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纷至沓来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绑定国运:开局扮演疾风剑豪 到底谁教你这么当新兵的? 我真的长生不老 八零之从摆摊开始 末日即是第二人生 一把菜刀斩诸神 表白被拒,笨蛋校花要包养我 战神崛起叶无缺玉娇雪 迷雾求生:我能看到提示 我在斗罗召唤水浒

和顾廷烨聊了一下,算是解开了盛长柏许多的心头疑惑。 顾廷烨这经历,也说明了就算一个人真的要走狗运,天上真的会掉馅饼,也要自己主动去接,才能接得下这个馅饼。 盛紘也是一个主动去接馅饼的人。 因为在两王相争的时候,盛紘一直都是一个中立派,没有受到邕王、兖王的任何牵连。 现在对赵宗全靠拢的态度又挺积极。 加上主持修缮了庆宁宫,虽然赵宗全被封了太子之后,就去了老皇帝的床前侍病,其实并没有住过庆宁宫。 但人情赵宗全还是要领,禹州的一波心腹都加官进爵赏赐完了之后,第一波就轮到了盛紘。 “……太中大夫,权工部右侍郎。” 从四品的职官,从四品的差遣。 对大周朝来说,五品还只能算是中高级官员的话,跨入四品可以说完全就进入了高官的序列。 虽然大周朝的工部,其实没多大的权利,工部的职权差不多都被三司给侵占,全国性工程,完全轮不到工部插手管理。 但是在工部尚书只是荣誉头衔,不会去衙门上班的情况下,工部基本就是两位侍郎在管理。 左贵右轻,盛紘这个工部右侍郎,已经是工部的二把手,权利虽然没有多大,但是地位上盛紘还得前进了一大步。 盛紘对自己的仕途期望,本也就没考虑过掌握多大的权利。 只期望着把品级提起来,能混一身紫袍退休恩养就足够了。 “恭喜父亲。” 盛紘这次升官,算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也没给盛紘掉到什么要职上面,其实真没有多大惊喜。 但抛去工部权利小了一点之外,皇帝让盛紘做工部的官员,其实也算合适。 盛紘这个人在工程上能力虽然没有特别强,但是一个管工程的官员。 不乱插手,不贪腐就已经足够难得,足够优秀。 盛长柏几个月前刚升的官,现在就享受到被直接提拔的好处了。 为老皇帝丧事,新皇帝登基,盛长柏也没少忙活。 被赵宗全发了十匹蜀锦,口头嘉奖一下,给打发了过去。 十匹蜀锦,不算说少,但也真说不上多,海朝云,王若弗,老太太,家里的三个兰,还是嫁出去的华兰,怎么样都没可能一人分上两匹。 新皇勤俭,不只是针对自己,对臣子也一样的勤俭。 上位了之后,只重赏了自己的禹州一伙儿心腹,又是赐内城的大宅,又是赐京郊的皇庄田产,又是赐官奴女仆。 把钱给造没了之后,对其他人就勤俭了起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盛长柏算是可以暂时的清闲一段。 虽然还有一个州试需要盛长柏监督,但这也是保持一下关注就行。 因为官宦子弟,都参加别头试的原因,寒门读书人也没本事搞什么大规模的科举舞弊。 关键还是州试舞弊,风险和收益其实完全不成正比。 利益不够大,选择铤而走险的人自然就没那么多。 毕竟州试也就决定一下,考生有没有参加省试的资格,还是一次性的资格。 单纯的一个举子身份,带不来什么直接的利益。 说起来这一次州试,十月份新皇继位,才发文各个州府。 明年开恩科,让各州府尽快的组织安排州试。 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个时间还是挺不友好的。 一个是十月或者是十一月,组织州试,天气要冷上许多。 第二个州试放榜了之后,留给读书人的赶路到汴梁的时间,也短了许多。 其实也影响了开封府的经济,要不是这次州试举办的晚的话。 十月份就该有举子,带着货物到开封早早的摆摊卖货。 然后东京城里各种文会,活动,勾栏瓦舍,青楼楚馆就都会早早火爆起来。 当然了因为老皇帝丧期的原因,娱乐场所不好光明正大的营业。 举子就算能早早过来,场面也不会如往年火爆。 但是一万多举子进京,还是可以繁荣不少汴梁的经济,都是过来消费的人。 ... 虽然这次盛长柏同样是闲着,但是不会无聊。 因为新皇刚登基的原因,朝堂上要比往常热闹许多。 朝堂上的权利之争,要比老皇帝在时,立不立皇储的争论热闹多了。 本来皇帝登基之后,应该会和宰相有一场权利博弈。 但是因为赵宗全在朝廷,没有任何根基。 得位也谈不上有多么名正言顺。 毕竟论起血脉的亲疏远近来比,比赵宗全更有资格继位的大有人在。 只是当初老皇帝担心,在京城的宗室都被兖王给控制了起来。 才找了不住汴梁,又离汴梁最近的禹州赵宗全。 为了赵宗全能名正言顺调兵,才立下了赵宗全为储君。 老皇帝当初是不得已,赵宗全可以说是捡了漏。 现在赵宗全为了能把位子坐安稳,从法理上站得高点,不让宗室里面有人起异心,把自己便宜老娘,太后请了出来垂帘听政。 太后垂帘听政也是大周朝的老传统,死去的老皇帝,十岁出头就继位,也被太后垂帘了十几年。 老皇帝也是二十多岁,终于熬死了先太后,才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利。 一对便宜母子,因为相互需要的原因,你帮我正位,我送你权利,相处的不错,现在可以说是真正的母慈子孝。 朝堂上就成为了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 宰相韩大相公是一波,大部分朝臣都站在宰相这边。 毕竟韩大相公代表着的是士人的利益。 限制皇权是文臣一直在做的事情。 以太后为首的旧时代勋贵是一方力量,这些人的利益需求,是保持住自己手里的权利。 以皇帝为首的禹州一伙新时代勋贵,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这些人跟着赵宗全上了位,当然是希望自己一伙儿掌握着最多的权利。 现在朝堂上最大的一伙力量,当然还是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 皇帝和太后的力量,加起来差不多才能和宰相抗衡一下。 宰相韩大相公算是一个标准的儒家文人,可能没有做权臣的意思。 但是太后一个后宫妇人,哪里懂什么治理国家,国家大事。 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利,也不过是享受着这份权利欲,存在感。 毕竟一个没有孩子,又死了男人的寡妇,生活确实无聊了一点。 太后被身边的这些旧勋贵哄着,维护着旧勋贵的利益。 赵宗全为了坐稳自己的位置,也只能讨好太后,支持太后。 这两个人掌握着朝堂不干正事没关系,宰相可以代理。 但只想维护旧勋贵的利益,性格刚直的宰相哪里能忍。 当然不能允许太后,皇帝乱来,必须给两个人顶回去。 所以现在朝堂上面,一直就是皇帝支持着太后,跟宰相掰头的场面。 这种局面,还是要等赵宗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的皇位稳固。 不再需要太后帮着自己坐镇,想要太后退书还朝之后,才可能改变。 怎么能合规合法,合情合理,又不撕破脸的,把太后、皇帝的乱命给顶回去。 这是一门学问,看着还是很有意义的,盛长柏确实要多学学。 盛长柏有闲心看戏的原因,还是这三个人凑在一块,两个人都不懂怎么治理国家。 国家大的政策方面,还是宰相韩大相公做主。 太后为旧勋贵争取的一些利益,大都是一些个人职位的升迁,地方上的调动,政策的倾斜,财物的赏赐。 这些方面,相对来说还算影响不到国家大局。 三个人凑在一块,还是干了一些正事的。 赵宗全觉得自己的位置稳固了一些之后,马上就派出自己大儿子赵集英,带着顾廷烨率军南下平叛去了。 虽然赵宗全,派禁军出去围剿乱民,有给自己大儿子刷军功,刷威望的嫌疑。 但是这伙乱民,闹腾了已经小两年,确实是早应该朝廷派人,去把乱民给剿了。 不管出发点是什么,能把事办好就行。 …… 首先是普通生员参加的州试过去,官宦子弟的别头试也过去。 盛家参加的还是只有盛长枫,盛老三还是轻松过了别头试,名次排在了官宦士子的中游。 符合盛长枫的实力,没什么惊喜,没什么意外。 看盛长枫这个别头试的名次,就知道这次的考试,没多大的问题,不可能出现太多的舞弊情况。 这两场考完,可以说盛长柏已经忙完了,今年朝廷安排下的所有任务。 剩下的时间,还要不要做事,就看盛长柏自己的选择。 盛长柏自己选的话,当然还是趁着这段时间,宰相当权的时候,多挖一点蛀虫出来。 赵宗全手里没有可用的人手是赵宗全的事情。 跟盛长柏这个监察御史又没有什么关系。 前一段时间,是老皇帝丧,新皇继位,朝堂上的事情多了一些。 才会把人忙的不可开交,但现在朝堂已经进入了稳定阶段。 以大周朝现在这种,一份事情几个衙门管理的情况。 就是去掉一半的冗员,各个衙门也就是忙一些,也不会运转不起来。 “长柏,你过来我帮你介绍一下,这是你吴世伯家的三郎,这是你刘世叔家的大郎……他们两个都是刚过了州试的举子,提前过来东京备考省试的。” 盛紘帮着盛长柏介绍的这俩,都是一些盛紘同年,过去同僚的儿子。 盛紘的同年,在汴梁当官的没多少个,大部分都是在地方任职。 这些同僚、同年的儿子进京赶考,免不了要来故交之家拜访一下。 盛紘这个人,关系好的朋友、同年、同僚还是挺多的。 在官场上确实也需要多交朋友,就是宰相在朝堂上,也需要有人帮着摇旗呐喊。 官位低一些就更不要说了,更需要资源共享,互帮互助。 这些人过来拜访,礼数是一方面,当然也少不了希望照顾的意思。 毕竟都来东京赶考之人,就是不惹什么麻烦,需要官面照顾。 扬名的需要也是有的,以盛紘和盛长柏现在的位置,就算单纯的夸赞几句,也足够这些人在举子之中有一些名气。 当然了因为要注意名声的原因,真有才华的才可以夸耀,帮着扬名。 这种情况,可以得一个慧眼识珠,识人之明的名声。 要是为无才之人尬吹,当水军,那也可能因为没有识人之能,影响自己的仕途。 “父亲,何不把三郎也叫过来,他们都是要应试的举子,正该多接触交流一下。长枫认识的举子也更多,正好可以带着他们多参加一些文会。” 招呼过了之后,看着几个人有一些局促,盛长柏对着盛紘提议道。 虽然盛长柏参加科举,也还没有几年,这些也是盛长柏的同龄人。 但是因为盛长柏已经当了几年官的原因,和这些陌生的举子,已经很难平常的玩到一起。 这些人的父辈,甚至都没有盛长柏的官位高,很难在盛长柏面前自在起来。 “我已经派人去寻长枫了。” 盛长枫没在家的话,当然还是参加文会去了。 不能宴乐,那就不奏乐,不看歌舞,不喝酒,一样的也可以办文会。 确定了盛长枫这次又是陪跑了之后,盛紘对盛长枫的监督并没有很严格。 盛长枫要结交举子,盛紘也就随着盛长枫去了。 主要因为娱乐场所都还没开门的原因,现在文会办的都比较素。 多结交一些潜力股,也不能说有什么坏处。 从这天可以,陆陆续续的又有几个进京赶考的举子,到家里拜访。 不只是有盛紘的同年儿子,也有盛长柏的同年儿子上京赶考,特别来拜访盛长柏的。 毕竟科举不限制年龄,一起中了进士的同年。 有人有一个比盛长柏大的儿子,并不奇怪。 “长柏,今天宥阳老家来人了。”这天回家之后,海朝云对着盛长柏说道。 “宥阳老家...宥阳老家的什么人?”盛长柏疑问道。 “说是宥阳维大伯娘的娘家侄子,认识老太太,带了不少的礼物上门,还去拜见了老太太。”海朝云回道。 “可是李郁?” 盛长柏惊喜的问道,有点时间没有李郁的音讯,盛长柏差点忘了这个人。 这个人还是挺优秀的,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不管安排给哪个兰,都算合适。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7532/141765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7532/1417652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