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秦:穿越赵高,遇到重生秦始皇 > 第34章 字字精练,句句用典,微言大义

第34章 字字精练,句句用典,微言大义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云华妖记 长生道 神路旅途 官途逍遥 量子神狱 斩妖除魔:我的卡牌有亿点强 快穿:她自带美貌属性 开局皇帝:我招募到了枪神赵云 错认未婚夫以后 惊悚国运,小老太太坏的很

孔鲋摇头忍笑道: “还请将《三字经》速速道来,好教我等拜读大作。” 一直不曾开口的叔孙通,突然道: “不会这《三字经》,就只有三个字吧?” 浮丘伯也忍不住打趣道: “哎,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说不定,还真有这种可能,不然为何叫‘三字"经呢?” 孔鲋加入进来,道: “我等还是洗耳恭听为好……否则三个字,倏忽一下,可就过去了。” 浮丘伯突然睁大眼睛,左右看了看道: “不会已经说完了吧?” 孔鲋终于忍不住莞尔起来,道: “安静,安静,我们若是不安静下来,就三个字,怎么能听得清?” 赵高默然地扫视了几人一眼,笑了笑道: “既如此,诸位且听好!” 赵高说完,又停顿了一下,方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赵高将《三字经》徐徐说出,其中与儒家有关者,皆在上面。 等赵高说完后,屋内早就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孔鲋、叔孙通、浮丘伯等人全都震惊的看着赵高。 一脸的不可思议。 在赵高说第一句的时候,他们压根没在意,更没放在心上。 以为赵高就是随便说说,糊弄一下。 甚至想说一句“什么玩意!” 不对。 应该是“玩意都不是!” 还是不对。 应该是“这是个什么玩意?” 可渐渐的,他们感觉到不对劲了。 等到听完之后,他们更是久久无语。 孔鲋脑海中回忆着赵高所说的《三字经》全文,慢慢咀嚼。 他骇然发现,这《三字经》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字字精简,句句用典。 可谓是微言大义。 就比如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这不就是亚圣的“性本善”论吗? 之后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不就是用了“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典故吗? 还有“曰仁义,礼智信”、“父子恩,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 这不就是“三纲五常”吗? 不过,孔鲋也有疑惑的地方,就是里面提到的“四书”。 “四书”这一名词,他从未听说过。 但在听到“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后。 他又觉得合乎其理,理所应当。 甚至就应该是这五本书。 要知道,儒家有五圣。 分别为圣人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 而这四本书,恰恰就是这“五圣”中的其中四人所著或跟其有关联。 《孟子》为孟子所著。 《大学》为曾子所著。 《中庸》为子思子所著。 《论语》,虽不是孔子所著,但却是记录其言行的典籍。 这四本书组成“四书”,孔鲋只觉恰如其分。 除了这个地方疑惑外,他还有其他不解之处。 如里面提到的“六经”、“十三经”与“十五经”。 “六经”他自是知道,诗书礼易乐春秋! 然“十三经”的称呼,他可从不曾听说过。 更为怪异的是,他数来数去,也没数出十三本“经”来。 “六经”加上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也才九经。 就算再加上《孝经》和《尔雅》,也才十一经。 还差了二经。 总不会是再从“四书”里面抽两本出来,凑成“十三经”吧? 没错,还真就是这样。 就是把“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拿出来组成“十三经”。 其实,能让孔鲋凑成“十三经”,属实是巧了。 在原“十三经”中,并不包括《乐经》。 因为《乐经》已经失传。 也不包括《春秋》。 因为将《春秋》分成了“春秋三传” 然后增添了《仪礼》和《礼记》这两本经典,形成“十三经”。 只不过,赵高在背《三字经》时,将“大小戴,注礼记”这句话,给直接抹除了。 因为“大小戴”指的是西汉的戴德与戴圣叔侄俩。 而现在是秦朝。 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礼记》这本书。 正好,《三字经》中又没提到《仪礼》一书。 没有了《仪礼》和《礼记》。 再加上《乐经》现在尚未失传,和孔子所著的《春秋》。 这一增一减之间,反倒是又恰巧凑成了“十三经”。 至于“十五经”就是再加上《大学》和《中庸》。 孔鲋想到这,心痒难耐,就立即迫不及待地询问赵高缘由。 赵高便回答说是,一开始觉得《论语》与《孟子》不错,就想着凑成“十三经”。 可最后觉得“四书”都很赞,于是索性就都加了进来,形成“十五经”。 赵高自不会实话说出他删除了“大小戴”这件事。 其实,赵高删除的地方远不止这一点。 现在的《三字经》,他修改了很多封建糟粕,以及不合时宜的地方。 毕竟,《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所写,肯定会写到秦以后的事。 再加上后世不断修订,便是宋以后之事,都略有涉及。 就比如其中“细数王朝”的一部分,《三字经》直接从三皇五帝讲到民国。 这赵高能保留吗? 保留下来,这就不叫《三字经》,而是该叫《推背图》了。 还有与之类似的地方。 比如“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香九龄,能温席”,“融九岁,能让梨”。 窦燕山是五代后周之人,而黄香和孔融是东汉时期人物。 还有“赵中令,读鲁论”,“苏老泉,二十七”。 赵中令,指的是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苏老泉指的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 都是宋朝时期的人物。 更别提什么“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都不是秦时典故。 哦,说错了。 “刺股”一事,倒是在先秦时期。 指的是先秦的苏秦苏季子。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8973/1189707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8973/1189707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