晏鹤年,都是南直隶人。 “一甲第二名是吴县人刘瑊,他是苏州卫所军户,祖籍江西。二甲第二名的汪德渊,才是真正的南直隶人。” “你这话有些不妥。不论刘瑊祖籍哪里,他是苏州人,从南直隶走出去的。” 人才必须是自家的,哪能往外推? 高拱也是军户,祖籍山西……你敢说他不是河南新郑人?新郑人跟你拼了! “汪德渊是南京国子监首席,你们应该听说过。对对对!就是那个首席。” 关键词:女装,琵琶。 纨绔竟然能进士,没看过汪德渊文章的人,都觉得此事很离谱。 另一边,进士登科录也送到扬州。 这一两年,上头有一个应天巡抚海瑞,下辖各州府的主官都很忙。 不得不忙! 若是太清闲,被海大人视为懒政,撞上张阁老“考成法”的裁员名单怎么办? 朝廷有张阁老,南京有海瑞,士林传闻他们不和睦,但都要整顿吏治。 不久之前,南京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意外,广积库和广善库意外起火。 这两个库房是皇家内府的仓库,广积库放的是硫磺等军用物资,广善库放宝钞。 徐鹏举一死,两个仓库大火。 似乎有关联,又似乎没有。 皇帝大怒,命令南京刑部和应天巡抚海瑞联合查起火的原因……有没有可能,两个库的物资早被人监守自盗,放火是为了掩盖罪证? 甚至连徐鹏举的死,都有可疑? 徐邦瑞和徐邦宁兄弟为此受到新一轮的审问……兄弟俩都很懵,莫名其妙成了乱臣头子? 受这场大火影响,各州府加强对仓库的管理。 扬州知府时不时去查看仓库。 在这节骨眼上,谁家的仓库起火,就是跳出来做显眼包。 收到南京传来的进士登科录,晦气了一两年的扬州知府精神一振:“大喜事啊!高邮汪氏一门同科两进士!其中一人还是二甲第二!” 我的政绩!升官有望! 今科有四百名进士,听起来很多,放眼全国那么多州府,就不够分了,有些地方甚至一个都没有。 上一次一门同科两进士,还是晏鹤年父子!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1304/172989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1304/1729892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