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京城暴雨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重生之浪王之王 我的门派有十一座坟 禽言兽语修真人 一品农门恶婆婆 垂钓诸天:你管这叫黄级武魂? 灵猫诡志 我,布罗利,聊天群群主 校花重生,发现我无敌 战伤传之诸天行 全球高武:我靠系统奖励成武圣叶燃周诗诗

九连城中,总兵府府衙,当初杨延武第一次见康应乾的地方。 杨延武泡着好茶,热忱款待着康应乾。 “康公公,没有想到我们又见面了!有康公公相助,我无忧了!” “参将大人,只要税供照旧,自然无忧!” 康应乾还记得在这个地方,杨延武用剑抵着自己喉咙的情形,还历历在目,他甚至感觉喉咙微微有些不适! 康应乾就是个苟活的太监,曾经他也想娶妻生子,艰难地活下去。 但是一场灾难,让他家的田地颗粒无收,康应乾就被送进宫,净身做了太监。 现在,康应乾只是苟活着,希望的是吃好,喝好,睡好。 当然,太监除了不能人道,其他欲望一样都没少,争斗起来也是非常凶狠的,康应乾也有好几个大敌。 当然,最大的敌人就在他眼前。 但康应乾却不敢反抗,只能顺从。 杨延武仔细地观察着康应乾的反应,看他低眉顺眼的模样,还隐隐有一丝畏惧。 杨延武开心地笑了! “哈哈,康公公,你放心,税供什么的,一分不少,你在这里,只要按我的规矩来,保证你过得很安逸,当然,你要是想搞点什么花样,我这剑可是认不得人的!” “参将大人,我会按规矩来的!” 见杨延武又想拔剑,康应乾赶忙答应,他可不想体会那剑尖的锋锐。 “呵呵,康公公,京城有什么趣事吗?” 杨延武本想拔出自己的长剑,让康应乾体会下什么叫霸气侧漏,但康应乾如此识趣,反倒弄得他有点尴尬。 “京城没什么大事,就是文官们又在为太子读书的事情,和皇帝打擂台罢了!” 康应乾一句话,就总结了大明京城的日常。 大明朝的官员,特别是京官,正事很少干,一天到晚就是和万历皇帝干仗。 所谓的争国本,其实就是借口。 明朝的文官们好不容易等到张居正死了,将张居正的新法废止,以为就不用从自己身上割肉了。 但哪知道,万历皇帝却让太监来割他们的肉! 明朝的文官们就是想恶心万历皇帝,该办的事不办,或者拖着办,一门心思地和皇帝斗法。 京城,已经下了一个月的大雨。 也许是熊廷弼大人与城隍爷沟通得不是很清楚,这京师,直接就被水给淹没了! 京城内,水深五尺。 屋倒房塌,连城墙都塌了一角。 平民百姓,只能爬上房梁。 皇木厂积存下来修建宫殿的好木材,全部都被水冲走了。 漕船损失了几艘,当然上报的时候说损失了三十多艘。 万历皇帝倒没有问为什么不住宫殿的智障话,而是立刻命人救灾,出钱出粮食,救济灾民,并命工部修渠疏通水道。 万历皇帝还沐浴更衣,斋祭上天。 能做到这样,也算不是个昏庸的皇帝了。 但有些人却不满意。 礼科右给事中汪若霖借口这两百年不遇的水灾,拐着弯儿骂皇上无道,宠信内廷邪臣,这是上天给的报应。 三月初因为税监打死县官,而爆发的攻击税监的风潮,才刚刚降下去。 一股攻击税监的风潮又袭来了。 无他,都是为了利益两个字。 万历皇帝也许是习惯了,完全当这些人是放屁。 杨延武听着康应乾的讲述,暗暗佩服万历皇帝真能忍啊,要是依照他的脾气,不砍几个人的脑袋,怎么平复得了这口气! “康公公,京城应该有不少流民吧,能不能将这些流民搞过来,我出一两银子一个人!” “总兵大人,你确定一两银子一个人?”康应乾惊讶地问道。 大明的人命不值钱,流民就更加了,而北方的流民就更惨,只要给口饭吃,就会跟着走。 “确定,只要康公公能有门路将人拉过来就成,我用黄金支付!” 杨延武又拿出了他口袋中的小黄鱼! “搞到流民倒没问题,但我们太监没有船只,运过来才是问题!”康应乾混了这么多年,还是认识不少太监的。 “没事,我可以派人去海岸边接!只要康公公能弄得来,还是一两银子一个人的价格!” 杨延武不差黄金,他又开了两个金矿,加上水力磨坊用得更加成熟,风箱的使用等等。 而且他也不会要求将黄金的纯度提得非常高。 现在三个金矿加起来一天的产量就有五十多公斤! 总之,杨延武不差钱。 杨延武不会将黄金存起来,他要发展实力,等他强大起来,还有更多的珍贵矿产等着他呢! 康应乾双眼冒精光,作为一个太监,他的喜好非常纯粹,那就是钱! 有了钱就可以买到他想要的一切。 别提感情,太监哪有什么感情! 康应乾马上就离开了九连城,往天津卫而去,那里有他的熟人。 一星期过后,渤海湾的某处天然海港处,开始出现了一群群蓬头垢面的流民,满脸菜色。 这个隐蔽的港湾中,来了二十多艘福船。 这些流民一船一船地被载走,送往了海州港。 海州港中,颜思齐已经来过五趟了,每次送的人都比前一次的都多,这一次,他集齐了五十艘大小船只,送来了两万多人。 海州城中,几乎成了明朝流民的天下。 海州城中的朝鲜平民,都冷静地看着这一切,他们对这些明朝流民既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意。 唯有朝鲜王国的贵族们心思诡谲,怀恨在心。 杨延武率领一万骑兵已经到达了海州港,他此次是来平乱的,也是准备彻底的统一朝鲜半岛。 想要彻底地将朝鲜半岛纳入手中,这些明朝流民就是他的根基。 而杨延武开设的教育学堂,则是最重要的力量。 刘文华已经为杨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4962/1488899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4962/1488899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