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非洲创业实录 > 第五章 试点地区

第五章 试点地区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混在仙界当老师 成亲后,冷面爹爹总被娘亲踹下榻 我的成就有点多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重生八零:不嫁军官,嫁纨绔 这书我不穿了! 极品逍遥小王爷 木叶之最强肉遁 重生之嫡女在上 重生82:文艺时代

说起蒙巴萨市,其发展也确实大大出乎恩斯特的预期,不过仔细想一想也正常。 蒙巴萨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北方铁路,而东非北方的西部是没有出海口的,而是贴着比利时,法国等国家的殖民地。 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北方铁路头重脚轻,其对外贸易几乎只依赖于蒙巴萨一座海港城市。 反观达累斯萨拉姆市所在的中央铁路,达累斯萨拉姆市受到的竞争就多的多,巴加莫约市,新汉堡港市都能分一杯羹,尤其是在东非铁路网日益健全之后,贝拉港,卡宾达港,本格拉港,罗安达港等等都可以绕开达累斯萨拉姆市。 最主要的是很多路线在成本上甚至比达累斯萨拉姆市更低,不像蒙巴萨那样几乎垄断了整个东非北方大部分进出口业务,北方的摩加迪沙,基斯马尤和拉穆港都不能和蒙巴萨形成竞争,只能服务于很小的区域。 而陆地运输显然无法和海运形成竞争优势,更何况东非北方邻国中除了阿比西尼亚帝国以外都不成气候,西非的各国殖民地经济水平更是十分差劲。 当然,达累斯萨拉姆市虽然没有蒙巴萨那种垄断性优势,但依旧是东非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最快出海通道,所以东非政府对达累斯萨拉姆市的重视始终放在一个靠前的位置。 而达累斯萨拉姆市城市群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如今达累斯萨拉姆市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 作为当前东非最发达的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市面临人口,土地,交通等资源上的紧张问题,而第一镇市等城市不仅有土地,人口,并且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完善,可以承接达累斯萨拉姆市产业转移。 以前作为首都,第一镇市或许“不稀罕”达累斯萨拉姆市的产业,但是如今失去首都光环后,第一镇市的区位条件在东非全境来看并不算优渥,所以和达累斯萨拉姆市合作也就显得十分有理有据。 至于说为什么不在蒙巴萨设立城市群,主要还是蒙巴萨没有这个条件,其周边没有什么像样的城市,符合蒙巴萨在北方一家独大的特征。 而达累斯萨拉姆市周边就不一样了,巴加莫约市虽然只是中型城市,但是其工业产值是蒙巴萨的接近一半水平,第一镇市和索加市虽然产业并不发达,但是教育和科研力量不容小觑,能为区域内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 而整個滨海省的教学和科研资源,这也是达累斯萨拉姆市城市圈诞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东非将原本属于第一镇市和索加市的资源投注到莱茵市之后,第一镇市和索加市的教育和科研行业实际上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 而重新激活这些资源,就必须有产业支撑,而这正是第一镇市和索加市所欠缺的。 虽然在被莱茵市瓜分了大量资源之后,第一镇市和索加市的科教资源处在接近废止的状态,但是不能因此就轻视两地的实力。 就比如前世远东帝国的清北两所大学,假设被拆分走百分之七十师生资源,也不可能有人说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不厉害,只不过因为原本体系因为人员大量流失而难以运转了。 现在东非中央政府的目的就是让剩下的百分之三十继续运转下去,最好能够凤凰涅槃。 所以恩斯特说道:“在过去的发展中,达累斯萨拉姆市的发展是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尤其是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和达累斯萨拉姆市的经济地位高度不匹配。” “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技术储备,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做的最好的就是姆贝亚市,是东非科教和产业结合的典范,如果没有科教事业的高度发达,那哈拉雷市早就超越姆贝亚市成为东非内陆地区最发达的城市了。” 哈拉雷市作为波西米亚省(津巴布韦)省会,重工业规模排在东非第一,同时是东非内陆第一大城市,但是其产业价值远不及姆贝亚市。 姆贝亚市目前是东非的科研中心,教育上相对薄弱,以前在教育事业排在第一的是索加市。 而在莱茵市对第一镇市和索加市的教育进行拆分之后,莱茵市已经成为东非全国的教育中心,并且这种优势还会继续扩大。 “所以达累斯萨拉姆市的产业转型,离不开科教事业的爆发,而达累斯萨拉姆市本身是达不到这一点的,但是第一镇市和索加市有,这就形成了资源的整合优化。” “同时第一镇市和索加市也需要达累斯萨拉姆市的产业资源,这样可以缓解达累斯萨拉姆市的土地,交通和人口等压力。” 也就是预防大城市病,达累斯萨拉姆市属于东非最典型的大城市,城区人口超过七十万,而这对于城市土地,饮用水,社会治安,教育医疗资源等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东非要完全限制大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一个作用就是节约公共资源,减少空置率。 就拿以前的第一镇市来说,其城市虽然规模小,所以在城市建设中浪费严重,尤其是如今人口大量减少后,大量建筑和土地闲置,而达累斯萨拉姆市的土地和人口压力较为紧张,所以两者可以形成互补。 当然,城市发展模式各有优劣,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点,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优点,而城市群就是东非政府在东非一五计划中的一次尝试。 也就是通过城市群模式,综合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优缺点,如果这条路行的通,那未来东非城镇化的重点肯定是围绕城市群建设来进行。 作为一个新兴国家,东非政府的工作重心,已经从过去的农业建设彻底转入到工业建设,而相对应的,将原本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也就是东非政府必然要做的事。 而城镇化率提高,也就是城镇人口增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建设是关键,而小城市模式显然是走不通的,只有大城市和城市群两条路具有可行性。 东非不可能要求每个区域都发展城市群,就比如蒙巴萨那种周边没有什么城市的地方,而如果达累斯萨拉姆市城市群实验成功的话。 下一步东非会在中部,以莱茵市为中心建设莱茵市城市群,西部建设西海岸城市群等城市群。 这也是恩斯特的主要目的,工业发展最忌讳单打独斗,没有分工协作,大工业生产活动就不可能形成。 而城市群建设也要求东非进一步在全国交通基础的框架上,细化区域间交通网络,这也代表着东非新一轮基础建设的开始,就像树木先生长出主干,然后才能进一步枝繁叶茂一样。 实际上在九十年代东非公路和铁路建设中,对于支线交通的建设就已经和干线达到同等规模,而今东非交通干线除了水运以外,已经比较完善,欠缺的正是支线建设。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19615/281633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19615/2816333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