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明末之崛起九连城 > 第133章 本该死去的流民

第133章 本该死去的流民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白夜事务所 有没有可能,他不是雷奥尼克斯! 你是这样的学姐? 无限轮回:求生从石村号开始 女主想罢工 玉楸枰之京华满天星 末世全职药师 万道灵尊 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迷雾之上

卡加延河口上二十公里,有一小镇。 小镇上有一座教堂,有西班牙的传教士在此传教。 此时,宫本武藏带领他的武士团进入了镇里,阻拦他们的土著,已经倒在了地上。 土著的头人和传教士一起,躲在了教堂里面,不愿意出来! “快出来,否则就烧了你们这教堂!”有武士叫喊道。 “仏想吸尼奶!”教堂里响起了一个声音,用的是倭语。 “肚而娃给撸,开慢啦该撸死噶!” 宫本武藏没有想到,在这里还有老乡。 他们这群武士,平时已经很少用倭语交流了。 兴义军规定了办公用语,书写也必须用简体字! 宫本武藏他们本来就觉得不受待见,想要融入兴义军,都在努力地学习,避免使用倭语。 门开了,一个矮小的倭人,猥琐地笑着,陪在一个西方传教士的身后。 宫本武藏让人将他们捆了起来。 这个小镇的土地,将有一部分是他们的封地。 “宫本君,这些人真懒啊,这镇里的道路,还没有我们修的道路好走!” 有武士嫌弃地说道。 “也只有我们兴义军领下,才会修这么好的路呢!” 宫本武藏点头表示赞同。 此时的卡加延河口,卡加城,已经修成了一个不错的小城镇。 高耸的城墙经受住了台风的袭击。 城内用水泥石块修的沟渠,让城池免遭雨水的侵湿。 只是,这里的天气,潮湿而炎热,不是广南之地的人,还真受不了这种气候。 不过,杨延武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迁徙南洋的,将主要是岭南之地的流民! 不要怀疑,大明有没有这么多流民。 大明的流民,真的是太多了。 兴义军买过来的流民,其中大部分,在原本的历史上,早就应该在饥寒交迫之中死去,只是因为杨延武改变了历史走向,他们才活了下来! 1612年的大明,依然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份。 这一年的雨水来得特别迟,北方地区,到了四月份才下了一场小雨。 到了六月份,雨水来了,而且来得非常的凶猛。 黄淮之地,河水泛滥! 这一年大明皇朝举行乡试,第二年就要举行会试! 从九州岛逃回来的刘理顺,经过了一番准备,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行程。 这一次,他的大恩人,何大富豪,给他准备了一个书童,为他背着行囊。 一路上,都是洪水肆虐的景象。 大水漫灌,久积不去。 低洼处的民众不是被水冲走了,就是无家可归,成了流民。 路边开满了粥棚,围满了衣着破烂,满身肮脏的流民。 背着行囊的书童,年龄有点大,称为伙计还差不多。 “少爷,今年的善心人,可特别的多啊,开了这么多粥棚。” “是啊!圣学流传,才会出了这么多善心之人!” 刘理顺点了点头,深表赞同! 各大粥棚口,施粥的伙计都非常的热情,看到一个人,就会大声吆喝。 “快来快来,孔大圣人施粥,又浓又香甜的大白粥!管饱!” 流民听了,纷纷拥上前去。 但是在吃粥之前,却又被要求签字画押。 这些流民,一辈子都没有吃过如此好的白粥了,根本就不管是不是卖身契。 听说管饱,马上就签了,吃得肚皮圆滚滚的! 这样的景象,到处都是。 不知道内情的人,还真的以为,大明国内,善人遍地呢! 连赶几天路,刘理顺和书童来到了黄河渡口。 看着眼神麻木的流民,排着队上船。 书童刚想上去,被刘理顺给拉了回来。 “少爷,我们不过河吗?” “别去,他们不是过河,他们是要出海!” 刘理顺现在还记得被卖出海外的事情,怎么可能还犯第二次错误! 刘理顺一路行来,都在感叹圣人光辉照耀大明,万世之治! 但他唯一想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还要将这些流民卖到海外去。 以刘理顺这种读死书的榆木疙瘩脑袋,是想不明白这一点的。 他所崇拜的圣人,可没有小黄鱼,银元宝好使! 有着几亿人口的大明,礼仪之邦的大明,还是有人觉得这些灾民可怜的,需要赈灾。 直隶巡按颜思忠就上书,诉说北方受到旱蝗,又接着受到水灾,希望万历皇帝,能免掉赋税,开内努,救灾,以显皇帝的圣德。 万历皇帝倒没有不吭声,而是下旨敦促 大明的户部,也拨了银两下来救灾。 只不过,这救灾的善款,来到了最下层的时候,已经所剩无几了。 如果是以前,这些流民唯一能得到的,就是一碗稀如水的汤水,终究还是会饿死在烂泥里!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这些流民可都是银子。 自从兴义军拿下东瀛以后,开始用银子付账,大明的商人更高兴了。 在大明,金子比银子值钱,但银子比金子更受欢迎。 这些流民,就是行走的银元宝。 各种势力,都在路边开起了粥厂,收拢流民,不让这些流民白白死去。 流民想要吃上饱饭,就得答应出海求存,不能闹事。 闹事的流民,也活不到第二天早上。 以前的流民,都是大明父母官里的不安分子! 这些人中,身强力壮的人,心思狡黠之辈,就会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有的甚至落草为寇,更厉害的就会纠结流民暴动! 现在的大明父母官们,也不是那么讨厌这些流民了。 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安心发大财! 就连在张家口做着走私生意的山西商人范永斗,也参与了往海外贩卖流民的买卖。 想要做这个生意,要疏通的关节非常多。 但范永斗有的是办法,在这大明朝,就没有银子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银子解决不了问题,只能说使得银子不够多而已。 范永斗收集到的流民,还有从草原收到的皮毛,都是送往山东道孔家,然后从孔家买到粮食,茶叶,铁器等货物,又送到草原上。 以前,利润大头全在草原这头,现在,两头都赚! 莱州湾里,邱管家不再行船出海,而是在一个偏僻的港口旁的小屋中品酒。 兴义军已经不需要他们亲自将流民送过去了,而是会派船来接。 这些大明商人的船只,太过狭小,运载的人数又不多。 卫生条件又不好,容易造成流民死亡。 其中还有大量的婴儿夹在流民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亡。 而这些商人,又不愿花大价钱购买兴义船舶公司制造的大帆船。 为了避免流民过多死亡的情况出现,同时也为了避免出现传染病。 杨延文特意组建了一个航远公司,来负责这件事情。 杨延文本来觉得流民够多了,已经不好安排了。 结果北美大陆,是有多少人,要多少人! 刘文华甚至夸下海口,将兴义军领地内的人全部迁徙过去都还嫌少! 刘文华也不是无的放矢,北美大陆,太平洋东岸的西部小平原,就和现在兴义军的领地差不多大小,别说还有广袤的东部平原,等着他们去征服。 刘文华在信件中,答应杨延文,愿意用真金白银,购买这些流民。 本来就为政务衙门的财税头痛的杨延文哪能不重视呢!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4962/148892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4962/1488920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