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盖棺定论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扬名四海 替嫁随军,科研大佬带飞祖国 绝路逆袭 玄幻:签到百年,门下尽大帝 我一废品血脉,得塔就无敌! 误入恋综现场,竟被国民女神倒追 逐出府后,她携崽归来惊艳全京城 都市之最强狂兵 混沌神王 吞噬星空之时光模拟

“没想到,韩章做了多年的宰相,还能放得下面子,这些跟随他多年的老人,说放弃就放弃掉了。” 韩章在谋身方面确实是一个人精,单说这方面的智慧,韩章属于大周天花板的级别。 看着事情不对,御史台已经开了头,各方面都准备对自己群起而攻之,韩章马上就采取了措施。 对自己的手下,该贬职的贬职,该发配的发配,该免官的免官,果断的就选择了断尾求生。 除了为赵宗全卖命的时期,韩章为了拉拢帮手,帮着赵宗全壮大声势,对手下官员的任用,没有了基本的道德、能力考核。 其他的时候,韩章在朝堂四平八稳,秉着能少一事就不多一事的原则,还真挑不出来什么错处。 韩章的错误基本都集中在赵宗全执政时期,做事没有原则,算是助纣为虐。 但新帝毕竟是赵宗全的儿子,就算新帝不认可赵宗全做法,也不可能公开否定自己的爹。 所以韩章犯的许多错,都不能拿出来公开讨论,新帝第一个就不支持。 新帝对赵宗全还是有感情,赵宗全做了两年皇帝,并无任何的功绩。 勉强算的话,也就是清除冗兵,减少国家支出,清查盐税,增加税收算是对国家有益的事。 剩下来的时间,都是在搞政治斗争。 算一下赵宗全在位做过的事情,总结一下赵宗全一生的功绩,也到了给赵宗全盖棺定论的时候。 平常的文武重臣,去了之后,只需要一个谥号。 但是皇帝毕竟身份不同,除了谥号之外。 皇帝死了之后,还是要一样的避讳,名字不能直接说。 所以皇帝除了区别于臣子的,十几字之多的谥号之外,皇帝还会有一个简单的二子庙号,方便后人称呼。 “陛下,先帝在位时间不长,来不及做出什么功绩,臣等认为为先帝议一个‘虚"字是为恰当。” 按着《谥法》来解释,凉德薄礼是为虚,华言无实是为虚,这是一个明显的恶谥。 充分证明了,文臣群体对于赵宗全执政的不认可。 赵宗全在位的时候,文臣拿赵宗全没有办法,但现在赵宗全死了,文臣还是可以给与回报的。 臣子给皇帝上庙号,也是文臣制约皇帝的手段。 只要皇帝在乎身后名,在乎后入的评价,做事总要有一些顾忌。 其实虚这个谥,对于赵宗全的人生总结的还是蛮准确的。 赵宗全继承仁宗了的江山,还欺老仁宗留下的老寡妇,生性确实可以算是凉薄。 过继给了仁宗,把遗产给继承一个干净之后,又想要认会自己的生父,明显的不守规矩,不尊礼仪。 天天张口为了天下苍生,闭口就为了大周百姓,嘴上一直喊着要做一位明君,实际行动什么都没有,喜欢说大话,吹牛逼也可以说是事实。…. 也许赵宗全的初心不是这样,等搞完政治斗争,集中了手里的权利之后。 赵宗全可能真的会去为天下做一点事,但是人死这么早,也就完全没有了做事的机会。 只给天下百姓,文武群臣,留下了一个空谈的印象。 “荒唐,先帝继承了仁宗基业之后,不敢有一丝怠慢,做人做事可谓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为大周殚心竭虑,夙夜难寐,怎会得到如此恶谥?” 新帝听了之后,气的直接站了起来,很不满意,这也是新帝继位之后第一次出现暴怒的情况。 新帝本人是不怎么在乎虚名,但是也不能完全不考虑。 自己继续了爹的皇位,让群臣给自己爹搞这么一个庙好。 怎么都算得上一个不孝,不管是新帝孝顺父亲的本心,还是为了自己名声考虑,都接受不了这个结果。 “陛下,先帝在位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这两年先帝的事迹,确实是谥一个虚字最为合适。”群臣对视了几眼之后,朝皇帝解释道。 “我不认同,新帝在位时间虽然不长,但也是做出了许多功绩,没有先帝,朝堂哪来今日的稳定。先帝的谥号重议,也不要只有你们这些礼官商议了,中书门下,两制以上官员,都可以参与进来。” 新帝直接对于赵宗全的谥号,采取了扩大化处理。 扩大了讨论范围,也就把几位宰辅,中书门下,这些原本赵宗全的支持者,囊括了在内。 赵宗全得一个恶谥,被赵宗全重用,支持赵宗全的这些朝臣,免不得也会得一个奸佞的标签。 昏君怎么可能没有奸臣陪伴,每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昏君,都有自己的奸臣狗腿。 这一次,赵宗全又和这些人的利益达成了一致。 经过五天的热闹、激烈的讨论之后,才出现了一个各方能接受的新的结果,又准备向皇帝汇报。 “陛下,臣等讨论了之后,认为为先帝上一个虚的谥号不妥。”听到了这里,皇帝本是凝重的表情,算是放松不少。 “考虑到先帝英年早逝,我们这一次为先帝议了一个‘悼"字。” 悼字虽然看着不太喜庆,但是并不是一个恶谥。 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可以算是中谥或者是平谥,对于一心给自己生父修帝陵上尊号的赵宗全来说,也算是准确。 中年早夭,在位时间不长,对赵宗全也是事实。 不考虑个人好恶的情况下,赵宗全要做的事毕竟都没做成,造成的后果还在承受范围之内,造成的破坏有限。 害人性命和杀人未遂,也不该都一个审判结果。 给一个平谥,倒是也勉强中肯。 毕竟为了给君王一份体面,历史之中,给帝王上恶谥的真的不多。 只要能把国家维持下去,不昏庸残暴,横征暴敛,导致国家灭亡。…. 考虑到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个位置并不好做,再不成器的皇帝,只要能维持住局面,一般也可以得一个平谥。 而且悼这个字,其实真的不算坏,多少有一些悯谥,有一些为赵宗全惋惜,可惜的意思在内。 考虑到现实之中,为赵宗全惋惜的人就算有,也不会很多。 这个庙号,完全可以说已经对赵宗全的一生,进行了一定的美化。 “只是一个悼字吗?”新帝对赵宗全这个庙号,表示出了一个可以接受,但还达不到完全满意的程度。 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父子俩,属于小宗承袭大宗。 继承的仁宗的皇位,如果不能做出一些成绩,做的比仁宗更好的话。 多少代表一些,选择这家父子承嗣仁宗,不是一个明智选择。 现在的情况就是,赵宗全这个仁宗的继承人,做的要比仁宗差上太多。 而且早早的去世,把压力都给到了新帝身上。只是简单的从一个庙号,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出来。 仁宗皇帝这样的庙号,无疑是一个美谥。 仁宗还是在没有自己儿子,为自己张目的情况下,得到的庙号,肯定说的上一个真实。 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 都算是仁宗的真实写照。 “陛下,按着谥法而论,像是先帝这种,在位仅有两年的帝王,能得一个悯谥已经是难得。” 其实给皇帝上庙号这种事情,到了大周朝,已经历经千年,已经丧失掉了很多的客观性。 因为大周朝善待文臣的原因,文臣死后的谥号,也需要皇帝来定。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之下,其实已经处于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不管是朝臣还是皇帝,都是尽量的给予对方美谥,恶谥这种东西,在大周朝已经很少出现。 “陛下,老臣有不同的见解,先帝既是英年早逝,何不用一个英字表示其庙。” 本来新帝已经面前接受,韩章这个人,又跳了出来。 说出来的话依然是不讲原则。 真是底线突破了之后,就没有了底线。 上庙号的时候,也学会了偷换概念。 也是赵宗全的庙号,同样关乎韩章的身后名,赵宗全能得一个美谥,韩章这个赵宗全执政时期,唯一的首相,也能得一个偏好的评价。 “陛下,此事不妥,谥法有载,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英年早逝,从何而得来一个英字。” 因为英字完全没有英年早逝的意思,所以礼官也是坚决反对,驳斥起了韩章。 “有何不妥,难道先帝不算英年早逝吗?”韩章怼道。 “先帝确实是英年早逝,但是英字对新帝来说,并不恰当。”礼官回怼。 然后朝堂之上,就又有了变身菜市场的迹象。…. 相对的来说,还是礼官吃亏一点,要特别注意措辞。 当着新帝这个皇帝的面,怎么都不好直接骂赵宗全。 “既然事有争议,那就暂时搁置,先帝庙号之事,容后再定。” 但是给赵宗全美谥这个事,新帝明显心动了。 “则诚,陛下只是想给先帝,上一个体面的庙号,就何其难也?”这件事争执不下,顾廷烨找了顾廷烨倾诉。 “这就是你和文臣的区别,就算你去书院求过学,真论才学,也能考中进士。但是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你这个人从根子上来说,就是一个武人。” 顾廷烨的屁股从来没有坐到过文人的一边,文人能制约皇权的地方不多,当然是能保留下来的,就希望尽量的保留。 武人直接掌握暴力的军队,不存在制约皇权的可能。 武将权利过大,不能算是制约,那是对皇权的威胁。 大周朝无限制的打击武将,就是防止武将做大,对皇室造成威胁。 “那这件事就没有周旋的可能了吗,如果是一直这样僵持下去,朝堂不就陷入和先帝在位时期,一样的尴尬党争局面了吗?” 本来和谐一片的朝堂,现在因为赵宗全的庙号,又陷入了争吵。 虽然距离赵宗全在位时期,那样无原则的党争,还有很远。 但是要让大周的朝堂,一直陷入争吵之中,朝臣恩怨加重之后,就又容易陷入党争的情况。 党争这东西,开头容易,制止起来很难。 不控制的话,很容易就是一个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你说的也有道理,你是代表官家来问的吗?” 盛长柏问道,已经在考虑,是不是要阻止这个局面。 “你有办法的话,就告诉我,我自然可以传达给官家。”顾廷烨确实有这个能力。 虽然说顾廷烨和赵宗全父子的关系都很好。 但是因为年龄的因数,顾廷烨还是和新帝的私交更好一些。 “这件事,免不了要利用一下韩章了…但是这个事情,官家也要退上一步,先帝的庙号和谥号里面,只能有一个美谥。” 盛长柏给出的注意也不复杂。 只是需要新帝,因为赵宗全谥号、庙号的事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对韩章表示一下重视的态度,比如说有事没事就把韩章叫到宫里,喝喝茶开开小会。 有一些要重新重用韩章,制衡朝臣的迹象。 为了避免韩章卷土重来,朝臣自然不难对新帝有一些让步。 “要说工于心计,还是说你们文臣。”顾廷烨揶揄道。 “我这也是为了朝廷稳定,迫不得已,朝堂早一日安稳下来,官家也能早一日,着手解决冗官的问题。” 盛长柏这么做,还是为了朝堂少为赵宗全耽误时间。 早在半月之前,盛长柏就给新帝上了减少大周冗官的奏疏。 新帝也是一心干事的人,自己本也有想解决大周冗官的想法。 在盛长柏给出了切实的建议之后,大周朝解决冗官的这件事,就提上了日程。 想要解决冗官要比解决冗兵问题,难上很多。 士兵只是处于大周朝生态链的底层。 保持住甚至是提升精锐士兵的待遇,减少军中的老弱病残,不算是难事。 减少的这部分士兵,也闹不成什么风波。 但是大周的官员,算是辅助赵家掌握江山的统治阶级。 没有普通的士兵那么好拿捏,不是想减少,就直接把没事干的官员罢免,那么简单的事情。 现在大周有两三万名官员,这些人留下一半,能各行其事的话,都不会影响大周的行政效率。(本章完) . ...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7532/1417656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7532/1417656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