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应该不会被灭口了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穿书成了反派尊上的小侍女 打主母,踩世子,恶女丫鬟上青云 闪婚后被陆总抱回家猛宠 新郧山一兵 影帝怀里的软萌小血库声色撩人 冰慌 提瓦特之名为命运的羁绊 秦轩穆雪儿 嫡女嵘华 每周一个随机超能力
“先生,”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什么叫"枕藉"?”
阿禾温和地说:“就是人死了,来不及埋,一个压着一个躺在路边。”
孩子们安静下来。片刻后,有个小男孩低声道:“我爹说,以前的事别问太多,官府不喜欢。”
阿禾蹲下身,与他平视:“那你愿意相信你爹,还是愿意相信你自己听到的话?”
男孩咬着嘴唇,半晌才说:“我想……先记住。”
阿禾轻轻拍了拍他的头。他知道,这些孩子终会明白:记忆不是背叛,而是对生者的责任。
午后,一名身穿粗布长衫的老者来访,自称姓李,是邻县教书先生。他带来一卷用蓝布包裹的文书,双手微颤:“沈先生,这是我父亲临终前交给我的。他说,若遇可信之人,便托付出去。”
阿禾接过打开,赫然是一份《永昌实录》残页,记载着甘兰进早年任地方巡按时贪墨军饷、虚报战功之事。更令人震惊的是,文中提及一名参与作伪账的幕僚,竟还活在当今户部任郎中。
“您不怕惹祸上身?”阿禾问。
老者苦笑:“我儿子去年因上书请求重审忆堂旧案,被贬去戍边。我这一把年纪,还有什么好怕的?只求有人能把这些事留下来,哪怕只留下一句话。”
当晚,阿禾伏案誊抄,直至更深。窗外风雨交加,屋内油灯昏黄,纸页翻动声与雨滴敲瓦声交织成曲。他忽然听见墙外有脚步声,极轻,却又规律得不像偶然。他吹灭灯,悄然起身,透过窗缝望去??两名黑衣人正蹲在井边,似乎在检查什么。
他心头一紧。这是东厂的夜巡标记,专为搜寻野忆坛据点而设。
但他并未惊慌。早在数月前,“十四井盟”便已建立了一套暗语系统:每当危险临近,各地主坛便会通过商旅、僧侣、走唱艺人传递信息。昨夜,他就收到密信??川井七已策反三名禁军火药匠,苏井三则潜入礼部档案库,盗取了甘兰进私改国史的原始批注。
真正让他忧心的,是另一件事。
次日清晨,书院来了个陌生女子,怀抱婴儿,面容憔悴。她不说姓名,只递上一块褪色的红绸布,上面绣着半句诗:“魂归故土时”。阿禾看到这句,脸色骤变。
这是野忆坛高层之间的接头信物,完整诗句应为:“魂归故土时,井铃自相闻。”而持有此物者,通常是负责传递绝密情报的“信使”。
“你丈夫是谁?”阿禾低声问。
女子终于流泪:“赵砚。他在京师送信途中被捕,三个月前……据说死在诏狱。”
阿禾闭目良久。赵砚是他最早一批同伴之一,曾独自穿越六省,将三百余份民间诉状藏于棺材夹层运出京城。如今竟已殉难。
女子从襁褓中取出一只空奶瓶,拧开底部,露出一张折叠极小的纸条。展开后只有八个字:“北井断,南铃危,速移。”
意思是:北方联络网已被摧毁,南方据点即将暴露,必须立即转移所有人员和资料。
阿禾当机立断,召集书院中最信任的三位助教,连夜将历年收集的口述记录、抄本、地图全部装入陶罐,密封后分别送往浙江、湖广、四川三地藏匿。他自己则留下最后一批资料,准备亲自护送至岭南。
临行前夜,他独自坐在“言泉”井边,摇响铜铃。铃声清越,在寂静的夜里传得很远。他知道,这一去凶险万分,或许再难归来。但他也清楚,只要还有人在听,这铃声就不会真正消失。
七日后,江西境内某小镇。
阿禾化作游方郎中,肩挑药箱,混迹于集市人群之中。他刚与一名来自福建的盐贩接头,拿到了一份关键证据??甘兰进二十年前勾结海商走私军械的账册副本。正当他欲离开时,忽觉颈后一阵寒意。
回头一看,街角茶摊坐着一名紫衣宦官,正缓缓放下茶碗。正是张德全??不,张念祖。
两人目光相撞,久久无言。
终于,张念祖起身走来,身后并无随从。他在阿禾面前站定,声音沙哑:“我知道你要去哪儿。”
阿禾不动声色:“你也知道我会说什么。”
“不必说了。”张念祖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这是陛下亲笔朱批,准许开放泉州贡院遗址挖掘。另命刑部重审忆堂冤案,凡涉案官员,无论品级,皆可查办。”
阿禾接过信函,手指微颤。这是第一次,皇权正式承认那段被抹去的历史存在。
“你为何这么做?”他问。
“因为我梦见我父亲了。”张念祖望着天空,“他站在一片焦土上,手里拿着一本书,书页全是空白。他说:"念祖,他们把你的眼睛挖了,可你的心还能看见吗?"醒来后,我烧掉了自己写的最后一份焚稿名录。”
他顿了顿,又道:“但我不能陪你走下去了。明日我将称病告退,入寺为杂役。从此世间再无张德全,也无张念祖。”
阿禾深深一揖。
张念祖转身离去,背影佝偻,却走得坚定。
半月后,岭南山区。
一处隐蔽山村中,七口古井环绕一座祠堂而建,被称为“七井祠”,乃是“十四井盟”南方总坛所在。阿禾抵达时,已有数十名各地代表齐聚于此,其中包括苏井三、川井七,以及几位曾在官方史馆任职、后因拒绝篡改史料而遭罢黜的老学士。
会议持续三昼夜。
他们决定成立“民史共录会”,制定统一编纂体例,将散落全国的口述、抄本、实物证据整合为一部《未删国史》。每省设一主坛,每月互通消息,每年清明联合发布新辑内容。同时设立“传声童子”制度,选拔十岁以上、识字聪慧的孩童接受训练,专门负责抄写与传播。
阿禾被推举为主笔,但他坚持只署名“执笔者之一”。
散会当晚,众人齐聚祠堂前广场,举行“立誓鸣铃”仪式。七口井中各自悬下一枚铜铃,由七位最年长的幸存者亲手拉动。铃声齐鸣,响彻山谷,惊起林中宿鸟无数。
就在此时,一名浑身泥泞的少年狂奔而来,跪倒在阿禾面前:“泉州……出事了!”
原来,甘兰进得知皇帝下令挖掘贡院废墟后,连夜派人潜入现场,企图抢先埋入假尸骨、伪造祭祀痕迹,以证明当年确为天灾。但当地百姓早已自发组织巡逻队日夜值守,当场抓获两名行凶工匠,并搜出带有甘府印记的铁箱,内藏伪造文书十余封。
更惊人的是,在挖掘过程中,工人真的发现了大量骸骨??层层叠压,男女老幼混杂,部分头骨上有明显刀伤,更有孩童遗骸被捆绑状态掩埋。经仵作查验,死亡时间与泉州火灾完全吻合。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
短短十日内,十三省爆发集会。人们不再只是诵读《十罪书》,而是开始自发编写《地方痛史》。山东编成《黄河哭录》,记录水患年间官府如何隐瞒灾情;浙江出版《盐丁血簿》,揭露盐场劳工世代为奴的真相;就连一向沉默的西北边陲,也有老兵口述《大捷背后》,讲述所谓“凯旋”实为屠杀降卒、冒领军功。
朝廷再也无法压制。
三个月后,皇帝下诏:甘兰进革职查办,抄没家产,其党羽五十三人一体究治。诏书中罕见地写道:“史不可欺,民不可愚,纵权倾一时,岂能蔽万目之明?”
翌年春,新任史官奉旨重修《神宗实录》,首次将“泉州火灾”列为政治冤案,并正式追谥遇难书生为“忠义诸生”。阿禾受邀入京参与修史,但他婉拒了。
他在回信中写道:“庙堂修史,易受制于当下权力;民间录史,方能承载百年真情。吾愿终身行走于野,只为让那些从未被书写的名字,终有一日能堂堂正正走进史册。”
此后十年,阿禾足迹遍及十九省。
他在云南山寨教会妇女用象形文字记录族史,在河北村庄帮助老兵绘制战争地图,在贵州深山寻访到一位百岁老人,亲历过万历年间矿变,仍能背诵三百余名遇难工友的姓名。
每到一处,他都留下一口井,一口名为“言泉”的井。井边必有一铃,铃上刻字,或为“记得”,或为“不说谎”,或仅为一个“井”字。
孩子们渐渐长大,成了新的讲述者。他们不再害怕黑夜,因为知道黑暗中最响的声音,往往是真理的回音。
某年冬雪,阿禾重返太行山。
当年那棵老槐树已被雷劈倒,只剩半截焦黑树干矗立风雪中。他在树旁坐下,取出铜铃,轻轻一摇。
许久,无人回应。
他并不失望。正欲起身,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微弱的铃声。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不多时,四面山坡陆续响起清越铃音,如同星火点燃夜空。
原来这些年,已有七个村子在此设立分会,每逢他生日,便集体鸣铃致意。
阿禾眼眶湿润。他仰头望天,雪花落在脸上,融化成水,像泪。
他知道,有些人已经永远离去,有些井铃再也不会响起。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只要还有一口井愿意发声,这场漫长的抗争就没有失败。
风止,雪停。
一轮明月破云而出,照亮山野。
他站起身,拍去肩上积雪,将铜铃重新挂回胸前,迈步向前。
前方路长,山高水远。
可他依旧要走。
走到笔墨不敢落的地方,
走到时间想要遗忘的角落,
走到每一个普通人敢于直视过往、说出“我记得”的清晨。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827/3547404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827/3547404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