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火星往事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五行缺鸡[综话本] 这个女明星好像被我养废了 快穿之大魔王崩坏剧情 巴塞丽莎的复国日记 红楼第一仙 清冷美人在疯批权臣榻上轻声求饶 我,黄猿,都无敌了才来聊天群 这个三国不太对劲 全职法师:从获得白虎吊坠开始 兽娘时代:开局契约SSS级校花

聂树海根据林小佳翻译的文字,对照黑球墙壁上符文的顺序,翻译出如下内容: 注:本篇译文带有聂树海以地球人类视角加工的成分,所有火星地理概念均仿照地球标准设定。如遇语义生硬或者阅读不畅的地方,请原谅一个宇航员的业余翻译水平。 以下为正文: 无限的时间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既然这个黑球能够永久存在,那么总会有一天,一定有什么人能够看到这幅壁画。 未来的某位朋友,当你站在这里的时候,你可以理解为面前是火星文明的一块墓碑。作为最后的弥留者,我有义务刻印这块墓志铭,留下文明存在的痕迹,至少能证明,我们的文明曾经存在过。但墙壁的空间有限,能记述的内容也有限,我就想到哪里记到哪里吧。 首先来说说,我们所在的这颗星球吧——火星,位于太阳系第四轨道的行星,一颗被幸运女神眷顾的星球。火星和太阳距离完美适中,这给火星提供了合适的温度,使得火星的水可以呈液态存在,便于生命的形成和保持。(聂树海标注:墙壁上的符文大致记录于十几亿年前,那时太阳正值鼎盛期,日光辐射的热能比现在强烈很多,所以能够使第四轨道的火星保持在适中的温度。) 天文学者们曾使用超声呐设备,观测前后轨道上的两颗邻居行星。第五轨道的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气体行星,由于自转速度快而呈现扁球体,外大气层明确依纬度分为多个带域,各带域相接的边际容易出现乱流和风暴。木星距日距离太远且星体巨大,受热扩散不均,表面温度极低,没有任何生命。第三轨道的地球是一颗熔岩与蒸汽交融的星球,由于过于接近太阳,接受的辐射热量过高,看起来像是一大团星际气体云。炽热的熔岩与固体随时四下喷射和碰撞,形成新的地表物质。地表温度高达数百度,在熔岩喷射区附近,温度可达数千度。在这样的高温下,没有液态水,所有的水都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总之,在整个太阳系里,火星独特的星际区位孕育出适合生命的地理环境。合适的温度使行星逐渐发育出水源,众多液态水慢慢沟连成湖泊、河流、还有海洋,水域里逐渐衍化出各种水生物种,随着河流与湖泊周期性地运动,水陆两栖动物开始向陆地涉足,而后不断进化成陆地动物,整个星球进入生命大繁荣时期。伴随着早期生命物种的发育,水体流动、气流风化、生物作用又逐渐塑造出火星的地貌,慢慢产生了高山、平原和峡谷。火星北半球多是延绵平坦的低原,南半球则是山峦叠起的高地,而两者之间以明显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众多峡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极则形成季节交替的水冰极冠,水蓄滩涂亦广布整个星球。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于由文明诞生了。 古生物学者根据残存的外皮化石推测,于由人是由水陆两栖动物蛭母(聂树海标注:应该是一种火星物种,类似于地球上水生的水母)进化而来。现代的于由人也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水陆两栖的习性,我们能够在陆地上行动,也能在水生环境里短期生活。 “渗”是于由人独特的移动方式。于由人是无脊椎动物,我们没有类似哺乳动物的脊椎系统,很难在平面上维持长久站立,在地面上只能靠蠕动缓慢前行。但我们的身体是流体结构,就像水渗进沙地一样,我们可以渗入其他物体里,在物体本身的缝隙里移动。任何物体内部都有缝隙,有缝隙的地方,我们就能渗进去。缝隙支撑着我们的形态,身体藕断丝连地分散在缝隙里,可以从一组缝隙移动到另一组缝隙,从而实现位置的移动。物体自身的缝隙越大,阻力就越小,我们移动得越快。我们在岩石中移动得比较缓慢,有一种特别坚硬黑曜石,几乎很难渗进去。而在正常的泥土里,我们像是能游泳的鱼。如果在沙地里,能像豹子一样奔跑,每年在库肯沙漠举办的横穿大赛,是于由人最盛大的全球赛事,优胜者能获得一栋金矿石壁房。当然,我们最快的速度是渗进河流里,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像是能飞翔的鹰。 生物液体的身体构造带来了移动的便利,但同时也有巨大的危险。我们正处于太阳的盛年期,阳光辐射带有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对于由人来说是致命的,暴露在阳光照射下的族人会迅速死亡,我们必须要在黑夜环境里才能长久生存。进入现代之后,生物学者才开始理解这种机制的原理。我们的身体主要由生物液体组成,而正处于盛年期的太阳,光照就是催化剂,在光线照射的情境下,我们的身体会与空气成分发生光催化反应,身体会迅速萎缩,直至生命体消亡。 不同于其他动物慢慢氧化衰老而逐渐走向死亡的模式,于由人的死亡直接与阳光关联。我们的寿命与阳光辐射息息相关,受到的辐射得越多,生命能量损失得越快。虽然我们终日躲避阳光,但即便处在黑夜里的那段时间,也有根本无法杜绝的光粒子。光每时每刻都在从四面八方照过来,所以于由人不可避免地不断缩小,终将慢慢走向死亡的结局。所以某种程度上,于由人是另一种衰老直至死亡的路径。死亡是所有生命的殊途同归。 于由人一生的课题,就是与太阳奔跑。在我们的文明符号里,太阳具有最顶端的象征意义,圆是于由人的图腾。在与太阳奔跑的过程中,我们的文明走过了三个时代。 器具时代,漫长的迁徙历史。历史学者对这段时代称呼不一,有迁徙时代或者避日时代的叫法,还有一些古早记载中,根据当时使用工具的对象,称为石器时代。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倾向于“器具时代”的称呼。尤其发展到原子时代后,以对微观世界的编辑能力,作为区分时代的标志,逐渐成为了所有领域的共识。 单从历史时间的长短来看,器具时代是于由人最漫长的时期,于由文明持续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在经历器具时代循环的重复。为了躲避阳光照射,得到长时间安定的生存环境,器具时代的祖先们必须待在火星两极的极夜区域里才能生存。伴随着冬夏两季的变化,极夜区在南北两极来回交替,因此,器具时代的于由人必须每年季节性地在南北两极的极夜区长途迁徙。每年北极极夜的最后一天,祖先们会带着行李集体向南极迁移,逆着火星自转的方向,在一直黑夜里前行。在往返迁徙的途中,会有很多人暴露在阳光下而毙命,只有很少数强健坚韧的族人能活下来,最终成功到达南极。然后,成功迁徙的族人,在南极极夜区迅速繁殖,重新补足种族人口。 于由人在极夜的安定环境时,繁殖能力极其旺盛。类似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于由人没有明显的性别区分,是雌雄同体的繁育系统。但于由人具有终身配偶性,一旦互相渗透,终身只能选择一位伴。(聂树海标注,类似于鸳鸯的成双特性,这种生物特点在自然界是少有的。于由人天生的偶合性,可以完全信任另一位伴,这对文明建立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繁殖的时候,两个人于由人双体合一,形成一个太极状的圆,然后互相渗入,交融成一个饼圆,分离之后藕断的部位就类似于卵,能够迅速吸收水分,形成一个完整的于由人。(聂树海标注,于由人应当是卵生动物,最接近地球上的水母。)迁徙到极夜环境后,于由人快速进行繁育,人群呈指数级迅速增长,补充在迁徙行动中死去的族人,为下一季的迁徙做准备。反反复复,年复一年。 这就是漫长而重复的迁徙历史,历史学者对这个时期进行了详细的考古活动,也还原了这段时间大部分的历史真相,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记资料。但如果要写在这面墓碑上的话,我实在挑不出一段合适的事迹。那些丰功伟绩,都是社会价值的定义。这面墙空间有限,只能留给推动时代进步的人。 在器具时代末期,大发明家欧冶子观察伞菇(聂树海标注,火星上的一种菌生植物)后发现,伞菇在白天张开菇身,防止太阳直射根部,夜晚合上菇身,维持自身热量。由此他联想到建造伞房,并通过渗透法制造工具,建立了于由人第一个伞房。虽然欧冶子在实验中很快蒸发了,但他的工具思维引导了初代于由人,启蒙了以后固定穴居的历史。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发现,在器具时代里,于由人季节性迁徙可以促进火星表面物质的流动循环,对于早期的火星地貌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这种迁徙行动对种族内部的淘汰与进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就到这里吧,这段漫长的时代,就仓促地结尾吧。 分子时代,开端即巅峰的繁荣。不少社会学者也称这段历史为穴居时代,于由人逐渐扭转历代迁徙的命运,走向了穴居式的生活习性。然而无论任何领域的学者,对这段历史都有一个公认的共识——这段历史发展得实在是太快了。 于由人在分子时代百分之一的时间里,完成了于由文明百分之九十九的科技成果。社会学家也称之为科技爆炸。似乎于由人将眼睛关注到细微的分子之后,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分子规律,以至于历史学者惊叹地表示,重复了三千年的迁徙生活里,竟然没有一个人逃出循环,发现那些并不复杂的分子规律。 对于这一点,物理史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分子时代的这些规律并不复杂,好比猴子一旦开始爬树,自然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发现树上的果子。而关键在于,猴子从什么时候开始爬树。而促成这个时机的,是于由人思想的解放,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的构造,当于由人开始注意分子的时候,那些规律的发现就是迟早的事了。 在分子时代初期,于由人的工具意识快速觉醒,开始使用渗透技术制造工具,祖先们能够渗入并完全包裹材料,在身体里构造成理想的形状,进而组成合适的工具。历史学者认为,于由人进入分子时代的萌芽,是于由人利用铲车工具,修筑了贯穿南北极的大运河,从此于由人的两极迁徙不再受制于水文约束,可以选择最快的迁徙路线。这项造河运动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大大节省了于由人的迁徙时间,而且极大降低了迁徙中的死亡率,从而使于由人有更多的富余时间,安定下来从事工具研究,为进入分子时代奠定了基础。 于由人进入分子时代的标志,是阿伏加德罗提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于由人由此开启了关注微观世界的热潮。而后,特斯拉创造性地融合了榫卯技术与分子编辑技术,通过紧密地排列分子间结构,制造出历史上第一个“壁”。于由种族需要的生存环境下,对太阳光线的防辐射率至少要高于60%,于由人才能存活。黑夜环境的过滤阳光辐射率是78%,器具时代制造的伞,无论工艺怎样精细,防辐射率最高也只能达到43%。而特斯拉的分子榫卯编辑技术,首次将伞具的防辐射率提高到了50%以上,达到了53%!于由人看到了活在太阳下的希望。 自特斯拉之后,优化榫卯技术的方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材料和工艺实验逐渐精细化,最终于由人将不同分子的防护效果都提升到极致。但不同分子构造壁的防护效果是不一样的,木头即便是经过分子榫卯后,缝隙也还是太大了,防辐射效果只有50%左右。遍地都是的石头,防辐射效果能达到65%左右,技艺精湛的榫卯师傅能做到68%。而金属一类的分子效果就厉害了,铁平均能达到70%,铜能到72%,金更是能达到76%。顶级的工匠能用金矿石造出防护率80%的壁,比在黑夜里的效果更佳。 随着壁房技术的逐渐成熟,于由人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六角壁房驿站。每个壁房呈六角形排列,间隔平均是于由人四分之一夜晚的脚程(聂树海标注,应该是类似于像是蜜蜂蜂窝的六角形排列,火星像是一个基本单元为六角形的大号蜂窝。)六角驿站体系由联合政府组织修建,几乎全体于由人均参与建设,任何于由人都可以无偿借宿。由此,于由人告别了依附河流网的迁徙体系,建立了分子时代的六角壁房系统,开始走向依附于壁穴的定居时代。 定居模式让于由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改进技术,分子技术得以不断升级。随着种族数量的不断攀升,南北极圈已经无法容纳族人的生存空间,在分子技术的帮助下,族人开始将足迹扩展到极圈之外的范围:哥伦布首次在极圈之外建立了第一个分子级材料地下洞穴。 一时间,在极圈之外建立地下洞穴成为风潮时尚。此外,在分子技术的帮助下,族人制造出一系列武器,极圈之外的种族根本无力抵抗,曾经的劲敌猎鹰最终也被屠戮殆尽。历经大约两个世纪后,族人几乎在火星所有范围内建造了固化材料地下洞穴,我们的足迹遍布火星每一个角落,种族实现了对火星的全面统治地位。 实际上,六角驿站体系既是壁房技术成熟的结果,也是火星地表环境恶化导致的必然选择。随着分子时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于由人对火星矿物质开采泛滥,土地荒漠化如同撕裂的伤口,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且壁技术产生的壁房,对火星环境来说,很长时间都无法降解掉,阻碍了火星的正常循环,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之类。最为严重的是,火星表面水文环境迅速萎缩,那些从文明诞生之初就存在于历史的大江大河,都随着水文衰退而逐渐消失。物种在看不到的地方,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灭绝。 但沉浸在繁荣里的于由人,完全注意不到这些悄然的变化。随着地表水文快速退化,南北两极的大运河也逐渐干涸,难以维系正常的迁徙行动,于由人无可选择地进入了六角驿站体系。 大运河只维持了两代人,就彻底消失在历史里。后来不少田园派的社会学者,一直对大运河时代怀有无限憧憬。那是美好的开端,时代还没有恶化的时候。大运河的开始代表分子时代的萌芽,大运河的结束也预示了分子时代的未来。总有一天,造壁的资源会全部消耗完,到那个时候,于由人将会进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原子时代,昙花一现般的落幕。所有人都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好,而未来却没有到来。原子时代极其短暂,如果把文明比成一天的长短,原子时代就是最后一刻的落日。而对没有完整经历过一天的人来说,突然的落日是致命的。(标注:原文应该是,原子时代极其短暂,如果把文明比作一夜的长短,原子时代就是最后一刻的日出。而对没有完整经历过完整夜晚的人来说,突然的日出是致命的。由于文化差异,聂树海进行了调整。) 在分子时代后期,于由文明已经把分子榫卯技术开发到极致,壁房的平均防辐射率超过了80%,防护率甚至超过了黑夜。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我们创造了真正的极夜。但这个比例并没有一路增长,很快便进入了长时间的停滞期,之后的匠师无论再怎么优化工艺、改进材料,也只能再提高一个百分点,最高达到82%的防护率。分子本身也有空隙,光粒子能微弱地透过分子本身——这就是分子时代的极限。 资源恒定且有限,但榫卯技术的材料不可循环,这是分子时代不可逾越的矛盾。总有一天,制造壁房的资源会消耗殆尽,而过量开采资源造成火星水文大面积萎缩,即使已经养尊处优数百年的于由人愿意,我们也无法回到最开始迁徙时代了。等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于由人将会暴露在阳光下。繁荣绚丽的分子时代,好像建立在冰面上冰雕城堡,时间会收走一切。但大多数人都沉溺繁荣的泡影里,乐观地觉得遍地都是的石头,永远不会消耗完。 正是在这个时候,文明即将落日的一刻,我诞生了。 上面的记录都是来源于祖辈们留下来的记载,至少在我出生的时候,火星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根据代代相传的壁画记录,火星在很久以前是个生气勃勃的星球,那时候物种多样各异,海洋是鱼类的天堂,陆地是猛兽的领地,天空中飞鸟盘旋,地底里蛰伏着壳虫——飞禽走兽应有尽有,这个星球是生物的乐园。那时候的生态环境系统,森林植被(原文这里是炔草,应该是一种火星特有的生物类型,类似于地球上的灌草植物,聂树海类比翻译为“森林植被”)向罗网一样连通着大陆,能够有效防止风沙、暴流等自然灾害。而最伟大的是,火星最长的尼罗河源源不断地奔腾着,从南半球贯穿到北半球,完成整个星球的元素循环,主干与支流供养着沿途的生命链,像是整个火星的生命线。而在我出生的时候,火星的生态已经奄奄一息了,我们是火星上为数不多的幸存物种,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殆尽,陆地的森林植被退化为零星分布,伟大的尼罗河也渐渐萎缩成一块内陆湖。我们甚至怀疑,祖先记载的乐园是不是真实存在过。 我的老师爱因斯坦是一位智者,在很早的时候,他就清醒地认识到分子时代的极限,并且更进一步地探究原子运行的规律。于由人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是爱因斯坦提出了原子熵隙公式,首次尝试编辑原子,并且在火星的北极点上,成功制造了第一面原子壁,阳光防护率高达88%。 但我的老师并没有兴奋,他发现了原子规律之后,总是有一股深深地忧虑,甚至是莫名的恐惧。在原子壁成功问世的那天,他在北极圈的极昼里消失了,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老师。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老师的恐惧。在原子壁诞生的实验遗址里,我发现了两颗水滴,紧接着于由人出现了生育隔离,互相渗透之后无法产生新的幼卵。借着老师留下的手记和探索记录,我逐渐明白了原子时代的诅咒——大过滤器。 简言之,行星地表是一个庞大且完善的原子系统,每个原子如紧密咬合的齿轮,以行星的逻辑完整地运行着。当地表文明在长期历史循环中放弃了器具工具,开始关注微观领域后,便不可避免地一步步迈过分子时代的极限,进入原子时代。一旦越过了这道门槛,就好比破坏了精密仪器的其中一个齿轮,经过系统的逐层传导,终会致使整个体系的逐渐崩坏。生育隔离就是行星系统的修正防御,衍生的两颗水滴就是确保完成修正的滤眼。 经过对水滴进行反复试验,我渐渐明白了水滴的能力。时空尺度的两颗水滴,从行星上最先发生原子反应的地方衍生,空间尺度能够编辑原子的运动位置,时间尺度能够控制原子的运动速度。时空尺度的衍生周期,与构成行星的原子元素数量相关,火星上大约有79种原子元素,需要79个公转周期,与火星所有类型的原子建立某种链接。 时空尺度的最底层逻辑,与相应物种的存续相关联。空间尺度首先衍生完成,从衍生位置向行星的另一端开始扩散,逐步扩大生效范围,锁定相应物种的全部生殖细胞。一个公转周期后,空间尺度彻底完成锁定,从行星另一端开始回溯,再一个公转周期后,时间尺度开始从另一端生效,对称地向衍生位置逐渐扩大锁定范围,最终锁死生殖细胞的相对运动。生育隔离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等到时间尺度也完成锁定之后,物种的繁育就彻底锁死了。 我发现时空尺度的时候,几乎已经完成了生殖锁定。生育隔离很快开始了,于由人也进入了灭绝的尾声。与此同时,榫卯技术终于消耗完了所有资源,很难再制造新的壁房。我们既没有后继的下一代人,这一代人也没有办法翻新壁房。没有出路,也没有退路,很多人选择在黎明前等着太阳。 很奇怪,在遥远的迁徙时代,我们的祖先正是靠着长途迁徙存活下来的,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族人,根本无力完成极圈间的迁徙行动。我们甚至会怀疑祖先的迁徙记录,是不是一场虚构的传说。今天是北极极夜的最后一天,过了今天晚上,北极圈里所有于由人都会死去,此刻他们正蜷缩在残旧的壁房里,等待最后的光明降临。但是,我还有最后一次机会。 时空尺度的力量是颠覆性的,在时空尺度帮助下,我很快就突破了老师留下的瓶颈,一步一步将原子壁技术提升到了99%,只差最后一步就能实现100%——永恒地锚定原子。我要进行最后一次实验,彻底锚定原子,制作一个永远存在的黑球,创造出一片完全黑暗的球形空间。 虽然我已经经受了太多辐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但我的伴堇妃还能活下去。一直以来,我把最好的壁房材料都留给了她,她几乎没有承受过任何照射。如果真得能够造出于由球的话,或许她能够躲在里面,永远地避开太阳的照射,实现永生! 在这样的想法下,我按下了最后的启动器,连同这些墓志铭,也一同刻印在了上面。 太快要亮了吧。我也快要死了。人快死的时候,总是会回想这一生的意义。这片土地上存在过数万亿的于由人,一代又一代的于由人,最终能写在这块墓碑上的,也只有寥寥三四人而已。我这一生,我们这一生,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 时至今日,我都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接触到原子熵隙公式时,那种心灵上的震撼。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律,那是一种无比的喜悦与狂喜。我想,我个人的想法,那是一种根源上的呼应。器具、分子、原子……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世界的逻辑,直到最后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量子。文明一旦开始关注微观世界,踏上分子时代的列车,便只能跟着一站又一站,直到量子时代的终点。世界的本质秘密,我们的本质秘密,都藏在那里。有时候想想,这样的世界设定,是种宏大而无边际的黑暗。不过,如果这颗于由球被人看到的时候,应该离那一刻已经不远了吧。真想到时间的尽头看一看啊! 对了,我们文明的最高成果——100%固化技术,能够加强原子间的引力,将物质材料永久地固化成既定形状。虽然最后火星文明的灭亡,可能正是由于这项技术。 100%固化技术原理与操作: sjlqjnklekkfljafjsjkfkjaljfasjkfjlakjfklef(聂树海标注:由于一些原理表述无法进行类比分析,所以本部分无法翻译。) 啊,墙壁的空间预算不够了,得快点结尾了。抱歉,虽然这是文明的墓志铭,最后的话还是私人用了。 堇妃,于由球只能从外面打开,我希望你能一直好好活着。 我赠与你世间最好的礼物,就是在时间的尽头,看一眼世界的真相。 好了,天快亮了,结束吧。 (注:聂树海完成整体翻译后,经过慎重地全篇考量,最终将火星文明翻译为于由文明。意为,宇宙无家,我们会一直流浪。)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6627/1591870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6627/1591870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