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三个条件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我登基早:称帝七十年过分吗? 星哥有点坑 魔王龙婿 截教小道士,苏轼要跟我修仙? 世界lll尊上 足球:绿茵场上的不朽传奇 原神:穿越到提瓦特被所有人讨厌 末世:都玩异能,唯独我在修仙 通幽小儒仙 全能女婿

“安乐自幼蒙父皇宠爱、承大夏恩泽。今日自要还报于父皇。” “女儿愿……愿前往青夷、以达两国之好……” 这冠冕堂皇的一席话姜思乐说的很艰难。 虽然姜思乐的这一习话出乎于老皇帝的预料,但安乐自愿去和亲还是让老皇帝松了一口气。 “只不过,安乐身为女儿身,前往塞外青夷绝非易事,此去万难,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故国,再无机会面见父亲。”她声泪俱下的说着,惹得不少年少的臣子太监泪湿衣襟。 就连唐仪和裴行都在后位忍不住拭泪。 此时皇帝面色更是缓和,眼睛还隐隐带着些泪珠。 “吾儿忠心为国,可敬可叹……” “女儿此去万难,有三个请求还望父皇渝准” 这个时候老皇帝已经不在警惕了,就连在座的大臣们也不甚在意。 毕竟…… 一个公主能提什么要求?不过是些朱钗衣裳罢了。 若是要,便给嘛~不过是给公主添添嫁妆。 “女儿此去异国,于故土恐再无相见之日。女儿想要您曾经赐予外公的那把先帝宝剑。剑为金,有戾气,也可保女儿安稳,女儿睹此剑,” “不可。”姜思乐话音未落,便生出了反对之声。 这人言之凿凿“公主出塞乃是国之大事,怎可以此相要挟?” “莫不是以为朝堂是女儿家的闺房了?” 说罢,哄堂大笑。 唐仪转过头去,怒目而视。这次老丈人裴行未能拉住他。 “公主乃是千金之躯,此次和亲更是为两国邦交之好……你…你等不思报效国家,如此羞辱公主,意欲何为?” 唐仪一身淡绿色的青衣,身材高大威猛,此时怒目而视,活像是那怒目的门神。 周围的同僚跟鹌鹑一样瑟瑟发抖,生怕受到牵连,因此唐仪的周围空出来一大圈。 最后还是老皇帝摆了摆手,不过是把剑,安乐喜欢就给她罢了。 “那把剑被封藏在内库,也便算作安乐的嫁妆吧。” 大殿上的众臣俯首称是,毕竟只是一把剑而已,器物罢了。 他们不过是嫌弃安乐公主对群臣的态度不恭敬。 之前安乐公主辱骂礼部侍郎王素,让其撞柱昏倒的事迹可还历历在目呢。 不少老臣摸着须子暗中想要给安乐公主下绊子。 “多谢父皇” 姜思乐伏倒再拜,眼中满是濡慕之情。 “儿臣自幼生长在父皇身侧,还未见识过我大夏的幅员辽阔。女儿的第二愿,便是想让着和亲之路长些……女儿想最后在见识故土风光。” 龙椅上的老皇帝轻微皱了皱眉梢,这事说麻烦也麻烦,说简单也简单。 主要是在于青夷人的看法,若是他们执意要求尽快和亲,就算是老皇帝也无法再说些什么。 想着,老皇帝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殿下的青夷使臣。 “安乐自幼跟着寡人身边,唉……寡人自是不舍。 和亲的路径……青夷的诸位使臣觉得如何?” 青夷王子乌穆和左贤王乌去疾相互看了看,对了下眼神,最后乌去疾上前一步说道: “公主一片爱国之心,我等不忍辜负。 这路线……我等会禀报单于后再做规划。 不过公主放心,单于对公主一片赤诚之心,定不会回绝。” 老皇帝也轻轻点头。 接着众人的视线看向姜思乐,想要听听她的最后一个条件。 “两国兵戈四起,百姓也生灵涂炭。安乐的最后一个要求便是——将国内粮价降到一石二两。也是为百姓……” 姜思乐这话尚未说完,就像是一滴水进了油锅一般,大臣们都沸沸的吵了起来。 “不可……安乐公主此举干涉朝中,意欲何为?”这位是兵部的老大臣,若不是进殿不能带兵器,这位大人恐怕连犯上,砍了姜思乐的心都有。 “陛下,臣参安乐公主心怀不轨,此等事关乎民声……陛下慎重啊~” 就连季太傅也是如此:“钱粮关乎百姓民生……此事万万不可听信安乐公主的妇人之言。” 一直稳坐钓鱼台的王阁老也是面露不悦,上言道:“此言霍乱宫廷,万望陛下慎重。” 姜思乐的脸上露出冷笑,呵呵,这才像是封建王朝的君庭嘛~ 如若是这第三个条件真答应了,姜思乐反而会疑惑万分。不答应,甚至反咬她一口才是常识。 虽说姜思乐的要求是将粮价下降,从绿枝口中的三两二十文一石下降到二两一石,这不管怎么说,粮价下降,百姓们更买得起粮食了,听起来都是好事。 但看看这朝堂上的官员,却没有一个是赞同的,各个看着姜思乐的眼神都变得阴毒了起来。 姜思乐感受到,甚至连上方老皇帝的视线都开始变得不善。 唯独是身边的青夷使者的眼神依旧是一如既往的好奇。也许是他们听不懂她话的意思? 姜思乐顶着全民公敌的视线自嘲的想。 不管她想的没错,青夷使者一行人的确不能理解大臣们的反应,青夷的子民中游牧者居多。一行人之中唯有年长的乌去疾心中隐隐的带着不安。 降低粮价的确是件好事不错,但是前提是谁来降?凭什么降?为什么降? 粮食的价格掌握在粮商手里,那粮商的价格是怎么来的? 在大夏,粮商的上头是皇商,皇商规定的价格就是标准价。地方的粮商按照标准价上下浮动,除了偏远地区的粮价浮动大些,其他地区基本持平。 那皇商的粮价是谁定的? 皇商的背后是外戚,是皇家。 这价格世人都以为是天子定的,粮价一降,便是天子的恩泽;粮价一涨,定是有外戚中饱私囊。 但其实不然,多是户部主管。 尤其是先帝时,因外戚掌管皇商出了大乱子,险些导致生灵涂炭。自先帝之后,皇商就不在掌握在外戚手中,多是由户部兼管。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5059/1496070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5059/1496070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