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7十月后攻倭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神级鉴宝师 全民躲猫猫 古代猎户的养家日常 全职法师:我有一座精神病院 妖孽的开挂人生 方舟基因管理者 穿越东京的我不可能无敌 点化野猪王,我在古代做最大地主 武侠:人在武当,开局无双剑匣 玄幻:从靠山村开始修仙
既然已经说到大宁,侍郎张科开口说道:“魏阁老,大宁的位置,本就不是物产富饶之地。
过去也是靠商屯勉强维持一些产出,主要还是靠着位置便利,地处辽东、蓟镇和蒙古之间,通一些商路而已。
若是想让大宁维持自给,几乎不可能,切官军恢复不久,商旅缺乏,除非朝廷给其互市之权,否则难以为及。”
听到张科的话,魏广德不由得微微皱眉,不由得说道:“不是说宁王就藩大宁,亦以俭约制国,辟圃种树,广令卫士疆理荒野,艺植土物之宜,国用饶裕,怎么会物产不丰?”
“善贷,你未去过大宁,当然不知道。
当初我初镇蓟镇时,曾随夜不收巡视过大宁,据说那里过去农业皆因开中法而由商户设立商屯之产出,军屯基本是无的。
就算是放牧,也得北去数十里外才有丰美水草,大宁肉食几乎全靠朵颜卫提供,粮草近半须由关内拨付。
朝廷想让那里自给,很难,除非允许互市,吸引商贾,地方上征收商税为及。”
谭纶开口说道。
他出镇蓟镇,自然不会忽略蓟镇的北方屏障,甚至亲自带亲卫十余人虽明军哨探抵近大宁巡查,可以说对那里比在坐所有人都熟悉。
他不反对朝廷重新驻兵大宁,那是因为大宁的位置确实重要,蓟镇北方和辽东西方的屏障,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附近区域重要的城市,占据这里可以管理、影响周围巨大的土地。
辽统和二十五年,大宁号称大宁府,乃是辽中京所在,为辽代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占据这里,不仅加厚北方防线,更是可以通过这里自由进出草原,特别是直接切断蒙古和辽东的联系有重要意义。
只是可惜,他当初看到了战略价值,却无法说服朝廷出兵占据这里,因为太耗钱了。
除非,这里和宣府张家口一样,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才可能维持朝廷在此地的统治。
而蒙古也会因此,放弃对这里的觊觎。
毕竟,他们也需要更多的,和大明进行商贸的场地。
魏广德很重视商贸,这让谭纶看到了机会。
只要魏广德出面推动,此事可成,他也不用担心几十年后朝廷因为钱财而废弃此地。
张科此时看了眼魏广德,又看看谭纶,马上接话道:“而且,官军常驻大宁,可能也会对朵颜三卫产生积极影响。
大宁的位置对于三卫来说至关重要,三卫南迁以后,他们进出蓟镇边防,皆走此地。
通过这里,可以通过商贸联系,或许有机会重新掌握三卫。”
“可能吗?”
魏广德盯着张科,迟疑着问道。
他印象里,朵颜三卫反复无常,已经不值得信任。
可张科却说有机会重新收服三卫,由不得魏广德不重视。
“三卫因早年投靠大明,在蒙古诸部中最不被信任。
这从归化城传回来的消息就可看出,不管是黄台吉还是忠顺夫人,其实都不信任他们。
即便是俺答汗在时,甚至对辽东土蛮都比三卫强。
所以虽然他们名义上听俺答汗的,但实际上也没几分真心,因为得不到信任,常年只能和辽东土蛮部厮混,时不时随他们袭扰我边镇。
先以大宁为通道,收购他们所牧牛羊马匹,换给他们所需铁锅粮草,等他们更加依赖大宁的贸易后,我们或许就可以做一些动作。”
事儿没成前,谁都不敢打包票。
不过张科则是以商业为饵,一点点钓住三卫,然后慢慢渗透。
魏广德微闭双眼想了好一会儿,虽然看似可行,可就大明现在的情况,多少有些不够靠谱。
朵颜三卫和正宗蒙古人不同,做事不是那么光明磊落,他们多少学到了汉人的那些弯弯绕,从反复无常的行径就可以看出。
与其说大明渗透他们,别他们把大明渗透个彻底就算好。
“这样吧,兵部尽快成文,把大宁的情况详细写一份奏疏递过来,我再想想。
内阁当初只考虑到大宁的战略价值,对于北方防线好处颇大,所以授意兵部采取了行动,倒是疏忽了此举背上的负担。”
魏广德也坦言,之前授意兵部制定计划,到在内阁借着俺答汗身死的机会,商议出兵驻守大宁,内阁其实并没有对当地有过全面细致的了解,只是在值房里打开了地图。
控制这里,可以保护蓟镇和辽西走廊安全,这个理由已经足够大明出兵。
黄台吉之前就在这里搞出过这事儿,觊觎整个辽东,内阁自然不会不考虑加强辽西走廊的防御。
即便如今有海路相通,不至于让辽东和关内断绝交通。
“还有个事儿,大宁现在暂时是兵部直管,但终究哈市要落实下去,到底是划入蓟镇还是辽东?”
张科又说道。
实际上最初大宁是归属北直隶范畴,再往前就是北京行都司管理,后来宁王就藩就独立出来,由朝廷直管。
永乐时放弃,之后辽东和蓟镇都会时不时派哨探过去查看情况。
“驻军是辽东和蓟镇各出一卫,还有戚继光派出的一支步营在那里吧。”
魏广德开口说道。
“正是,本来打算三卫,辽东最后调的一个步营进驻,战力反而比卫所更高。”
张科笑道。
现在新军步营虽然人数仅有三千,远不及满编卫所,但战力其实更强。
步营进驻大宁,可保城池无虞,这点倒是让兵部很满意。
可见戚继光也是看出大宁的价值所在,直接把锦州驻守的步营西移到大宁。
“那就划给辽东吧,免得他又把步营撤回。”
魏广德开口说道。
朝廷总共就给了辽东军十个营兵的员额,如果再把步营从辽东划拉走,戚继光那边怕是兵力会捉襟见肘。
直接把大宁给辽东管理,说起来戚继光还赚了蓟镇一个卫所。至于蓟辽总督和蓟镇总兵,这里没人说他们。
前面多一道屏障,想来他们也是开心的,董一元虽然失去一个卫所,但前面有戚继光帮忙守着,他呆在蓟镇也安稳。
正事儿差不多,魏广德于是压低声音说道:“诸位应该都知道朝廷的打算,也都没有瞒着你们。”
他的话成功吸引了屋里几人的注意,都打起精神看着他。
“明年,最迟后年,朝廷一定会出兵惩罚倭国。”
对倭国的进攻,主要目的当然是金山银山,不过为了师出有名,所以他们使用“惩罚”二字,也就是这次进攻倭国是对早年间倭寇袭扰东南而进行的报复行动。
“我看了元朝几次攻倭失败的记录。”
魏广德说道这里,看向俞大猷和徐乔安道:“若明军攻倭,最好什么季节出发为好,可以避开风暴打扰?”
其实这已经是在为战争时间进行咨询,魏广德做为后来人,当然知道元朝进攻倭国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西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导致即便攻上倭国本土,但最后都因为台风而宣告失败。
元世祖忽必烈先后两次挥师东征日本,却均在看似胜券在握时遭遇台风“神罚”,庞大的舰队折戟沉沙。
这场持续近十年的跨海远征,不仅是蒙古帝国扩张史上罕见的惨败,更深刻改写了东亚政治格局。
从1266年开始,忽必烈先后七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使日本归附。
这些国书中,既有“通问结好”的怀柔之辞,也隐含着“以至用兵”的威慑。
然而,日本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时宗对国书中将天皇称为“日本国王”深感不满,加之对日本周边海洋天险的自信,始终拒绝元朝的要求。
多次和谈失败,终于让蒙古大帝失去了继续谈下去的信心,选择武力解决。
1274年10月,元军统帅忻都、洪茶丘率蒙汉军2万、高丽军5000人,联合高丽水手6700人,分乘900艘战船从合浦出发。
凭借蒙古骑兵的骁勇与高丽船工的航海经验,元军迅速攻陷对马岛、壹岐岛,岛上日军抵抗微弱,宗资国、平景隆等守将战死,两岛成为元军前进基地。
10月19日,元军在博多湾登陆,面对约3万日本武士。蒙古军以“震天雷”火器轰击日军阵地,巨响与火光令日军战马受惊失控。
汉地步兵列阵推进,配合骑射远程压制,日军传统的单骑对决战术完全失效,短短一日内,赤坂高地、百道原等要地相继失守,日军退至大宰府水城据守。
首战告捷后,元军将领却因后勤不足产生分歧。
忻都认为孤军深入风险太大,决定撤回船上休整,这直接导致10月20日夜全军突遭强台风袭击。
此次台风致200余艘战船撞毁沉没,1.35万名士兵溺亡,剩余部队仓皇撤退,首次东征以“溺死者大半”的惨败告终。
日军将这场台风视为“神风”护佑,士气大振。
文永之役的失败并未让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野心,1279年南宋灭亡后,元朝再无后顾之忧,忽必烈开始筹备一场规模更为浩大的东征。
1281年,元朝集结了14万大军,兵分两路,东路军4.5万人,由忻都、洪茶丘率领,从高丽合浦出发。
江南军10万人,由南宋降将范文虎统领,从宁波启航,战船多达4400艘,如此庞大的舰队,在当时的东亚海域堪称无敌。
元军迅速攻克对马岛、壹岐岛,岛上日军虽顽强抵抗,但在元军的猛烈攻击下,伤亡惨重。
然而,当东路军继续向博多湾推进时,却遭遇了日军的顽强阻击。
范文虎虽身为南宋降将,熟悉水战,但却是临危受命,统帅阿剌罕在出征前突然病逝。
在面对复杂的海战局势和强大的日军时,显得力不从心,在博多湾沿岸修筑了一道绵延20多公里、高二米的石墙,即“元寇防垒”。
这道石墙宛如一道坚固的防线,让元军的登陆行动变得异常艰难。
元军多次试图强行登陆,都被日军依托石墙击退,伤亡惨重。
命运再次对元军露出了残酷的獠牙,一场持续四日的超强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
狂风呼啸,巨浪滔天,战船在风暴中如脆弱的蛋壳,相互撞击、沉没。
士兵们在惊涛骇浪中绝望挣扎,“士卒溺死者十万余人”。
范文虎、忻都等将领见大势已去,竟抛弃大军,仅率少数船只仓皇逃回国内。
留在岛上的元军残部孤立无援,被日军团团包围,惨遭屠杀。
据记载,除了部分南宋工匠、农民因掌握技术而幸免于难外,其余元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台风被日本人称为“二期神风”,它不仅拯救了日本,更让日本的“神国”观念空前强化,认为是上天的庇佑让他们免受外敌的侵略。
魏广德根据这些信息,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避开台风季节。
蒙元先后在6、7月和9、10月在倭国遭遇台风,所以魏广德第一时间就判断6到10月是不利于大军出征的。
可这个时间扣掉,剩下就是年初岁尾的半年时间,剩余时间多少显得仓促。
同时魏广德还注意到就是元军登上倭国后,因为一开始“速胜”的考虑,所带粮草不多,遭遇顽强抵抗后,就因为后勤原因出现进退维谷。
不过大明已经准备够八万大军一年所需粮草,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于是才有这一问,他需要好好考虑大军攻倭的时间,避免再次因为台风而兵败。
值得一说,倭寇虽然骁勇,但是面对严密军阵,武士的个人勇武其实完全无用。
所以魏广德根本不考虑倭寇战力如何强悍的问题,只要明军结成严密军阵,击败倭军当不在话下。
俞大猷和徐乔安对视一眼,最后俞大猷抱拳答道:“魏阁老,避开风暴的话,大军最好选择岁尾出击。
据我所知,风暴季多在四月到十月,若是能够选在十月后出兵,大军足有半年时间,完全可以击败倭寇陆上主力。
蒙元显然不懂海像,第一次出击若是推迟一个月,必不会遭遇失败。”
“俞提督所言极是,十月后几乎就没什么风暴出现,正是大军登陆作战的好时节。”
徐乔安也马上附和道,他当然不想台风季出海攻倭,太危险了。
"既如此,大致时间就定在明年十月后,兵部要加紧官军的训练,水师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魏广德开口说道。
“六万大军攻倭,船队运输足够吗?”
张科看向俞大猷和徐乔安,问道。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135/3526913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135/3526913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