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明皇子高爔传 > 第203章 没收良马五百匹

第203章 没收良马五百匹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三元九层世界 再吻玫瑰 重生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迷雾之主 为侍婢多年后,整个皇城火葬场了 科研大佬穿成七零团宠小作精 穿回现代后,我靠直播火爆全古代 恶魔果实:从震震果实开始无敌 梦游万界,踏上修行之路 凌云山下少年郎

不光永乐皇帝看着他,太子和众大臣也在看着他,各有期待。 高希虽然是小臣,但他现在受到皇帝和太子的信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单从“皇家锦绣股交所”和“皇家锦绣超市”的赐名上,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可是,在下西洋这件事上,皇帝和整个文官集团是对立的,你怎么回答都是错。 要么得罪皇帝,要么得罪太子和整个文官集团,你高希自己看着办! 唯有汉王朱高煦美滋滋的,你高希不是牛逼吗,看你这回怎么牛逼! “陛下,臣以为陛下经略西洋的战略不可动摇,应一以贯之。”高希斩钉截铁地说道。 永乐皇帝很满意,点了点头。 太子和众大臣则脸色难看,没想到高希一边倒地倒向永乐皇帝,这话说得一点余地也不留。 朱高煦心里乐开了花,如果没有人的话,他必定要起身跳起新疆亚克西了! “高希,你说,现在钱不够,你如何帮助陛下变出钱来,如何一以贯之经略西洋?”朱高炽很生气。 自打重新见到失散多年的爱弟,这还是第一次高希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去。 杨士奇作为高希的座师,见高希毫无气节地倒向皇帝,简直要以他这样的学生为耻了。他耷拉下眼皮,看都不看高希。 高希没有立即回答朱高炽的问题,而是问起了郑和。 “郑大人,小臣冒昧问一下,你可曾计算过前几次下西洋的盈亏情况?” 郑和停了一下,又看了看永乐皇帝,才小心翼翼地说道:“…略有…盈余。” 真的只是“略有盈余”? 高希笑了。 高希是穿越人,当然早就知道答案,他这是明知故问。 郑和表情和犹豫的神态,也说明了一切。 后世有明史学者根据相关史料推测,郑和“七下西洋”赚回的货物总值高达:黄金72.74万两、白银1276.4万两。这还不包括那些香料特产、狮子、长颈鹿等奇珍异宝之类的货物。 《明会典》中的记载:一只普通的大明青花白瓷盘,运到西洋,每个五百贯;一只大明的寻常白瓷碗,到西洋就卖三百贯。按当时官价,一贯等于一千文铜钱或白银一两。 是不是暴利得不要再暴利了?还有更离谱的呢! 在中土大明名贵无比的象牙,郑和船队在当地却“论斤采买”,“每斤五百文”。也就是说,一只大明的普通碗碟的价值,居然是象牙的几百倍。 理论上,如果你是随船下西洋的船队中的一员,你只要带上一筐大明普通的瓷碗,再回国时就“财务自由”了。 下西洋,明明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为什么整个文官集团都要反对? 很简单,因为他们捞不到好处。 倒不是说,要给官员们发多少红包、涨多少薪水,至少你得让官员们能保证正常的生活吧! 自大明立国起,明朝的官员薪水就很低。不,是极低。 比如高希,现在是从六品的官员,他的月俸是8石大米。 明朝“一石”约为现在的94.4公斤,算下来“8石大米”就是755公斤大米。光吃肯定是够了。 要注意啊,这“8石大米”是工资(月俸),不是口粮。除了留出口粮,你要穿衣吧,你要坐轿吧,你要盖房子吧,你要买油盐酱醋吧,你要娶娘子吧,过年你要发红包吧,你要偶尔出去聚个餐吧,你要买文房四宝吧,你偶尔还要向上司意思意思吧? 还有呢,你要请师爷、幕宾的话,也得你自己出钱。 8石大米的月俸,你说够不够? 还有让人恶心的呢! 到了永乐朝时,发这么一点薪水还要实行“米钞混合”的办法来发。 按官员品级不同,米钞混发的比例也不同。高希属于从六品,适用的是“米六钞四”的发法。什么意思? 8石大米中,大约5石发米,还有3石折成大明宝钞来发。 我去,大明宝钞贬值不要太快,但明廷一直按官方定价发,永不改变,这不是明抢吗? 大明宝钞从洪武六年(公元1375)开始发行,到永乐初年,已经贬值了十倍。等于钞的部分,永乐皇帝克扣了官员们九成的工资。 米的部分呢?永乐皇帝做得也不地道,采用“折色”的办法。什么意思? 就是我不发米,我用其他东西代替,比如从西洋易货贸易带回来的苏木和胡椒。 问题是,苏木和胡椒进口得太多了,早就成了不值钱的寻常物,堆在仓库里都没人用。 拿这些东西当薪水发,哦,你是来“去库存”了? 发给官员们,又不能当饭吃,卖又卖不掉,你让官员们怎么养家糊口,尤其是品阶低的官员。这不是要逼死官员吗? 好嘛,大明的官员们非但不能从“下西洋”中获得任何好处,还要拿自己的薪水倒贴,帮着皇帝“去库存”。 如果你是大明的官员会怎么想?当然是坚决抵制下西洋! 因为永乐皇帝的做法,直接侵犯了每一个大明官员的切身利益。 “夏大人,小臣斗胆问一下,你可曾计算过前几次下西洋的盈亏情况?”同样的问题,高希又用来问户部尚书夏元吉。 这回轮到夏元吉尴尬了:“这个...这个...” 他也偷偷瞄了一眼永乐皇帝,永乐皇帝倒好,拿着碗盖一停地撇去茶水的浮沫,看都不看夏元吉。 这厚脸皮功夫,很好地诠释了“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句话。 “…略有…亏损。”夏元吉说得很小声,众臣都没有搭话。 真的只是“略有亏损”吗? 高希又诡谲地笑了。 这个话题太敏感了。 坏就坏在下西洋“投资、收益”的分配模式上。 下西洋是国家行为,所以筹办所需一切支用,均是户部、工部负责调集和供应,这当然是“国家投资行为”。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船队回来后,获得的收入自然要回到户部和工部,盈亏都要由朝廷来承担。.. 问题是,船队回来后,除了极小部分私人或随船外国客商的货物征收了关税,其他收入都直接进入永乐皇帝的“小金库”(内库),奇珍异宝都成了皇室阶层的奢侈品或玩物,和民众生计毫无关系不说,还造成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高希知道症结所在,郑和知道,夏元吉知道,在座的每个人都知道。 只是太敏感,不好细说! 难道直白地说,要将收入全部划归工部和户部吗?谁敢! 高希也不敢,这不是找死吗?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3595/851414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3595/851414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