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金融渗透

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金融渗透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超级村医 丝路之魂 开局觉醒SSS级战术,我成军区特战教父 当代修仙启示录 玄幻:开局一颗混沌珠 李子俊破案传奇 漂亮赘婿甚尔君 山林王国 怀胎三月离婚,首富老公搜遍全球 大明新世纪:赤潮

“您丈夫……后来怎样?”一名女学生低声问。 老妇苦笑:“他写完这本账,就被抓去"治疯病",关进官办医馆,三年后死在里面。临死前托人带话给我:"别烧它,别忘了他们。"” 众人肃然。忆生起身,请她入座,又命人煮姜汤取暖。随后,他取出一张宣纸,提笔写下第一行字:“黄河役难者名录?嘉靖三十六年春工部征调实录。”然后转身对众人道:“今晚不睡。我们把它抄十份,一份寄往泉州述往堂,一份藏进记忆市集的地窖,其余分送各省读书会。” 那一夜,油灯燃尽三盏,十册手抄本终于完成。天明时,十名青年背起行囊,各自踏上远路。其中一人前往武夷山中的隐修书院,那里有一群僧人自发整理明代禁书;另一人北上保定,寻找曾参与万历矿税抗争的家族后裔;还有一支队伍南下雷州半岛,调查清代迁海令造成的村落湮灭。 与此同时,在湖南辰州的一座古庙里,几位盲人正围坐诵经。但他们念的不是佛号,而是《哭坊》传来的亡者名单。这些名字已被编成韵文,便于记忆传唱。一个七十岁的老瞎子嗓音沙哑,却一字不差地背出贵州“哑井”三百七十二名苦力的姓名。他说:“我虽看不见,但我记得。我记得他们的呼吸,就像记得自己心跳。” 忽然,门外传来急促拍门声。进来的是个少年,满脸尘土,怀里抱着一台老旧录音机。“老师!”他气喘吁吁,“刚从湘西赶来的!有个九十岁苗族阿婆,临终前说了整整两天两夜,全是她父亲那一辈被强征修滇缅公路的事!她说,每死一个人,就在树上刻一道痕。现在那些树还在,可没人知道什么意思了!我把她说的全录下来了!” 老瞎子颤抖着手接过磁带,轻轻抚摸机器外壳。“放吧。”他说。 录音响起,苍老的女声混着风雨背景,在空荡庙宇中回荡: >“……第十三棵树,是我大哥。他拖着病体挖山洞,塌方时用手扒石头救人,指甲全翻了。最后被人拖出来,已经不成形。队长说不能耽误工期,就地埋了,连棺材都没有…… >第二十八棵,是我嫂子。她听说丈夫死了,抱着孩子跳崖。第二天有人看见母子俩挂在刺藤上,血滴在下面新开的野菊上,红得像火…… >我们不敢哭,怕招来监工。只能夜里偷偷去树林,在树皮上划一刀,说一句:"你活着的时候,我们知道你疼。"” 庙内一片啜泣。一位年轻弟子跪倒在地,哽咽道:“老师,我们要不要也去?把这些故事刻成石碑?” 老瞎子摇头:“石碑会被推倒。但我们的心不会。从今天起,你们每人必须记住一百个名字。记不住,就不准吃饭;记错了,就得重来。我要让这份名单活在我们的喉咙里,一代代传下去。” 数日后,这支盲人诵经队启程巡游。他们不再称自己为“和尚”,而叫“口述守陵人”。沿途村庄纷纷开门迎接,许多人主动献出家藏残卷、祖辈遗言。有人拿出一封民国时期的信,是战地护士写给未婚夫的绝笔:“你说胜利那天要娶我回家。可我现在躺在野战医院,左腿截了,脸也被炸花了。我不怕死,只怕你回来时,没人告诉你我曾那么爱你。” 还有人交出一本小学课本,夹页中藏着一张泛黄照片??十几个穿粗布衣的孩子站在校门前,背面写着:“光绪三十一年,云南蒙化县新学堂第一批学生。十年后,十一人死于瘴气,一人饿死,一人被当作乱党枪决。仅余一人活至解放。” 这些材料都被一一录入磁带,编号归档。盲人们发明了一种凸点记谱法,将重要语句转化为触觉符号,刻在竹片上,供后来者触摸学习。他们宣称:“眼睛会骗人,权力会篡改图像,但手指摸到的温度,是真的。” 而在北方,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北京城郊某档案馆地下库房,深夜仍有灯光闪烁。几名历史系教师秘密组织“影抄计划”,利用复印机与微型相机,偷拍官方封存的敏感文献。他们发现,在康熙朝《户部奏销档》中,竟有大量关于圈地运动的记录被人为撕毁。而在乾隆年间军机处密折里,则多次提及“销毁民间野史”之事,甚至列出具体书目与藏书人家族名单。 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份雍正七年刑部批文: >“查苏松一带士人结社讲史,妄议先朝,煽动民心。着即查封"崇文书院",所有师生押解京师审讯。书院藏书六千八百卷,尽数焚毁。其地改建关帝庙,永镇文脉。” 一名女教师看着这份文件,泪流满面。她是苏州人,祖父曾在崇文书院任教,1952年因“传播封建思想”被批斗致死。她从未想过,家族悲剧竟与三百年前的同一地点、同一命运遥相呼应。 “这不是过去。”她喃喃道,“这是轮回。” 团队决定冒险发布这批资料。他们将内容缩印成极小字体,印在日历背面、香烟盒内衬、中药包装纸上,通过邮局、菜市场、茶馆悄悄流传。更有大胆者将其改编为评弹唱词,在街头演出: >“清风吹,书楼空, >万卷诗书化火龙。 >老夫子跪地求一纸, >只想留下祖宗功。 >官说:尔等文字太锋利, >易伤盛世太平梦。 >火起时,谁见圣人垂泪? >只闻鼓乐庆新宫。” 此曲一出,轰动京津。短短半月,竟有上百个民间剧团争相排演。官方起初欲加禁止,却发现歌词并无直接攻击之语,只得默许。更讽刺的是,某电视台竟将其选为“传统文化推广节目”,在黄金时段播出。 消息传到南方,忆生听后久久无言。他明白,这场记忆之战,已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悲鸣变为回响。 这一年中秋,全国三十六个城市同时举行“月光朗读会”。人们聚集在广场、河岸、山顶,手持蜡烛,轮流诵读那些从未进入正史的名字与故事。泉州的海边,数百渔民驾船出港,每艘船上挂起一盏灯笼,写着一个“哑井”矿工的名字;成都的宽窄巷子,孩子们穿着明末流民服饰,表演祖先逃荒的情景剧;西安的城墙之上,百人合唱一首新编民谣: >“长安月下人如霜, >谁记当年筑城郎? >手掌磨穿砖缝里, >饭团冻硬咽北方。 >家书未寄身先死, >妻儿卖作他人娘。 >若问此城何颜色? >血染青砖三十年。” 而在东北长白山深处,一支由知青后代组成的考察队,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遗忘谷”。据当地猎人口述,伪满时期曾有数千抗日志士被集体囚禁于此,最终全部饿死或冻毙。山谷入口被巨石封锁,多年无人敢近。考察队费尽周折移开石堆,深入洞穴,竟发现岩壁上刻满了名字与遗言: >“李大山,吉林榆树人,死前只想喝一口热水。” >“王秀英,哈尔滨女师学生,十九岁,愿中国女孩永远自由读书。” >“张铁锤,矿工,临终高呼:共产党万岁!新中国万岁!” 他们含泪拓下所有文字,并采集洞中泥土样本带回研究。其中一名队员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以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可此刻我才懂,真正的历史,是失败者用生命刻下的刻痕。它们不会发光,但只要你俯身去看,就会被灼伤。” 当这份报告公之于众,举国震动。教育部迫于压力,首次允许中学历史课本增补“非官方叙事”章节。虽然篇幅有限,且措辞谨慎,但终究打破了“唯一正确史观”的垄断。一些教师开始自发拓展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访老兵、查阅家谱、收集口述史。有位北京重点中学的老师,甚至组织全班同学给一百位已故亲人写信,然后集体邮寄到“中国记忆基金会”设立的虚拟纪念馆。 阿禾依旧没有出现。 有人说他在青海湖畔教牧民孩子识字;有人说他出现在云南边境,协助少数民族翻译濒危语言的手稿;还有人坚称,在西藏某偏远寺庙的壁画修复现场,见过一位白发老人默默描摹千年之前的供养人题名。 但他再未拿起铜铃。 直到某年冬至,海南岛突降罕见寒潮。三亚湾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岩洞中的盐蚀文字清晰可见。一群海洋考古学者在此作业时,意外发现一处隐蔽夹层,内藏数十片龟甲与竹简。经鉴定,竟是宋代琼州府渔民联盟的盟约文书,记载了当时百姓联合对抗贪官勒索的全过程。最关键的一段写道: >“吾等虽贱,亦为人子。田不可夺,妻不可辱,命不可轻。若有同难者呼救,必赴不辞。违者,天地共殛。” > >??盟誓人:陈阿海、吴二姑、林大脚、郑寡妇、黄童生等三百一十七人,天圣五年腊月初八。 学者们激动不已,立即召开发布会。记者问及意义,领队教授沉吟良久,答道:“这说明,中国人从来不怕站起来说话。只是很多时候,他们被迫沉默太久。” 发布会结束当晚,有人在会场外发现一块黑布包裹的物件。打开一看,是一枚铜铃,铃身斑驳,铃舌残缺,却干净得像是刚刚擦拭过。旁边放着一张纸条,字迹苍老而坚定: >“你们已经听见了。 >接下来,轮到你们去听别人。” 无人知晓是谁送来。 但从那以后,全国各地的“述往堂”开始增设“倾听角”。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坐下讲述自己的经历??无论是被打压的工人、被拆迁的农民、还是遭受校园暴力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愿担任“记忆志愿者”,带着录音笔走进养老院、监狱、精神病院,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声音。 十年过去,当初跟随忆生行走西北的少年们,如今已成为各地记忆工程的骨干。他们在四川建起“声音长城”,将十万条口述音频刻录在陶瓷板上,嵌入山体隧道;在内蒙古设立“星空图书馆”,每逢晴夜,便用激光将历史文字投射于云层;在台湾海峡两岸,发起“跨海共读”活动,两岸老人同步朗读同一本家书,借由卫星直播连接彼此。 而那座传说中的“记忆之山”,终究没有建成。 因为人们终于明白,阿禾当年所言非虚:山会崩,碑会倒,唯有传承不断的人心,才是永不熄灭的火种。 又是一个清明。 敦煌的沙丘依旧寂静。那枚铜铃已被黄沙完全掩埋,只露出一角青绿。风掠过地面,发出细微的呜咽,宛如低语。 远方的地平线上,一群孩子正徒步走来。他们背着竹篓,手里拿着毛笔和墨汁,胸前佩戴着小小的铜铃挂饰。带队的老师告诉他们:“我们要去的地方,曾经有一位老人走过。他一生没有留下名字,却让千万人找回了自己的名字。” 孩子们仰望天空,齐声朗诵: >“月光光,照海港, >海盗船,挂官旗。 >妈妈死在网中央, >爸爸埋进盐仓墙。 >小小棺,藏三日, >出来不见读书郎。 >和尚说我该忘掉, >可我偏偏记得牢。” 歌声飘散,随风穿越戈壁,掠过长城,飞越长江黄河,落在每一寸曾被遗忘的土地上。 某一瞬,深埋沙中的铜铃,轻轻颤了一下。 没有人听见。 但它确实响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827/355031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827/3550318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