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朝政的大事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洪荒:疯了!你告诉我这是巫族? 捡个王爷来种田 超神:四舍五入我老婆是三王 开局逃荒?我闪送万界暴富了! 禁锢之日 归藏剑仙 冥帝,给条活路 前世被爱人虐杀,重生后选择叛变 剑气长安 SSS级警报,神龙出狱!全球戒备!

有识之士发现,自从有了报纸之后,像武举这种本来不受关注的事,竟然也能引起全城热议。 皇帝对晏珣说:“朕近日又收到一份弹劾你的奏折,你自己看看。” 晏珣认命地拿起奏折。 高官都是言官刷绩效的对象。 自家父子两人都是高官,言官不敢喷老爹,只好拿自己下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只管干活就是,不必议论政事。”晏珣念出奏折的核心内容。 “你要如何反驳?”皇帝笑着问。 显然,他并不认可这个观点。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晏珣说:“办报也是为了弘扬教化,百姓知书识礼,才知道什么是王道和忠君爱国。” 皇帝点点头。 就拿反复横跳的“板升人”来说,他们叛逃到关外,给鞑靼做带路党,或者走私朝廷禁止对外出售的铁器……这些都是叛国行为。 但他们不在乎什么家国天下,只想过上好日子。 国家没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还不准百姓自己想办法吗? 一群穿不暖,吃不饱的底层穷人,你跟他讲忠君爱国? 就算再来一次蒙古大军南下又如何?改朝换代兴许还有翻身的机会。 “依朕看,这报纸还是要办下去。但其他地方若跟风办报,还是得加强监管。”皇帝微微笑道,“有些人读了书,也不讲忠君爱国,故事里都说‘负心都是读书人"。” “那是他们没把书读懂。”晏珣认真地说,“监管当然是要加强,弘扬教化是一件长久的事,我们先把能做的做了。” 大明重视教育,“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可入读社学。”,甚至有些地方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正因为明朝对社学的重视,百姓识字率高、不少人能初通文墨,所以话本小说市场繁荣。到清代,百姓的识字率反而大幅下降,非常令人遗憾。 皇帝听晏珣言语铿锵有力、脊背挺直,不禁有些恍惚,仿佛看到年轻时的高新郑。 他的语气更和缓:“要办就好好办,在南京先成立一个分社,再向其他大城扩展。” “陛下英明!与其让民间自由发展,不如官府做主导。办报需要经费,最好尽可能实现盈亏平衡。”晏珣说。 京城办《明报》的经验,除了卖报收入外,还留出一些位置刊登启事。 现在一些新的酒楼饭馆开张,或者朋友聚会、家族联姻等等,都时兴在报纸上登启事。 每一次的费用不多,胜在积少成多。 办报的事告一段落,皇帝笑着说:“听闻你要当爹了?” “连陛下都知道了?”晏珣喜气掩饰不住。 “嗯……你有空带翊钧出去走一走,朕看他这两天有些不高兴。”皇帝意有所指。 说起来,皇帝的心情挺复杂。 他感觉到翊钧整个人都酸溜溜的,这算是吃醋吗? 于理不合,岂有此理! “李如松中了武状元要设宴请客,特意请了辽东的杂耍班子,臣想让太子殿下微服去看热闹。”晏珣提议。 “辽东杂耍班子?莫非是请女真或者朝鲜女子跳舞?”皇帝有些好奇,“就让翊钧去看看吧,散散心也好。” 本朝第一个武状元,这么大的荣耀确实适合摆酒。 以往武举不进行殿试,不区分一二三甲,也没有武状元。 这一科,皇帝特别出场点武状元,不知道辽东总兵李成梁会是什么反应? 晏珣回到太子处理政事和读书的文华殿。 朱翊钧立刻走过来,问:“父皇答应让我去参加李如松的宴席吗?” “答应了。” “太好了!”朱翊钧眉开眼笑。 “殿下怎么不自己跟皇上说?”晏珣问。 “如果我去说,父皇又要叮嘱各种安全问题。你去说,父皇就觉得是安全的。”朱翊钧自有一番道理。 他又好奇地问:“真的有狗熊钻火圈吗?” “听说有,我也没见过。”晏珣回答。 女真人能歌善舞,现在还多了驯兽的技能。 有这么多业务可操作,还是别起兵了吧? 皇上说朱翊钧最近有些不高兴,晏珣没怎么看出来。 这孩子越来越会隐藏自己的喜怒。 晏珣却不能不当一回事。 出宫之后,他亲自去跟李如松商量如何招待太子。 太子喜欢吃的东西,晏珣了如指掌。 “不要搞那些熊掌、雀舌之类的稀罕菜,做些家常菜即可。殿下喜欢酸甜口味,做松鼠鱼、咕噜肉,再准备些河鲜,按淮扬菜的做法。” 李如松高兴地说:“我都记下了!我邀请了同科的武进士,太子能赏脸来,大家一定很高兴。” “殿下很重视你们。”晏珣说。 李如松神色一正,毕恭毕敬的说:“晚辈知道,此次武举之盛大前所未有。晚辈一定不辜负皇上和太子殿下的期望,尽职尽责!” 晏珣拍拍李如松的肩膀:“你是个有前途的年轻人。” 来自晏大人的认可,让李如松目光发亮。 晏珣忙着让太子高兴,张府书房却气氛凝重。 张居正坐在中间,两边位置上,晏鹤年、吕调阳、王国光等都在。 吕调阳看完手中的条陈,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就传给晏鹤年。 “在高邮试行摊丁入亩一事……”张居正说,“有阻力是早就可以预见的,现在的情况是当地官员不够魄力。我想换一个人担任高邮知州负责此事,你们有没有人选?” 高邮的情况,还是晏鹤年最熟悉。 他想了一会儿,说:“隆庆五年进士周嘉谟,现任户部山东司主事,做事细心有韧劲。” 户部尚书王国光笑道:“我部的人,晏阁老也很熟悉啊!” 最重要的是,周嘉谟跟张居正是湖广同乡,都是“楚人”,可以仗张居正的势施政。 张居正摸了摸胡须,坦诚地说:“你们不用特意推荐我的同乡。” 晏鹤年道:“我只是推荐合适的人。其实若说了解高邮又有魄力,汪平安也适合,但他是高邮人,需要籍贯回避。” 平安去了贵州,时不时送信回京,生怕被人遗忘。 王国光也说:“周嘉谟做事有魄力,我认为他可用。” “和卿的建议呢?”张居正问。 吕调阳说:“我同意芝仙的意见。” 反正我没有人选……李如松的宴席在一处私人宅邸办,请的都是年轻人,自己要不要去?到底有没有狗熊?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1304/252260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1304/2522609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