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兰陵风流 > 第 199 章 199:谶言与未来的皇储

第 199 章 199:谶言与未来的皇储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大明:我才不当国师 超维武仙 从龙族开始的不义超人 春光碎:逃跑庶女怀得可是龙胎 星宇世界传奇公会 征途 规则怪谈:王子总是对我垂涎欲滴 镇妖 被全娱乐圈偷听心声后,我爆红了 疯了!系统逼我当海王

靖安司当然敏感嗅到了其中的阴谋成分。 结合之前对“信鸽截杀事件”的调查,虽然调查至司天监一位灵台郎有泄秘嫌疑便以他的畏罪自杀而明面上告结此事,但孟侯二人都知道,这刘姓灵台郎身后还有人……但□□讯息对幕后的人有什么好处呢? 然后便出了这童谣事件! 孟、侯二人都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但他们敢说出自己的怀疑么? 皇帝的儿子再折腾,那也是他的儿子,做臣下的可以拿证据摆事实,但没有证据就绝不能讲怀疑,只能是“臣等无能”了。 而作为皇帝陛下的眼睛,窥伺所有人是靖安司的职能,以孟、侯二人的位置,比其他朝臣更了解皇帝的子女,拿这位十一殿下来讲,论聪明论受宠都是诸皇子女之冠,无人可比,但这位公主从来没兴趣掺和朝政,即使与秦国公主毗邻而居,看起来关系很亲近,也从未在圣人面前表露对秦国公主的支持,或对齐王进行隐晦的攻击。 但此时,这位殿下却是明显表露出对齐王的轻蔑不屑——尽管没有言明“造事者”,但圣人难道会不明白? 孟可义和侯敏中心里思量,怕是齐王行事最终让十一公主太失望了。 圣人却心知,让自家女儿恼怒的,是萧琰被暗算之事。 申王与控鹤府都查出在剑阵巷动手暗算的剑士是一位孤僻的宗室子弟,明面上和齐王没有关系,其家人和齐王府也从未有来往,但对于有心人来说,证据根本不重要。 只要神佑认定是老三做的就够了。龙有逆鳞,宝树就是神佑的逆鳞。 圣人心里叹口气,说话的时候声音却已经平静了,“以天灾伪造谶言,蛊惑民心,实是可恶。易道,当诚心秉敬,就是被这些人糟踏了。伪谶之术流毒甚重,自汉亡后哪朝不禁民间占星象?唯我大唐有这胸怀胆魄,倡易道之学。广州地动若无三元宫住持知安,何以能成不幸中的万幸?” “阿父说的是。”李翊浵清语笑道,“大唐尚勇,不仅是武勇,更是心志之勇。唯我大唐大勇,方不惧民间倡易。而妄以谶言惑乱人心者,恰是惧谶言者。唯大勇者,才能开拓基业,勇创新纪元。” 孟、侯二人垂下头,心道:这眼药上得真高明。 大唐倡易,是高宗定下的国策。 大唐列易为国学,并为诸学之首,已经执行了二百五十年未动摇。太庙前,还有高宗皇帝的手书之碑:“易道,天下至理,子孙不可弃。” 而惧谶言者,一旦掌握至尊大权,难道不会对易道心怀忌惮?或许高宗皇帝立下的国策,就有动摇的危机了。因为忌惮易道就会在帝国限易学,最后彻底禁易学,而易道被讳言,那不就是推翻圣高武的基本之策吗?圣人最是敬仰这位圣皇先祖,能不愤怒? 一句“惧谶言者”,真是把人钉死了。 孟、侯二人暗道厉害。 看来,十一殿下真是恶了那位了,不然,这眼药怎会上得这么狠? 靖安司两位高官并不知道,李翊浵上的眼药不是这个,而是指的更深,这首童谣埋下的祸根,是想祸乱那一件大事。而这,也是她的父亲看见这首童谣时最愤怒的,绝不可容忍。 圣人眼中如有锐利的刀芒,然后归于深沉的黑。 “查!” 圣人这一字沉重,又铿锵,仿佛是暗夜中的长矛,即使看不清矛锋的寒利,也带着往前掷出的杀气。 “所有传谣言的小报,全部查禁,主事者全部下狱,不论背景,身份!” 孟可义、侯敏中同时一凛,大唐私下有名的小报不下十数家,有写赛事的,有交流商贸信息的,之所以禁而不绝,就是因为这些小报的办报者背景复杂,牵涉极广。 譬如马球会的《马球快报》和赛马会的《赛马快报》,主要写马球会、赛马会的各种赛事,然后裹杂一些时论私货……靖安司曾经想禁,但热衷两马赛事的百姓太多,单是长安城,就有几十万“两马赌民”,那些赛前下注的,哪个不去茶楼酒肆听赛事小报?真个禁了,只怕要惹起民怨了;何况,这两个马会的后台实在太硬,皇族宗室、几大甲姓世家,都有份子在里面,一查禁,就是捅了马蜂窝,要被蜇得一头疱。 但观眼下,圣人是下了狠心了。 “谁敢阻挠你们靖安司办案,就是伪造谶纬、造谣祸乱的同党!” 孟、侯二人精神一振,他们靖安司曾在两马会那边吃过一些暗亏,这回,可得找回场子了!两人齐喏一声,跽拜行礼,退出暖阁。 李翊浵慢慢折起那张写了童谣的纸,心里冷笑,她的好三哥,接二连三、明目张胆的出招,原来,是有这些倚仗。 看来,背后的人还不少。 也是……不是人人都有开天辟地的勇气!强盛的皇朝,唯我为尊,大唐帝国强大如斯,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那虚无飘渺又吉凶莫测的未来去搏呢?俗语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乘凉的,总是比栽树的人多。 李翊浵将折成方胜的童谣纸搁回了御案,远山眉挑起冷色,又倏忽而去,只有唇边浅淡哂笑。 秦有叫进宫女收拾碎盏茶水,拭干藤席。又有宫女利索上了新茶,很有眼色,是下火的菊花清茶。李翊浵接过托盏,试着茶温合适了,亲手奉给父亲,笑吟吟的,“阿爹,清火的。” 圣人笑嗔她一眼,一手接过茶盏,喝了几口,润了润有些燥火的嗓子,在暖阁内踱着步子,待宫女都下去了,哼了一声,“那些人……”又哼一声,声音意味不明,或许因为杂有太多意味,而让人分辨不明。 李翊浵却是清楚父亲的感情,以及这两声哼中的意味。 她知道,父亲不需要安慰。大唐的帝王,都有一颗坚强的铁心。 圣人看着窗外的天色,顺口道:“阿祯是到淮水了吧。” 李翊浵一笑,“没准这会正在河堤上听人唱童谣哩。” 圣人“噗”一笑,回头看女儿,“就你促狭。”又吩咐秦有,“传施少令。” “喏。”秦有立即退出,去传控鹤府少令施自英。 “阿爹您也别太生气……”李翊浵见圣人眉间有郁色,知道父亲郁怒的不是齐王背后的人,而是齐王终于搅进了这一群人中,尽管父亲存了几分钓鱼的心思,但齐王真的成了这钓钩,父亲还是失望又伤心的。她扶圣人坐回御榻,斜坐旁边温言细语劝解着。 “路都是人自个儿选的……都这么大的人了,难道还有谁逼着他非得踏入泥沼不成?……” 陈宝柱默默的退了出去,这种对话,即使他们是圣人身边的人,也还是少听为好。 圣人叹息,“你三哥是不甘啊!”想起这个儿子,心中就有几分歉疚。 “再不甘,也不能视苍生为草芥。”李翊浵声音平静,唯其平静,显出其意坚决。 以前她还认为齐王是个人物,但信鸽截杀事件后,她就对这位三哥带着斜眉睨视的轻蔑了。 李翊浵自认为不是忧国忧民的贤良者,也不是心地仁善的好人,更非道德君子,欺负人的事没少做,但她向来只对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出手,对于下面的百姓,她不屑于去欺负——欺负强者才是能耐,欺负弱者算甚本事?只会降低自己的格调。李翊浵认为人要有底线,骄傲,就是她的底线。 而她的三哥李翊河,已经失去了他的底线。或者说,他的权欲和不甘,已经挣脱了他的底线。 帝王可以狠,甚至必须冷酷,才能果决,但随意牺牲百姓的性命,以达成自己争位的目的,这样的人怎可成为大唐的帝王?——如果可,太宗皇帝的《帝则》也不会严厉定下“害苍生者不可取”。她冷笑,齐王这是笃定能将《帝则》一并推翻吗?她再次冷笑,那他还有什么不敢推翻的呢! 《大唐帝国国诰》他敢推翻吗? 《帝宪》他敢推翻吗? 圣高武的丰碑他是不是也要推翻?! 李翊浵心里冷笑一声又一声。 大唐帝国,岂可是、岂能是,这样的人为帝! 高宗以圣智缔造了帝国,智慧悬于中天,光耀大唐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历代大唐皇帝承上启下,呕心沥血,就是为了让大唐帝国在滔滔长河中领着潮头前进,不止要强大,而且还要承担使命。 如果让齐王这种人为帝,让他背后那些人自以为完成了光荣的使命,那才是大唐的悲哀!这条圣皇辟出的历史长河将会截止断流,人间会冲入另一条河流中。大唐历代先皇的心血都会化为虚有。 大唐帝王的责任太沉重,不是谁都能担得起。 以前看,你担不起。现在看,你不配担。 李翊浵心里想道,阿爹以前还存了保全他之心,如今看来,却是成了毒瘤。 三月的淮河,春光明媚。 风是徐徐的,暖暖的,还带着青草的清香,和野花的芬芳,沐浴在春风中,让人有种暖风熏人醉的感觉。 但河口的风,却是急促的,还带着河水腥气。 这里是淮水中游往北泄入洪泽湖的口子,东岸堤坝地势较高,湖风从北面吹过来,因河水入湖的坝口处狭窄,风就有些急、有些猛。 李毓祯紫服袍摆被风吹得拂起又落下,没有像另外两位宗师那样服衫纹丝不动,给人一种随意的感觉,却又有一种张扬的气势,形成一种无形的威压,让陪同的官员小心翼翼。 陪同的是淮水道河道令与河道丞,落后一步随行在右侧,一人一段讲解着河堤,迎面有些急猛的河风吹在身上泛凉,两位官员的内衫下却起了微汗。 李毓祯左侧身后是晋王李载易和临川郡王李成式,后者已经是洞真境大圆满宗师,实力犹在晋王之上,据说很有希望十年内突破先天,在天策书院的后天宗师排行榜中,李成式居于实力之首,所以被书院派出来护卫李毓祯的安全,同时,这般行走体察南北政风民情,也利于临川郡王再次入世,对突破先天的心境积累也是有好处的,说不准就碰上机缘了。 以李毓祯为首,五人不疾不徐走在长堤上,身后遥遥跟着侍卫随从与河道署的其他从员。 这段长堤是高泽郾,从楚州于台县修筑,往北至淮阴县,长一百二十六里,宛若一条巨龙逶迤。从章宗初年起,每到夏季暴雨时节,淮水就易在这里泛滥成灾,而且带动洪泽湖,往东面溃洪,往往祸害十几个县。章宗令易舆师测地后修筑高泽郾,又在洪泽湖东南端开辟入长江的河道,引淮水经洪泽湖泄洪入长江,解决了淮水的洪灾,使之恢复为灌溉沿岸州县的良河。 高泽郾修筑五十年,一直挺住了夏季暴雨淮水泛滥的冲击,直到长治二十年才从巡河使立淮水河道署,定期维护堤坝。但长治二十六年,淮南夏季暴雨,就有险情发生。虽然没有造成溃堤的危险,但高泽郾是怎么维护的?那些拨款全都拿来买了沙子吗?圣人令查高泽郾的维护工事,贪污的、挪款的、偷工减料的,杀了刑了一批涉事官员。如今,又有六年了…… 李毓祯唇边薄凉。 她走完黄河,又南下淮水,待过了洪泽湖,南下就是大江。虽然还未视察长江水道,但从走过的黄河、淮水来看,河道堤防的情况不容乐观。 人的贪婪比洪水还汹涌。 李毓祯心里冷笑,突然止步。 河道令正说到,“……这里是石工头。郾堤的石工头都是重点防洪段,在大坝最外面筑石工防浪墙。殿下请看,这一段石工头长三百二十七丈,高一丈二,均用条石叠砌十层,厚二层……”便见秦国公主人已不见了。 李毓祯已经站立在堤坝最外的石工墙上,猎猎飞扬的紫袍静止,在风中纹丝不动,便有一种肃重压力,沉沉而落。她皮靴轻踏石面,声音在风中凉凉,“叠砌十层,厚二层?” 晋王和临川郡王放出神识,一探查,脸色都冷了,看向河道署令的目光也是冷的。但二王此时只是护卫,不做越俎代庖的事,只冷冷盯了一眼什么都没说。 两名河道主官的冷汗“唰”一下冒出来,瞬间后背内衫湿透。 “不要试图欺骗宗师,你们欺不过。” 李毓祯冷淡的目光凉凉扫过,却如一道寒厉的剑光,两人禁不住一哆嗦,竟自腿一软,跪在了堤坝上。 “给你们三日时间,自纠自察,写《淮水河道失职书》,上账目,呈都水监、政事堂。朝廷据情状量刑。若心存侥幸,必加倍刑罚。起这等子贪婪心,也不虑儿孙的前程?言尽于此,滚罢。” 两位河道主官完全生不出辩解的胆子,只连声应着是,叩了个头,强撑着起身,带着从员脸色苍白的去了。 晋王看着两人的背影“呸”一声,“该杀的蛀虫!” 临川郡王这一路看得多了,早年他遍走州县游历,对世间情弊也不乏了解,说道:“帝国太平日久,人心懈怠,官员的心渐渐不在官差上,心思被钱蚀了,哪还有国家百姓?一旦沾上了个贪,寒门出来的俊才,最终也变成了庸才,与世家一些官员沆瀣一气,变成蛀虫,猪狗。” 可天下的猪狗能杀得尽么? 人心的贪欲不尽,就永远是杀一批,震慑一批。过个几年,又会冒出一批。 晋王捻着须子,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涉及到政事,实在不是他的兴趣,也绝非他的擅长。好半晌,才憋出一句,“圣人还在哩,阿祯你也别太忧心。”晋王早就习惯了“麻烦事都丢给皇兄考虑”,便也这么劝解侄女。 临川郡王很无言的看他一眼。 圣人还能在位多久? 晋王这脑子,真是让人糟心啊。 李毓祯一笑,道:“帝国吏治还是清明的,若不清明,官场上下已是一片黑了。只是人心有贪欲,这样的事就会存在。虽有《官德律》、有刑法,官员还是有贪、还是能贪,前者是德行,后者是机制,两边都有问题。官员的操守,权力的监督,部门的监察,这些都是大文章,不着急,一个一个来。我时间长,耐得起。” 临川郡王捋须笑起来,是呀,年轻,精力充沛,又有超过常人至少三倍的寿命,谁能耐得过你呢? “生命真好。”他望河一笑感叹,生命如河水,长流。 “是充沛的生命真好。”晋王严肃纠正。枯朽般的生命有什么好的,不仅自己拖着不死,还要把人间也拖着腐朽。 “哈哈哈!”临川郡王大笑起来,活力充沛的生命,这不正是他们追求武道的原因之一么? 三人继续往前,没有河道官员陪同反而巡河更快,神识查看下,郾堤维护如何,堤下河道如何,一目了然。 李毓祯让河道官员陪同,是察官员,见了、察了,也就不需要陪了。 巡到南端尽头,正要下堤坝时,忽地一声鹤唳传来。 李毓祯“咦”一声,停下步子。 未几,便见一名玄衣武士奔掠而来,很快上了堤坝,行至李毓祯跟前,单膝跪地,双手结了一个特殊的手势行礼,“参见殿下。”从脖子上解下一枚“鹤”字令呈上去。 他行的礼是控鹤卫的手势,令牌也是控鹤卫的令牌,背面刻了他的身份。 李毓祯检视过令牌,递回给他,点点头,“起来罢。” 那名控鹤卫起身,接过令牌戴好,从衣内取出一封软皮函递上,“奉施少令之命,传给殿下。” 李毓祯检视封口无误,取出内中一纸白宣,展开一看,垂眉一忖,就“呵”的一笑。 那声音让人直起寒栗。 控鹤卫低了头,只觉得脊背上都起寒粒子。 晋王和临川郡王对视一眼:又发生什么事了? 这段时间又是瘟疫又是地动的,发生的事可真多。 李毓祯薄淡声音道:“回禀圣人——我知道了。” “喏。”控鹤卫再结手势行礼,退身一丈,才转身腾掠离去。 李毓祯将那张纸递给晋王,凉薄的声音带着调侃,“如今我可成了南北传唱的,‘肇祸,不吉"之人了。” “啊?”晋王接过纸条,目光一扫,再一思忖,脸顿时黑了。 “这不瞎扯淡吗!谁造谣生事,拉出来砍了!”他瞪着个眼,唬着个脸,又呸一声,才将那张纸递给临川郡王。 临川郡王一看,眉毛一掀。 “辰星移,示不吉,灾祸警。木子阴,结果苦,民苦若黄连。” 诸天星宿中辰星属阴,占卜时指女星,“辰星移”便指辰星有异,加上“示不吉,灾祸警”,就是说,有女不吉,天降灾祸示警了。 那这个女,是谁呢? 木子者,李也。 李毓祯的“祯”从“示”部,字形为“示贞”,本义“吉祥”,而“示不吉”,即“不示以贞”,就是说:秦国公主李毓祯就是那个“不吉之女”,天降灾祸示警说,如果此女执政,大唐会结出苦果,民生也会苦如黄连。 临川郡王嗤一声,“果然扯淡。” 就在三天前,萧琰也这么嗤了一句,“扯淡!” 她眉扬如刀,剔出锋利锐气。 愚昧无知的人才会信这种乱扯的谣言! 不过……这天下愚昧的人还真不少。 全大唐读书的人有多少?虽说国民教育推行了一百五十年,大多数乡里都有小学,村里有村蒙,但乡村孩子上小学的不过十之二三,多数只是读完蒙学,识得《三字经》《千字文》,学会数字,一些粗浅的算术,只能是启蒙,不能叫读书人。到如今大唐的读书人有两千多万了吧?但三亿四千多万人口,这读书人还不到百分之六呢。绝大多数是没读过多少书的小民百姓,不懂得多少道理,只会人云亦云。而且,就算是读书人,也不是人人都明理,可能也还有很多觉得男人比女人强的人。 齐王这一招,有些毒——明着是愚弄无知百姓,暗里是挑动了那些死抱着“男尊女卑,女人就该柔顺的依从男人,小意温柔,待在后院相夫教子”想法的人。 明理的人当然会对这种谣言不屑一顾,认为是嘲讽他们的智商,但愚昧无知的人就容易人云亦云的看热闹瞎搅腾。虽然下面盲从的小民百姓生不起什么风浪,帝国的话语权也不会掌握在他们手中,但齐王的目的本就不是指望这些无知百姓,而是为将来谋逆成功构架一个“出师有名”的名声。还有那些抱着“女人就该在家里生孩子”的想法的人,也会成为齐王的隐性支持者,这种人可能还不少。 大唐帝国的主流阶层是上流和中流,在这两个阶层里,男女享有同等的权利这是主流意识,但同等不是平等,实力才是让人平等的基础,无论男女,有实力才能居其上。这个实力,就包括出身和能力。 于是就总有一些被实力女性压下去的男人,自认是“怀才不遇”,嫉妒女性获得的地位与权利,却不甘心承认自己才能不及;还有一些妄自尊大的男人,以贬低女人来掩盖自己实际上的弱小、自卑,他们从才能上争不过实力女性,就只能从“女人天生柔弱”这个方面来攻击,宣扬阳强阴柔才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女人就该柔弱顺从,争权夺利就是不对。 萧琰嗤一声,伪谶言能传得这么快、这么广,估计和这些除了说说酸话外,再无其他本事的男人嚼舌头不无关系。这种男人,哪个阶层都有。掀不起浪,却跟苍蝇一样,嗡嗡嗡的惹人嫌,还流毒,却没法拍死,因为人心狭隘就是它们滋生的土壤。 她摇了摇头,觉得齐王以前可能是个人物,有能力、魄力、实干这些可取之处,所以李毓祯还称他一声“齐王叔”,但现在,萧琰觉得齐王降低了自己的格调。 还有这伪造的谶言,就是一个笑话。在大唐凡是受过国民教育读完小学出来的人,都知道天灾是自然现象,跟君王的德行扯不上关系,现在你将瘟疫和地动都跟秦国公主扯上,说她不吉,这是老天示警,有几个人会信?估计自觉有智商的读书人都会嗤笑一声“哪来的无知蠢货,现在还信什么天灾谶语”。 萧琰就奇怪了,这个所谓的童谣谶言除了能搅动下流阶层的一些小民百姓和没实力又自大的男人外,齐王造这谣言有什么用?反而让皇族和世家看他笑话。 齐王不是蠢人。 不会做这种搬石头砸不了别人反而砸自己的事。 这个谣言一定有别的用意,或者还隐藏了什么。 萧琰觉得这是很大的疑点。 又反复审读那童谣,从用字来看,齐王说“辰星移”,而不是“辰星惑”,前者是指女人中出了异动,即有堕祸者生,而不是指“女星惑乱天下”。若是后者,就是直指女主当政为祸了,大唐上下都会将齐王喷死——你说圣高武为祸?你说世宗宣圣为祸?你说昭宗仁宣之治为祸?可见齐王还没昏头,只是把矛头对准了李毓祯,挑动一些人,又不踩底线。 “结果苦”这一句,是指李毓祯当政后? 如果不是那个大疑点存在,这一句就是说李毓祯不吉为祸;但有了那个疑点存在,这三个字可能就是字面上的意义,指李毓祯当政后实施的治国之策,会让大唐结出苦果,造成国苦民苦。 但问题就来了,齐王现在怎么知道以后李毓祯会采取什么政策,以致“祸国殃民”?毕竟李毓祯只要按照大唐现行的国策延续下去,就是在正确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李毓祯不是昏君暴君,就不可能出现“结苦果”。 萧琰觉得脑袋打了结,越想疑惑越多。 她在书房里踱了几圈,然后拍了下额头,仰起眼睛,清了下神。 ——以李昭华的能力,加上有圣人支持,不管齐王的伪谶言隐藏着什么,目的是什么,都掀不起滔天巨浪。 她搁下心去,又坐回书案后,接着看阿娘的信。 然后给阿娘写回信,待安叶禧明日上午送出去。写完搁笔,又换了羊毫铺纸作画。 她画的是结香。 次日又画金钟花。 这都是养伤期间慕容绝遣侍女送过来的,每五日就送一盆鲜花,养的都极精神,花开得很好,萧琰都将它摆到书房,每日冥想、练拳、读书后,就在书房里看花作画,或者是到廊上看花看鱼作画。 次日又画院角的那丛垂丝海棠。 但画了这么些日子,始终没有一幅能臻达她说的“传神”境界,统统作了废。安叶禧丢纸篓都心疼不已,说拿到坊间画肆都能卖个好价钱。 萧琰一笑,说:“昔年顾常侍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他说:四肢的美与丑,本无关乎精妙处;画人传神写照,正在这点睛里。”又说自己: “画花虽栩栩逼真,得其形似,然未得其神妙。万物皆有神,不独人,草木亦有神髓。画中无神髓,再好看,也是贻笑方家。” 阿娘就是方家,看过阿娘画的花,萧琰就觉得自己画的没法见人。 安叶禧心里嘀咕,人家顾恺之是画圣,比较的标准要不要这么高?撩着白眼漫声,“郎君,你太苛求了。” 萧琰一笑摇头,“精益求精,方为进取。不唯武道,世间诸道皆如此。”她不入神,如何能画出阿娘? 安叶禧只能心疼的将画……埋了。她在榆树林里挖了个坑埋了,回来说不忍心火烧了,且埋泥下,来年化作春泥也护花,花开绝艳也风流。 萧琰哦:榆钱花。 安叶禧大恼,说她一点也没有情怀,一天都没给她好脸色。 萧琰认真反省,觉得自己或许真是缺了些情怀,所以怎么画也是技精细而不达神意。安叶禧第二天又给她好脸色看了,说她是缺了桩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所以作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画来。萧琰沉默了一会,诚恳建议她:少看些话本。 虽然对安叶禧的话翻了白眼,萧琰也觉得自己需要培养一下情怀,于是她决定去:藏书楼。 安叶禧对她培养情怀的方式表示:呵呵。 早前萧琰的内伤骨伤就已经养好了,但神识受损却得慢慢调养。按计划,她历剑阵巷淬炼后,就该闭关,准备突破洞真境了;但如今神识受损,对晋阶显然不利。申王就叮嘱她,慢慢调养,等神识完全修复后,再着手突破事宜。 但神识恢复的缓慢超过萧琰的预期。 果然,神识受损就是最麻烦的,估计要恢复到她的巅峰状态,须得四、五个月之久了。这么长的时间,她当然不是每时每刻都打坐,神识又不是冥想多了就能壮大,否则修苦禅的佛门高僧就是神识最强的了。除了冥想外,她还练淬体拳,喊山诀配合淬体拳本身就有淬炼神识的作用。而她发现,作画时的精、气、神凝聚,对神识修复竟然也有好处。所以每日专注作画,也是有养伤的意义。但作画陷入瓶颈后,萧琰就发现,自己再专注于画,对神识的修复效用都是寥寥了。 这让萧琰思量,或许不是因为作画时的精、气、神凝聚对神识修复,而是自己作画的境界,前期的境界用完了,后期的境界凝滞不动,没有新的意,对自己入神无益,对神识的修复也就无益了。 萧琰明白了这一点,才是她决定去藏书楼的原因。 天院的藏书楼比起萧氏讲武堂的书籍又更浩瀚,青石砌成的书楼有六层,每层的面积都很广,比两个马球场还大,收藏有书籍几十万册,有的是修行功法,有的是与修行相关的解读、杂记,有的似和修行没有关系,但博览之下,日积月累,年深日久,或许就有触发之机,抑或与自己的修行感悟相融。这里的书籍就不能只称为道统了,而是称为藏:道藏、墨藏、佛藏。 大部分天院的学子穷极一生,都读不尽这里的书。当然,也要分境界,如引气境只能入第一层,化元境是第二层,周天境是第三层,融合境在第四层,登极境在第五层,第六层就是洞真境。 至于先天境? 那就不是在这座藏书楼了,而是在众学子只闻其名不知其地的:云间阁。 先天,即在人间之上的云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8506/1179973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8506/1179973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