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丰收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母后万福 侯门主母重生后,水泥封心 贵妃娘娘别误会,我真是进宫治病的神医 农门娇妻:山里汉无限宠 墨家傀儡:荒古高达 我于人间已无敌 海贼王:武当白夜,草帽团副船长 田园娇女小兔妖 夫君清心寡欲,我却连生三胎路蓁蓁傅知易 从性转开始成为四圣朱雀

“郁大人的高产水稻怎么样?” 临照阁里,文执盯着书桌上放着的一封信,若有所思,问一旁的陈主管。 陈主管道:“还没开始收割,但田里的稻穗确实比咱们原先种的都长,直挂得稻株都弯了。据咱们的人回来报,昨夜一场风,稻田里有些稻株都被稻穗压弯了。” 文执紧锁眉:“什么意思?” 陈主管知道他没种过地,临照阁的产业也没有农作物,便解释:“还没到收割的时候,稻子没完全成熟,谷粒一般是没那么重的,但如今随便一阵风便能把稻株吹倒,说明麦穗上结的稻子多,挂得重了,稻株承受不住重量,这才被风吹倒。” 文执自言自语:“那就是差不离了。” 陈主管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也不敢问。 半晌便听文执吩咐:“你去吧,等收割的时候想办法把产量收集上来,报给我。” “是。” 陈主管答应着去了。 郁然家里,宋大明一早便来跟她汇报庄子上水稻被风吹倒的情况。 这一次是郁然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不止她,西溪村方圆几十里地附近的村民,能买到稻种的,几乎都种了。 村民们种了一辈子稻,何曾见过如此长的稻穗?长长的稻穗挂满了稻谷,稻株也比他们先前种的高出了许多,被压弯了,说明稻穗结果多呀! 宋大明道:“大家先前还不放心,如今看着长长的稻穗上挂满了稻谷,可别提有多高兴了!” 郁然却没他那么开心,这一季是早稻,一般不会遇上什么大风。 没有连日暴雨,不存在土地松软、错过收割期挂果太重的问题。 轻易就被风吹倒,也有可能是稻种的问题,或是施肥、病害、控水等等其它问题,需要做好记录,供以后参考。 “被风吹倒的稻田多吗?” 宋大明道:“也不算多,咱们庄子上倒了五六亩地,附近村民的,有几家在风口的,倒了一片,不是特别多。” 他们庄子有上百亩地,倒了五六亩算下来确实不多。 “好,注意控水,倒地的若是成熟了,尽快抢收。” “是。” 宋大明答应,出来便领人去庄子上,准备收割工作。 郁然叫来程烈和陈应物等人,带他们去田里,令大家收集水稻成熟到收割时期所遇到的问题,等日后回去研究所,把这些问题汇总,并根据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众农事官第一次亲眼见到杂交水稻的高产,看着明显比原先水稻还长的稻穗,饱满的谷粒,众人忍不住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光看这光景,也别等到收割,大家就已经猜到必定高产! 众人欢喜:“恭喜大人!成功了!” 郁然也不想在这时候泼他们冷水,只是呢因为种子的问题,杂交水稻暂时还不能大面积推广。 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因为这是她从系统商城里交易出来的,目前的产能只能够西溪村附近几个村子种植。 若想整个南钺国推广,还得靠各地收集上来的优良稻种杂交改良、制种。 “稻种目前还是问题,杂交水稻的研究还在继续,日后便仰仗各位大人了。” 众人亲眼见到了如此高产的水稻,心中被这丰收的喜悦填满,齐齐表态:“为了高产水稻,下官一定竭尽全力配合大人。” 水稻收割在即,高产的消息传到了京城,满朝轰动。 雎阳离京城不远,小皇帝便带着朝中众位大臣来雎阳,亲自下田,跟百姓一起庆祝丰收。 小小的雎阳,还从未如此热闹过。 “三哥哥~!” 小鱼儿有些日子没见慕承祈,看到他也到田里来了,欢喜跑过去。 慕承祈回头就看到一个小泥猴,咧着一口小白牙,向他飞奔而来。 他接住小鱼儿,在田里转圈圈,风吹起两人的衣袂,整个田野都听见小鱼儿欢快的笑声。 慕承祈比了比小鱼儿的个头:“有些日子没见,小鱼儿又长大了。” 小鱼儿昂着小脑瓜打量同样也高了不少的慕承祈,脆声道:“三哥哥也高了!” 慕承祈已经知道郁然有孕的消息,看到慕云渊和郁然过来,便笑道:“还要恭喜皇叔和皇婶!朕又有弟弟妹妹了!” 他离开皇宫,觉得头发丝儿都自由了,笑弯了眼,跟个孩子一样,是真的替皇叔欢喜。 他今日穿着常服,看起来就如一般世家小公子,雍容尔雅,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 郁然瞧出他很喜欢寻常人家的亲情,想到他也不过才十三四岁的孩子,若不是当皇帝,也会如寻常百姓家里的大哥哥一般,疼爱弟弟妹妹,享受手足亲情。 便笑着打趣:“只怕日后家里太过吵闹,陛下可不要嫌弃他们烦人。” 慕承祈忙保证:“朕绝对不会!”他会像疼爱小鱼儿一般,疼爱他们。 说了一会儿话,众官员还在等着小皇帝启程。 他们今日要沿着田野,去看其他村民种的高产水稻。 那些先前还抱有怀疑态度的官员,比如钟彦、成绥安等人,亲眼见了田里挂着金灿灿、颗颗饱满的稻谷,都说不出话来。 因为种子不够,每家每户也只种了三四亩地,可这三四亩的收成,比他们平时种的十亩地的收成还高。 百姓们高兴,看到田野里来了一群衣着华丽的官大人,有些平易近人的,看到村民收割,便随口问起他们往年的收成。 李家村的老李头,家里三个儿子,又都娶了媳妇,家里十几亩地,但人口也多,每年辛辛苦苦种稻,收成交了赋税就所剩无几,年年挨饿。 如今不过种了几亩高产水稻,就比原先那十几亩的收成都多。 看到有官大人好奇,老李头便指着那头的稻谷堆,兴奋道:“看看,那边是原先的稻种,草民一家十几口人,六口壮年人,种一季十几亩地,辛辛苦苦,收上来三千斤不到,今年才种的四亩高产水稻,就有四千多斤收成!” “真的吗?”成绥安问。 老李头看他不信,摇摇手一脸惶恐:“草民不敢欺骗大人。大人若不信,不妨去田里问问别家,看草民是不是说了谎。” 京城来的大官,没几个下过地,有些甚至连水稻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自然也分不出好赖。 不过大多官员通读诗书,就算没见过,书里也有描写。 听了村民的陈述,亲眼见了堆成小山丘一般的稻谷,想不信都难。 像成绥安、钟彦这样不相信的,没几个。 “多亏了郁家妹子,若不是郁家妹子,咱们一辈子也种不出这样高产的水稻。” 百姓们逢人便说,咧着嘴笑,脸上流淌的汗水都是甜的。 成绥安皱眉:“什么功劳都是她的,把陛下至于何地?” 钟彦笑得意味深长,在一旁说:“诶,正是普天同庆的日子,成大人何出此言?”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7620/1292308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7620/1292308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