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茶馆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八零军婚:各界大佬都认我当孙女 慕窈窕 邪王独宠:废材小姐要逆天 四合院:何雨柱的阳光农场 天鹅肉 好男人修炼历程 末日求生:我囤千亿物资 宫斗?我无限读档,气哭皇帝 全职法师:从二勾玉写轮眼开始 九零军媳:兵王老公不见面

这天张三像往常一样,在菊下楼吃过晚饭。 今天菊下楼的晚饭是海鲜烩面,没的说,阿贝师傅的手艺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吃过饭之后,张三照例出门晃悠,溜溜哒哒朝着北局走去。 后世有个名词叫做“姑苏八点半”,这个词原本是后世的苏州为了促动苏州的夜生活而举办的夜市活动,但是这個八点半指的并不是八点半开始,而是八点半结束。 所有这个词也引申为苏州人没有夜生活。 但其实这么说多少有失偏颇。 因为1920年的苏州,夜晚是极为有趣的。 张三晃悠到北局,巷口这里已经停了一排排的人力黄包车,还有很多人正在从车上下来,都是一些穿着体面的青年人。 偶尔会有一些轿车开过来,不过那都是少数,毕竟这玩意死贵烂贵,最便宜的轿车也要1000大洋,牌子货的福特T型更是要价2700大洋。 明明同时期在老美那边就卖260刀,换算成大洋的话……858块大洋。 就尼玛离谱。 不过这也怪不得福特,毕竟这个时代有点特殊,当时规定的奢侈品关税不过是区区20%而已,真要算起来也不至于卖这么贵,但是架不住洋人和买办心黑手狠,疯狂在这里边捞钱,这才导致轿车在国内的价格疯涨。 能够在国内混的有头有脸的,大部分也都是有见识的,自然知道买国内的车根本就是智商税,所以压根不会买——就算买也是直接买关口直销,或者跑去外面买了再走关系运回来。 有钱人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洋人和买办把有钱人当傻子,却不知道这群人精明地紧。 天色黑地很快,但是北局这条街却是灯火通明,各种店铺都敞开着门,街巷里嘈杂的声音冲进店里,会客的老爷们,高喊着“留神”的车夫,卖吃食的小贩。 张三溜达到一个摊子前,要了几块驴打滚。 虽说这是京城美食,但这年岁从京城跑出来避难的人可不少,也自然就把一些特产带了出来。 还别说,虽然这小贩的手艺跟不上阿贝师傅,但细品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张三的口味不刁,有好的吃好的,没好的就随便吃点,他喜欢品尝山珍海味,但也能蹲在田间地头烤红薯。 随手赏了小贩一块大洋,张三转身进了一家书茶馆。 书茶馆,是指设书场的茶馆。 清末的时候,BJ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在这里喝茶是次要的,主要的内容是听书。 这里一般分为白天和晚上两场,白天一般是下午两点开书,的就叫“白天”,而晚上的则是在七点开书,叫做“晚灯儿”。 偶尔也有在中午十二点开书到两点钟的场次,叫做“早儿”。 现在已经是六点多钟了,秋冬的天黑的确实快。 张三进的这家书茶馆叫做引风堂,这里的说书先生是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羊胡子老头,大家伙都喜欢叫他老谭——这货看上去不太像是买酸菜的——倒是他的打扮,斯斯文文,有几分酸儒模样。 老谭的本事不俗,说起书来栩栩如生,声音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所以有很多人都喜欢来这听书。 张三也是一样。 不过他和别人还是有点区别的,他来这里,除了听书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张三走进店门,那跑堂的瞅见,连忙点头哈腰凑了过来:“三爷,今天又来听书啊?” “废话,我来你这不听书还能干嘛?逛堂子?” “您说笑了,咱这里哪有这活计,不过您要是实在想的紧,那小的去隔壁街的云吉班给你叫两个红倌人来做花头?” “滚犊子!”张三作势踢了他一脚,然后丢出两枚大洋,“老样子。” “得嘞。” 张三的“老样子”自然不是散座客人喝的高沫,而是上好明前龙井,这也是为什么跑堂对他这么殷勤的原因。 毕竟虽然书茶馆的主要业务是卖座,但是茶也是他们的生意,卖一壶明前龙井,几乎等于几十个散座的价格。 这时候的龙井还不像后世那样周围几百公里的都叫龙井,而是妥妥的核心产区,龙井少,明前更少,明前龙井三枚小洋一碗,比那几个大子儿一碗的高沫贵了几十倍。 张三并不觉得这里奢侈,在他看来有钱就是要花的,自己的钱自己不花,留着给别人花? “雅座儿!明前龙井伺候着!” 这叫喊堂。 客人点了贵的东西,怎么办? 自然是替客人炫耀炫耀。 这一声要喊得又响又长,还得带着音调,十分好听。 这都是BJ那边的规矩,原本江南这边的人还不屑一顾来着,结果后来这群人才发现:嚯,这么喊两嗓子生意是真的好啊。 于是纷纷效仿。 小二跑下去给张三备茶去了,张三晃晃悠悠,来到自己之前一直坐的那个雅座。 此时这个雅座周围的位置上也都坐了客人,张三左右看了看。 左边一桌是坐着两个人,首位上是一个戴着眼镜眼神犀利的中年男人,浑身上下透着浓浓的酒气,跟他坐在一起的是一个身高比张三还高的壮汉,胳膊比张三的大腿都粗。 而且,如果张三没看错的话,这两个人…… 张三“啧”了一声,暗道一句:“晦气。” 右边……得了,更晦气了。 右边的两个人那身穿着打扮,张三可太眼熟了,这不就是小日……小日子过的不错的日本人嘛。 不过想想也是,苏州这地界还有个日租界,是全国仅有的五个日租界之一,虽然在19年之前别说本地人,就连小日本也没什么人住进去,但是在20年到30年之间确实有一个短暂的“中兴”。 不过30年之后也衰败了,后来就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可以说在日租界,小日本还没有本地人混的好。 换句话说,在这里遇上也没什么太值得惊讶的。 不过……就是感觉心里别扭啊。 同样是对待日本人,张三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4102/1497178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4102/1497178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