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老李家的锦鲤童养媳 > 第242章 差十万斤粮食

第242章 差十万斤粮食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灵未央 乡野风流小村医 妖孽成双 荒年有三宝,宠妻糙汉竟是摄政王 女帝不要啊我还这么小 人在伪装者,开局和郑耀先接头 千面之龙 不信邪 快穿之大佬纯情且撩人! 大佬不走剧情

陈小满一下就忘了万和千的区别,被他们的情绪渲染得跟着叹了口气:“可不是嘛。” 福地里的张半仙实在听不进去。 真是什么根儿结什么果。 一家子全会哭穷。 他们老李家要是难得活不下去,那整个淮安县也没几家能活了。 “县太爷吃不完十几万斤粮食,再多降一点吧。” 老李头也不诉苦了,跟着期待地看向王县令。 王县令可不会轻易被他们忽悠。 “这些粮食往后便是救灾粮,十四万高粱已经是最低价。” 老李家的人一喜。 县太爷这话的意思,不是说要救灾吗。 哎哟,好官啊! “半仙爷爷,什么是救灾粮呀?” 陈小满疑惑地问道。 张半仙细细给她解释了一番。 陈小满听明白了:“这些粮食能救很多人的命吗?” “关键时刻用,能少饿死些人。” 陈小满就双眼发亮。 她很豪气地对王县令道:“那我们不讲价了。” 讲价你们也换不起。 王县令心里嘀咕了一句。 面上还是道:“这可是看在你们的面子才少一万斤粮食,别的乡绅我可是一粒高粱都不会少。” 陈小满点点头:“县太爷不要把庄子卖给别人了,等我回家凑够粮食,就来找你换呀。” 王县令乐得随口应道:“那你们得快些,保不齐什么时候有大户把庄子买走了。” 嘴上这般说,心里却并不当回事。 能拿出十四万斤粮食的人家可不会是普通人。 陈小满却紧张起来。 一点不肯耽搁地催促着老李头快走。 等一大家子都坐上牛车了,陈小满还在盘算家里的高粱。 “扣掉咱们要吃的,还得留些酿酒,最多拿出四万斤出来。” 老李头压低声音道。 李初元忧愁起来:“还差十万斤。” “咱凑一凑就有了。” 陈小满边掰手指头,边道。 李大宝无奈道:“若是几千斤,咱找村里人凑凑还能成,十万斤,去哪儿凑?” 就是全村人的粮食加在一块儿,也凑不出十万斤来。 “这庄子咱是买不起喽。” 老李头感慨。 “不知道会落入哪位大户手里。” 张桂兰惋惜得很。 “要是再过个十来年,咱家多攒些家底子,就能买下来了。” 李大宝不甘心地畅想起来。 陈小满却不肯放弃:“我们努力赚钱,就能买了呀。” “庄子可不会等咱们。” 老李头咂摸着嘴。 说这会儿话,他已经不想庄子了。 买不起呗。 经过这么一遭,差不多到了跟村里人约定回去的时间。 老李头干脆赶着马车去县城门外,把村里人接上,就往家去了。 晚上,老李头就跟周大丫嘀咕这事。 “没想到咱家也买得起三成庄子了。” 周大丫感叹。 老李头一想,可不是嘛。 他们以前哪儿敢想这事啊。 “还是粮价涨得厉害,要是用银子,咱家可差得远。” 老李头咂摸了下嘴:“咱要是把粮食都卖了,怕不是能换几千两银子。” 原本才几百两,换成粮食没多久,就变成上千两,这买卖也太划算了。 “早知道就该听小满的,把家里钱全换成粮食。” 老李头很是惋惜。 当时还留了点钱应急。 周大丫倒是不觉得遗憾。 “这世上没后悔药吃,再说,咱手头的钱差不多都买了粮食,还后悔什么。” 老李头一想也是。 他就感叹:“要是能卖种子,咱还能大赚一笔,保不齐啊,能多换几亩水田。” 两人聊着聊着,也就把庄子的事放下了。 小年这天,周大丫一大早就起床,拔了白萝卜,切了一刀五花肉,剁成碎末,再加了白面和盐调制成面糊。 烧了满满一锅菜籽油。 等菜籽油烧热了,一只手抓着面糊,从虎口露出一个面糊丸子。 勺子将丸子挖走,放进烧得滚烫的油里。 香味勾得屋子里干活的人直咽口水。 陈小满和李初元围在厨房就不愿意走了。 等锅里的丸子从白变成金黄,再变成浅棕色,萝卜丸子就炸好了。 第一锅出来,周大丫用三个大汤碗装好,就让陈小满和李初元送去各个屋子让大家尝尝。 陈小满分到的是东屋。 她捧着碗进来时,大家齐齐看过来。 “小满奶吃什么呢,怎的这么香?” 有人咽了口水。 陈小满高兴道:“我娘炸的萝卜丸子,这是给你们的。” 将大汤碗放在门口的桌子上。 大家坐不住了,纷纷围过来。 你捻一个我捻一个。 因着是小年,平日来帮忙的村里人没来,在这儿的全是干活的,这个屋也就十来个人。 大家一人吃了两个,还有一个剩下的。 这当然是小满的了。 “哎哟,这萝卜丸子真香啊!” “我舌头都要吞下去了。” “还是小满奶家的日子过得好,这又是油又是白面,还有肉呐!” “我们家是舍不得这么费粮食的。” “咱怎么能跟小满奶家比,我家的稻子蔫儿吧唧的,压根没多少收成,小满奶家的稻子,站得那叫一个笔直,收成少不了。” 陈小满点点头:“我家种子好呀。” 有人就忍不住问她:“你家收了多少稻米啊?” 陈小满回想了下,应道:“爹说一亩地收了两千斤。” 屋子里瞬间变得死一般安静。 不知谁嘀咕一句:“是两百斤吧?” “两千斤。” 陈小满很肯定道。 地里的活儿忙完后,他们家称了稻米。 爹和娘叨咕了好几天。 她就记住了,一亩田收了两千多斤粮食。 屋子瞬间炸锅了。 “怎么会有两千斤?我家一亩田才收了一百多斤!” “我家经常买水,一亩地也只有两百多斤的收成啊!” “我家一共也没两千斤稻米。” 众人简直要疯了。 原本今年干旱,大家的水稻长得都不好。 为了能有点收成,不少人家都跟刘地主家买水。 花了不少钱,费了大力,收成还是不行。 大家心里虽然难受,却还能安慰自己,毕竟年成不好。 可如今竟然得知老李家一亩地收成两千斤稻米。 哪怕早知道老李家的水稻长得好,也没料到收成会这么高啊。 “我们家年成好时也没这么高的收成呐!” “难不成真是老天保佑老李家吗?”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8514/1581299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8514/1581299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