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你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永恒天帝 斗罗之不想当辅助的奥斯卡 末日灵异梦境师 这个主母重生后杀伐果断 莫朵朵的驭夫之术 控卫凶猛 绝品官运 无限恐怖之散装玩家 姜宝儿楚云寒 穿成主角的心魔之后
五月初,日头越来越长,温度也一天天的升高。
遵化学校中,陈柏站在一间教室的讲台上,给赵虎等人上课。
这是陈柏组建的军官培训课,差不多有五十个人。
课本是陈柏自己编写的,上面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内容。
其实,给这些人上课,除了教授他们知识与学识之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给他们身上烙下陈柏的烙印。
以班为骨,为课程为血肉,将这些人串在一起。
虽然这种做法容易滋生派系之别,但在事业起步的初级阶段,效果最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些人拧在一起。
为了能够拉进距离,陈柏最近一直与他们同吃同睡。
“大人,礼部尚书徐光启徐大人来了!”
一个士兵忽的来到教室门口。
“徐光启?”陈柏微微纳闷,他当然知道徐光启,上次孙承宗来时还说过,只是他没想到,徐光启竟然真的会来。
大概也能猜到徐光启过来的原因,基本上是为了红薯而来。
明朝末年的文官大多不堪,但仍有不少官员让陈柏由衷的佩服,徐光启就是其中之一。
“你让他在会客厅等我,我马上过去。”
陈柏放下手中的课本,向众学员安排好事情,便去了官署。
会客厅中,徐光启安坐如山,不动如松。
在他旁边,坐着一个穿着儒服,带着儒巾的外国人。
这人蓝瞳鹰鼻,络腮胡子一大把。
可给人的感觉,却像是一个读书人。
客厅外面的那些侍卫,不停的向里面看着,议论纷纷。
他们基本上没见过这种形象,所以心里多了不少好奇。
陈柏走进客厅,一眼就看到了这个老外。
只不过出于礼貌,还是向徐光启拱了拱手,“徐大人前来,未能远迎,见谅!”
徐光启也站了起来,朝着陈柏回了一礼,平静而又温和的道:“老夫徐光启,久闻将军盛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说罢,又看向一旁的外国人,介绍道:“这位名叫汤若望,从西洋而来,乃是传教士,是我的多年好友。”
汤若望,陈柏一听这个名字,脑海中有些印象了。
这是继利玛窦之后,第二批前来大明的传教士,此人在数学上造诣颇深,且精通汉语,对汉文化研究很深,在传教之时,曾提出入乡随俗的理念。
总体来说,此人还算可以。
但是,也仅此而已了。
陈柏,最讨厌的就是宗教。
在自己的地盘上,推广自然科学或者是一些有用的技术,陈柏举双手双脚欢迎,但要是推广宗教。
不好意思,那就只能去死了。
陈柏朝着汤若望拱了拱手,笑道:“阁下应该是从神圣罗马帝国而来的吧,这不远万里前来,路途艰辛,属实不易。”
汤若望的神色很明显震了一下。
神圣罗马帝国,这是他的祖国,他也曾向其他人说起过,只是,他从不认识陈柏,这也是与陈柏的第一次相见,他有些好奇,陈柏如何知道?
“阁下,知道我的祖国?”汤若望好奇的问道。
陈柏没有直接回答,笑道:“费迪南二世与你们关系不错,不过,新教的势力正在加速发展,天主教与新教,我都不太感兴趣。”
话说的很平淡,但语气中却暗藏锋芒。
仅仅一句话,就把汤若望的底裤扒的什么都不剩。
汤若望是天主教耶稣会成员,如今,西方世界,新教正在崛起,宗教之争愈演愈烈,汤若望前来东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天主教的影响。
汤若望心中有些震恐,这些事情,他从来没给外人说过,哪怕是好友徐光启也不曾得知,眼前这个将军,又是从哪里知道的?
而且,他还能准确的说出,当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名字,以及他们与新教之间的争斗。
此人,到底是谁,又是从何处得知?
心中震恐之余,汤若望小心翼翼的试探:“敢问将军,如何看待新教?!”
“我不在乎什么上帝,更不在乎由谁来解释《圣经》,我不喜欢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陈柏摇摇头。
汤若望敏锐的从陈柏这番话中提取到了信息点。
陈柏,眼前这个将军,对天主教与新教绝对有所研究,不然的话,怎么会懂得其中秘密?
话又说回来,不管他是从哪里知道的,未必是一件坏事。
这将军能力非凡,战功卓著,而且先前杀了不少士绅,想来他与士绅之间有不小的矛盾,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点。
不如,将他拉拢过来,发展成信徒?!
虽然语气间满是排斥,但未尝不可进行发展。
想到这里,汤若望斗志昂扬。
徐光启见陈柏与汤若望聊的有来有回,心里也非常满意。
看来,陈柏也不是一个糙汉子。
一番寒暄后,众人又坐了下来。
徐光启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来意,想要看看陈柏耕种的红薯。
陈柏也没有拒绝,带着徐光启去了城外。
城外良田众多,士绅们破坏的农田,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徐光启走在红薯地里,时不时弯腰查看。
陈柏走在旁边,介绍着其中的事情。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商人陈振龙出海做生意,在吕宋见到一种叫甘薯的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于是,他不顾当地禁令,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躲过当地关卡的检查,最终回到福建,至此,番薯于福建落地生根。
我当时赋闲在家,闻说此物,便引种松江府。此物产量极大,饱腹感强,不挑土地,是很好的备荒粮食。
只可惜,朝廷不重视,我推广多年,仍毫无所获,其中艰难可想而知。我万万没想到,在京畿之地,竟有意气相投者,开辟良田,以强权耕种。”
徐光启看着满地的红薯藤,忽然生出一种吾道不空的感受。
说到这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0702/1252052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0702/1252052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