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楚国崛起—随之战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神仙往事 拜见君子 我是警察啊,怎么全是变态技能? 星之游 让你鉴定物品,你选择提取神通? 我是剑侍 奥乙女之遍地都是前男友 妻不厌诈:娄爷,我错了! 闪婚当天,豪门继承人站起来了! 三国:这个阿斗有些骚
话说平王东迁之后,中原一带,郑、卫、宋、鲁、齐等国时战时和,时盟时离,混战不休,南方长江中游一带,一蛮夷芈姓国名楚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坐大兴起。要问这楚国如何建国,据史书记载楚国先人鬻熊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等到周成王一朝,周成王加封在父亲及爷爷时对周做出过贡献的人的后裔,就把鬻熊的后裔熊绎封在长江中游一带建国,定都丹阳,是为楚国。
当时华夏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长江领域还未开发,中原人士皆把长江流域一带部落当作蛮夷看待。所以楚国自建国伊始便不被周天子重视,其基本游离在周王室管辖范围之外,从而造成这楚国目无法纪,狂妄自大。楚国等传到熊渠一朝,熊渠治国有方,甚得民心,兴兵占领了不少邻国领土。随着军事上的接连胜利,熊渠脑子膨胀,公然有一天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王,让他们与周天子平起平坐。后等到周历王上位,看到周历王暴虐,担心周历王征伐自己,熊渠又去掉了儿子的封号。一立一废,这熊渠自己给自己开了个玩笑。
熊渠死后,楚君又经过数朝传递,传到蚡冒一朝。在这期间楚君兄弟之间,叔侄之间,不时为了君位刀戈相向,但总体而言期间没有熊渠那样有作为的国君出现。等到蚡冒一死,可能是受其国家传统影响,蚡冒弟弟熊通杀死太子,自立为君。
熊通上位,励精图治,经过若干年经营,基本控制了汉水以西的大部分领土,再加上周王室衰微,这熊通又有了称王之心。一日熊通把这想法征求群僚意见,大夫斗比进曰:楚去王号已久,若想恢复王号,必须以威震慑临近各国方可。今日汉水以西已大部为我所有,问题不大,汉水以东以随国为大为尊,只要加兵随国,使随国屈服,汉水以东其余小国自会跟风而降,到那时君上再称王,可保无虞。
听罢斗比言语,楚侯大喜,即整顿军马越过汉水向随国杀来。且说这汉东诸国看到楚国在汉西称雄,早就对楚国有防范之心,结盟成为一体。故听到楚国来犯,随侯召集一番率汉水以东诸国联兵前来迎敌。两军相遇大战一场,不分胜负,各退军十里扎寨。看不能取胜,楚侯提出议和,想就此息战回国。息战于随侯也是求之不得,随侯随即按楚国要求派少师前来议和。
听说少师前来,斗比对楚侯说,今我不能得志于东方,原因就在于汉水以东各国相互结盟,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攻其一国,其他国合力救援。为今之计,等随使前来可示弱给对方,给对方造成一个他强我弱的假象,这样随使回去以后必然向随侯夸口,从而使随侯自高自大,认为不求助他国也能击败我们,这样下去,随国和他国结盟必然瓦解,到那时再进击随国,肯定会获胜。一旦击败随国,汉水以东其余诸小国就不足为虑了。
少师这个人虽然以谄媚得到随侯宠信,本事不大,但这种计谋怎么瞒得过随国的季梁呢?楚侯对斗比的建议并没有信心。
随侯这个人好听谗言,少有主见,季梁虽忠贞富有谋略,但随侯到时未必听他的,一旦季梁不用,我们的机会就来了。斗比分辩道。楚侯微微点了点头。
却说这少师目光浅短,肚子里面装的全是草料,没有半点真本事,全凭着阿谀奉承才得到随侯宠信。不过正如世界上的多数愚人不认为自己愚蠢一样,这少师也自视甚高,等到达楚营,看到楚兵老弱病残,衣冠不整,少师不由暗喜,在和楚方议和时盛气凌人,把自己一方条件拔得高高的,非要对方每年向自己一方进贡两千石粮食不可。而对于随提出的议和条件,楚国则全盘接受。
议和回来,少师意气洋洋向随侯夸口一番,说楚国如何如何软弱,甚至建议随侯立即向楚军出击,说此战保证能全歼楚军。
少师滔滔不绝,只听得随侯心花怒放,嘴都合不上了,而站在一旁的季梁则是脸白一阵红一阵。看到少师说得越来越不像话,越来越离谱,季梁终按捺不住插言道:少大人说现在出击可一举歼灭楚军,那为什么前两天和楚军一番交战,我们没有打败人家呢?
前两天是前两天,现在是现在。上次交战虽然没打败他们,但把他们主力消灭得差不多了。正因为这样,他们才答应我们的议和条件,他们这样做不就是担心我们再攻击他们吗?
简直是一派胡言。楚国面积是我们的五倍,人口是我们的四倍,孰强孰弱傻子都知道。楚国示弱分明就是一个圈套,不信少师你率兵去攻打楚营试试,保准你有去无回。
去就去,难道我怕死不成。
二位臣子在下面争论不休。本来随侯听到楚军老弱病残,不堪一击,正准备下令攻击楚军,听季梁这么一说,立时又没了主意。
别再争论了,既然双方已经议和,那我们就撤兵吧。
随侯终没有听少师的,做出了撤兵决定。
楚、随罢兵,楚回后磨刀霍雇,准备再战,而随侯回后,正如斗比所料,以为楚弱自大傲慢于汉水以东诸小国,使邻近国家与自己慢慢疏远开来。得知汉水以东诸国离心,少师受宠日盛一日,楚侯感到时机成熟,再次发兵随国,而这次跟随随国抗击楚国的国家比上次少了一半。
看到敌强我弱,季梁向随侯建议先向楚国屈服,楚国不同意然后再战,说这样做可以使对方懈怠,并激发自己一方的士气。而少师则说,必须速战,否则就会失掉战胜楚国的机会。结果随侯听少师的,即率军迎敌。
经过几天急行军,楚、随二军在随边境这边五十里一平坦开阔地带名曰速杞的地方相遇。两军对垒,季梁说,楚军分左、右军,楚人尚左,楚侯必在左军之中,而君之所在,必精兵良将所在。所以我们应用精兵攻击楚右军,楚右军没有良将,皆羸弱士卒,必败。楚右军一败,整个楚军也就土崩瓦解,一哄而散了。少师则说,避开楚君,和人家作战,即使胜了也不光彩,况且上次和楚军对垒,我们不就是用精兵对战他们左军吗?
上次是上次,这次是这次。上次汉水以东诸国都跟随我们,尚且跟楚军只打了个平手,这次来助战我们的诸侯不及上次一半,还像上次那样作战,我们必败。季梁解释道。
擒贼先擒王,楚军主力一旦被击溃,也就意味着战事结束了,令各军全力攻击楚左军。
听罢少师、季梁一番言语,随侯做了如此作战部署。
正如季梁所料,楚侯及精兵良将皆在楚之左军,两军开打,少师率精兵猛攻楚左军,两军混战到一块,随军没有占到丝毫偏宜,不多时随军精兵十损八九,少师也战死于乱军之中。看势头不妙,随侯开溜,一场大战就此以随国惨败告终。
楚国大败随国,威震汉东,汉东诸小国纷纷归附。看时机成熟,熊通召集汉水两岸诸国召开会盟大会,自封武王。会盟结束之后,楚侯令随侯到京参见周天子,让天子承认自己封号。周天子听说楚侯自封武王,把随侯痛斥一番,乱棍打出。
随侯灰溜溜回来见到楚侯,一脸羞惭告诉楚侯周天子不承认其武王封号,闻此熊通大怒道:我先人辅佐周文王,有大功于周,而周仅封了我们先人一个子男爵位,地不足百里,且远在荆蛮之地。今我楚国历经十几朝奋斗,地广千里,四方宾服,为王理所应当,何由他来承认。随即,楚侯令人制作了一面大旗,高约数丈,上书“楚武王”三个大字,置于宫廷门前。在京城的周天子听闻楚侯所为,也是无可奈何,只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又多了一丝忧虑。这正是北害未平,南患又起,周朝这个天子是越来越不好当了。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6577/1590989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6577/1590989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