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218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

第218章 啥条件我们都答应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神秘复苏之我有尸骨脉 梦幻西游之重生 重生后我躺平了,在1978摆地摊 天命大反派:开局强娶主角长辈 玄学嫡女算卦灵:吃瓜续命她最行 快穿:咸鱼宿主 噬魔碑 萧城龙兴 婚礼现场,女友奔向了白月光 南烟也曾向北城

听到交趾这个名字,陈景恪顿时就明白了朱棡的意思。 打中南半岛最难的是什么? 雨林、疟疾、瘴气。 雨林环境这个没办法,直到二十世纪不可一世的某人类灯塔国,都栽在了这里。 但对大明来说,这一点反而不太重要。 我们也同样占据地理优势,可以直接从两广出兵,距离非常近。 还能从海上随时发动攻击。 天天去你的平原上打你,你能在雨林里躲一天两天,还能躲一辈子? 当然,大明对周边国家最大的优势,其实还是来自于文化上。 可以说,整个东亚都属于华夏文化圈,交趾也不例外。 这里的人,对中原王朝有着天然的向往。 只要大明的武力值够强,能打败盘踞在这里最强的几股势力,就可以对这里施行统治。 然后继续对这里的百姓,施行进一步的教化。 用不了多少年,就能让这里变成大明的领土。 比起雨林,疟疾和瘴气带来的影响更大。 中南半岛雨林环境异常湿热,蚊虫多的能把人血吸干。 最可怕的还是蚊虫携带的疟原虫。 中原王朝始终无法在这里站稳脚跟,这两个难题占据着很大原因。 瘴气的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藿香正气水。 但对疟疾毫无办法。 现在有了青蒿汤,如果能证实对疟疾有效,那打交趾最后一个难题也攻克了。 难怪朱棡这么兴奋。 陈景恪连忙问道:“伱不会准备现在打交趾吧?” 朱棡笑道:“怎么可能,人口和土地的清查更加重要,还要打击江南的士绅宗族。” “眼下不宜对交趾用兵,否则难保宗族势力不会和交趾人勾结叛乱。” “不过可以提前做准备,以防止宗族势力叛乱为由,在两广驻扎大军。” “如此就不会引起交趾人的警惕。” “私下里调集军需物资,打探交趾的情报。” “同时还能用半年时间,让北方士兵适应南方环境。” “明年出兵可一战而胜之。” 打交趾确实是既定政策,但怎么打就不是陈景恪擅长的了。 所以对朱棡的策略,他并未说什么,而是道: “明年朝廷准备对辽东和高丽动手,两线作战是否能支撑得住?” 朱棡说道:“兵力上是足够的,就是军需粮草可能会有些麻烦。” 主要是大明这两年不停的搞内部变革,必然导致生产能力下降。 这是阵痛,没有办法的事情。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如果是粮食问题,倒也好解决。” 朱棡眼睛一亮,追问道:“哦,粮从何来?” 陈景恪露出玩味的表情:“从交趾来……这里大米一年三茬。” “随便撒一把种子就能丰收,粮食吃都吃不完。” “用琉璃、丝绸等贵重物品,问他们换粮。” “理由也很简单,大明内部变革频繁,山东去年又遭了旱灾。” “明年又要打辽东,需要大量的粮草。” “陛下仁慈,不欲加重百姓负担,只能问外部购粮。” “交趾的那些部落首领,为了享受定然踊跃卖粮。” “而且这么做,还能进一步麻痹他们。” “大明都要问他们买粮食了,肯定无力双线作战……” “明年我们出兵,还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朱棡大笑道:“哈哈,你小子够阴,我喜欢。” “我这就给我爹写信,让他派人去购粮。” 打交趾很爽,吃着他们的粮食打他们,那是爽上加爽。 朱棡很喜欢这个策略,本来他只是很佩服陈景恪的能力和学问,现在又有些欣赏行事风格了。 —— 虽然不能去两广,但朱雄英没有闲着,开始深入民间,了解最基层的情况。 他可不是心血来潮乱逛,而是震慑地方官吏,不要在入籍之事上搞鬼。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朝廷好好的安抚政策,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就全变了样。 最后事情办砸了,锅还是朝廷背。 他的做法确实很有效,尤其是部分比较消极的官吏被处理后,各级官吏再也不敢懈怠。 他还不时的去土人的新村落搞慰问,隔三岔五就有部族首领前来朝觐。 一时间存在感是拉满了。 以至于很多人对天子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有太孙,是大明的君主。 这其中巴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抱紧太孙的大腿,在第一次会议结束后,他再次主动请缨,前去游说更多的部落。 就连很多两广的部落首领,都被他给说服了。 对于这样的典型,朱雄英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直接给他授予了官职,还是从六品的品级,地位相当于地方知府。 主要的工作就是和南方蛮夷部落打交道,宣扬大明的正统地位,同时配合宣政使的教化工作。 这待遇让巴优激动的痛哭流涕,干起活儿更加卖力。 而他获得的优待,也确实让很多部落眼红。 嘴里骂着舔狗,心中则暗暗后悔,为啥不是自己。 深入民间之后,陈景恪见到不少人明明很瘦,却挺着个大肚子。 检查之后,发现这些人普遍有腹水、肝大等症状。 这时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血吸虫。 一个困扰南方各省两千多年,毁村灭寨的恶魔。 它对南方的危害有多大呢,说个数据大家就知道了。 建国后统计的数据,有一千一百多万人感染血吸虫病。 其危害有多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而南方百姓,足足被这个恶魔侵害了两千多年。 期间被杀死的人无法计算。 而且它不光寄生在人身上,各类牲畜都是宿主。 前世建国后,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消灭血吸虫行动。 耗时二十年,才将这个恶魔给控制住。 后世很多人只听过这个名字,并不知道它的危害有多大。 陈景恪生活的时期,人们已经不用再担心血吸虫, 所以穿越后,这个问题一直都被他忽略了。 此时猛然想起,不禁一阵毛骨悚然。 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很简单,却非常无解。 水。 更夸张的是,它能通过皮肤寄生。 也就是说,只要接触水源,就有可能被感染。 他和朱雄英在这里呆了几个月了,虽然一直很小心,可谁知道会不会被感染? 回去之后,他就给所有人做了检查。 幸运的是,因为他一直小心,朱雄英等人并没有感染。 不幸是,随行人员里有十几个出现了异常情况。 他立即开了药,对这些人进行治疗。 同时将血吸虫病告诉了朱雄英等人。 朱雄英也是大惊,没想到危险就在身边,庆幸之余开始关心如何治疗。 陈景恪就将前世,防治血吸虫病的成功经验,给拿了过来。 虽然他没有见过血吸虫病患者,但成功遏制住血吸虫病,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中医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中医研究出了许多针对性药物。 全生腹水丸、加减胃苓汤、绛矾丸等,治疗了大批患者。 陈景恪就是学中医,这种经典案例几乎是必学的。 所以,他对这玩意儿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其实说白了就两点:切断传播途径、对病人早发现早治疗。 血吸虫在人畜体内会繁殖,虫卵通过尿液、粪便排出,进入水源。 所以,必须将病人的排泄物处理好。 且它们有个致命的缺点,中间宿主单一,就是钉螺。 只要消灭了钉螺,血吸虫的幼体就无法生存,从而遏制住这个恶魔。 前世我国也是通过消灭钉螺的方法,解决了血吸虫病。 他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治疗药方,全部写了下来。 顺便还写了一些其它寄生虫的防治和治疗方法。 同时,对鱼脍、生脍这一类饮食方法,提出了严厉批判。 明确指出,寄生虫九成以上,都是通过这种饮食进入人体的。 他给这本书取名为《防虫论》。 书写成之后,朱雄英立即下令刊印,免费发放给南方百姓。 同时还将此时上奏给朱元璋,建议派医生过来摸查南方各省感染情况。 并提议将灭杀防治血吸虫,列入南方官吏考核。 只是几日后,一封八百里加急诏书,就送到了朱雄英手里。 不是处理血吸虫的,而是紧急召他回京的。 意思很明显,这么危险的地方,赶紧回来。 朱雄英首次违抗了命令,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给朱元璋。 大致意思是,知道你们担心我,我很感激。 但江南百姓何其悲惨,身为太孙,他岂能置万民于水火而不顾。 若没有解决的办法走就走了,现在有了解决的办法,他再走和逃兵有去区别。 若他都因为害怕感染走了,当地百姓会怎么看怎么想。 朱家儿孙不怕死,他要留下一起抵抗血吸虫。 不过作为太孙,他也不可能一直留在这里。 信中他保证,等到防治血吸虫的活动步入正轨,他就回京尽孝。 然后就命人将信送回了京师。 陈景恪得知此事,既感动又欣慰。 小小朱好样的。 信以八百里加急送入皇宫,朱元璋看到之后又急又气,但更多的是高兴。 “这个小王八蛋,回来看我不打死他。” 马皇后拿着信,高兴的说道:“吾孙成材矣。” 朱标也同样是既担心又欣慰,不知不觉儿子已经长大了。 随后朱元璋又给朱雄英写了一封信,让他一定要注意安全。 同时也叮嘱陈景恪,务必照顾好太孙。 第二天早朝,他当众宣布在江南展开灭杀血吸虫行动,并将此项成绩,列入官吏的考核。 群臣很是不解,皇帝这是又咋了? 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和血吸虫干上了? 还将此事纳入官吏政绩考评,这是前所未有之事啊。 不少人站出来反对,认为此事有待商榷。 甚至很多南方官吏,一样反对如此大动干戈。 但更多南方出身的官吏,此时站出来支持。 他们都是血吸虫病的见证者乃至受害者,知道这种寄生虫造成的危害。 朝廷下这么大功夫除虫,受益的是南方百姓啊。 他们要是不支持,会被家乡人戳脊梁骨的,这辈子都别想抬起头做人。 事后能不能埋在祖坟里,都还要两说。 于是双方就发生了争执,眼看就要吵起来。 朱元璋一拍御案,大怒道:“都闭嘴,太孙就在江西,此事乃他亲自上书……” “他给咱说,除虫之役一日不进入正轨,他就一日不还朝……” 将朱雄英的信拿出来,说道:“你们都看看,咱的乖孙甘冒天险,你们还要反对?” “咱把话撂在这,在此事上谁敢拖后腿,咱就把谁的皮脱了塞满稻草。” 放在平时,听到这个威胁群臣肯定会瑟瑟发抖。 然而这会儿大家都顾不上这些了,纷纷传阅朱雄英的书信,看完之后众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太孙乃圣君也。 以前他们认为太子是仁君,后来也回过味儿了。 不能光看一个人嘴上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 太子是满嘴仁义,杀起人来从来都不手软。 太孙不一样,他在身体力行的去行仁道。 不歧视蛮夷,允其入籍欲用文教教化他们。 这不正是圣人之道吗? 现在明知道江南有危险,还要留在当地,和百姓共渡难关。 这是什么? 这是真正的仁圣之君啊。 难怪苍天都要为他降下异象,他的行为确实配得上天命之君啊。 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明君吗。 可一定不能让他出问题啊。 于是,很多大臣上奏,让太孙回来。 不就是将治理血吸虫列入政绩考核吗? 列,必须列。 谁反对我就和谁拼命。 也有些人站了出来,不过不是要求太孙回来,而是请命前往江西协助太孙。 尽快将防虫治虫工作展开,让太孙尽快还朝。 将太孙叫回来,已经不可能了。 谁都知道太孙不可能回来,那就只能尽快落实防虫政策。 文官集团在毫无交流的情况下,达成了一致意见。 全力支持太孙。 于是各种防虫政策一路绿灯通过,没人有提出反对。 嗯,也不是没人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是,朝廷支持的力度还不够。 退朝之后,朱元璋将徐达、汤和等人留下。 “哇哈哈哈……天德、鼎臣,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咱的乖孙长大了,哇哈哈……”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7391/2076030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7391/2076030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