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设立新衙门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逍遥小阎王 青竹 拜托!我才不要当反派嘞! 镇狱冥王 军夫请自重 当无限降临 寒门庶子:开局迎娶绝美寡妇 她是S级哨兵们的白月光圣女 官场风云:极品女处长 动物世界四处流传我的传说[快穿]

“一个布政司只有十七名命官,县衙只有四个命官,乡只有一名命官。” “按照以前的制度,勉强是够用的。” “但在全新的制度下,连基本的衙门运转都无法维持。” “所以,特区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更加专业化的衙门。” 陈景恪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绝的介绍着。 对面坐着两排人,第一排是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祖孙三人。 第二排是李善长、徐达、邱广安等七名内阁学士。 在两排座位的后面,还站着好几排人,都是内阁行走。 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炭笔,快速的记录着他说的每一句话。 陈老师虽然不会做课后检查,但谁对他的课理解的更深,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重用。 大明的官吏选拔制度日渐模式化,想越级跳很难,必须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 而官吏的任期,三到五年为一届,干满了才能提拔。 在这种情况下,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 内阁行走只是观政,未来都要外放为官。 但什么时候外放,去哪里任职,担任何职,直接关系着未来的上限。 毫无疑问,去即将设立的特区,起点是最高的。 目前内阁行走有四十八人,计划人数一百零八人,以后会有更多人加入。 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 想要争取去特区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理解陈景恪的计划。 所以他们自然是最用心的。 对于地方衙门的官员不够用这一点,朱标等人早就已经知道了。 五年计划进展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人。 但新增加一个机构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大明这样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更麻烦。 一個县增加一个官身,全国加起来就是两千余人。 再加上配套的吏员,数量更加庞大,对财政是个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现在朝廷的财政也只是勉力维持。 虽然通过开海、均田、税改等一系列手段,使得朝廷岁入翻了好几翻。 目前达到了一万万三千万贯,是洪武十年的六倍多。 但开销也同样翻了好几翻。 军饷和官俸两项,就拿走了很大一块。 摊丁入亩之后,停止征用民夫服徭役,而是改为花钱招募。 这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各地的基础建设,比如修筑驰道,建设水利设施等。 还有陕西治沙防沙,支援河西、辽东、交趾等地的建设。 再加上其他的支出,朝廷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 五年工作计划彻底将户部掏空,还要内帑补贴六百万贯才能抹平赤字。 再凭空增加两千多个衙门的开销,朝廷的压力只会更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新设的衙门必然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那是未来的事情了,眼下没钱朝廷分分钟财政破产。 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新部门该怎么设置,承担哪些政务。 还有就是,老派的官吏,能否胜任新工作。 所以,虽然中枢总体上是支持变革的,但具体怎么变一直很慎重。 现在陈景恪提出特区计划,给大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先在特区试运营,摸索熟悉了再全国推广。 陈景恪继续说道:“在原有衙门不变的情况下,特区的每个县增设两个衙门。” “第一个衙门是综改司,归内阁直管,在地方设置综改局。 “该机构没有其它诸如司法、民政、税务等任何权力。” “专门负责监督、指导地方的变革工作和五年计划施行工作。” “同时还要将收集到的情报信息,及时汇总给综改司。” “方便内阁了解地方情况,更准确的做出政策调整。” 众人仔细思考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提议确实很好。 朱元璋不停的点头,却并没有开口说话。 他只是过来旁听顺便提提意见,真正主事的是自己儿子朱标。 可不能随便开口,抢了亲儿子的权力。 朱标也很尊敬自家老父亲,先是请示了一下他,才开口说道: “现在不论是深入革新,还是五年工作计划。” “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地方官无法全面理解朝廷的思想。” “有些理解了,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推脱不行,甚至设置障碍。” “而朝廷也缺少地方的详细信息,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 “有了综改司,这些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景恪这个提议不错,朕以为可行。” 他此言一出,就等于是定下了大基调。 综改司可以成立,接下来直接讨论怎么设置吧。 李善长第一个发言:“陈伴读,不知这综改司和地方衙门,是何关系?” 这就是在问权力归属问题了。 陈景恪说道:“隶属于地方衙门,级别相当于主簿,但在工作上接受上一级综改机构的业务指导。” 他又进一步解释道:“不论是革新还是五年计划,地方衙门才是实施的主体。” “没有地方衙门的配合,综改机构恐怕什么都做不了。” “且,还要预防综改机构,不作为乱作为之事的发生。” 说白了还是权力斗争的问题,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作,凭什么听你一个外人的指挥? 说话没人听,综改机构还怎么展开工作? 反过来说,综改机构和本地政府没有隶属关系,本地的经济是好是坏对他们影响不大。 因为搞经济是地方政府的任务,他们只是负责指导。 我们指导了,你没干好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尽心尽力的指导吗? 甚至不排除瞎指挥乱指挥的情况。 如果双方有隶属关系那就不一样了,本地经济搞不好,他们也没好果子吃。 这个解释成功说服了大部分人。 这时耿光提出了一个问题: “综改机构隶属于地方衙门,如果他们和地方官吏沆瀣一气,阳奉阴违阻挠革新怎么办?” 都没用陈景恪开口,李善长就替他做出了回答: “吏部考功司已经修改了标准,以后变革和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将会作为重要考核项目。” “这一项连续两次考核不达标,可直接罢官。” 耿光再无意见,只要他们还想继续做官,就必须支持综改司的工作。 就算遇到真头铁的,我就是反对,就是要阻挠。 那也没关系,时间到直接罢免,换个愿意做的人上来。 就是多耽误两年时间的事情,不影响整体局势。 之后其他人又问了一些疑问,比如具体的职权范围,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 陈景恪一一做了回答。 直到众人再无问题,他才开始讲第二项: “增设的第二个衙门叫工商司,主管工商业……” “咳……”这时朱元璋轻咳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华夏自古以来重农轻商,彼辈多奸猾无耻之徒,故世人多轻之。” “若新衙门以工商为名,恐会引起朝野反对。” “且也会让世人误以为大明要重视商贾,若导致商贾之辈得意忘形,更是不妙。”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 衙门的名字,怎么能带商字呢,不妥不妥。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就说道:“太上皇英明,是我考虑不周,那就改一个名字。” “不如叫市管司,全名是市场监督管理司……” “市场包括工业和商业……” 这个名字成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就此定了下来。 工商局……市管司主管工商业的注册、布局调整、后续管理。 还有就是集贸市场的建设管理等等工作。 甚至就连开矿等工作,都归他们管理。 总之,现在市管司的职务范围很广。 工商矿业几乎都能管得到,权力属实有点大。 但没有办法,现在大明的工商业底子太薄,分太多衙门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只能先弄一个综合部门统一管理。 等工商业发展起来,再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分拆。 对于这个机构,众人自然是非常的认可。 还是那句话,五年计划之所以推行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专门的机构负责。 市管司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关于新衙门,陈景恪暂时就只弄了这两个,再多实在没必要。 况且他又不是万能的,没办法在计划阶段,就将事情做的十全十美。 前世政府机构确实很多,但大多都没办法照搬。 只能先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本来也是设立特区的目的。 接着众人就商讨了市管局的具体职务范围,以及某些事情具体如何展开。 比如不同行业的注册流程。 开小卖部和开商行肯定不一样,开木工作坊和开矿也不一样。 放在前世,你一个中枢机构去做这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属实有点不务正业了。 然而在大明,这一切都是开创性的,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 还真就得他们这些决策者去思考拿主意。 如果他们不去思考,而是交给市场自行运作,然后再根据运作情况总结经验。 效率会非常的慢,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他们拿出一个大致的框架,不管是否有瑕疵,总比没有任何规矩要好的多。 有什么问题,再根据实际操作来完善即可。 等第一套流程被制定出来,下面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就不需要他们这些决策者,来思考这些细节问题了。 这节课一直上了一个时辰才结束。 不是事情全部解决了,也不是不想继续往下讲,而是没办法继续往下讲了。 大家都很忙的,每天能抽出一个时辰上课,已经很不容易了。 时间再长会影响到中枢运转。 即便已经严格控制讲课时间,每天依然会堆积很多工作。 七位内阁大臣,要加点班才能全部处理完。 等其他人都离开,大堂内就只剩下陈景恪、朱元璋祖孙三人。 老朱才开口说道:“难怪以前你经常说,大明朝廷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当时咱还不服气,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朱雄英插话道:“皇爷爷您说错了,景恪说的是历朝历代都是草台班子。” 朱元璋笑道:“不用安慰咱,你爷爷咱还没那么脆弱,这是有感而发罢了。” 陈景恪检讨道:“其实我这话说的并不对,是对古人的不尊重。” “人类的文明并非一蹴而就,本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简单到复杂,从简陋到完善。”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一点点加深。” “对国家、对人民、对权力,对责任和义务等等这一切的了解,都是逐渐加深的。” “没有前人的积累,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今天我们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趾高气昂的说他们看的不够远,是傲慢的。” “未来的后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来点评我们。” “轻视古人,就是在轻视我们自己。” 朱元璋笑道:“行了行了,别给咱讲那么多大道理了。” “你说的这些咱都懂,刚才不过是想从侧面夸你两句,伱还给当真了。” 陈景恪笑道:“那也不能只怪我一个人,是太子先当真的,我是被他影响了。” 朱元璋和朱标开心大笑起来。 “那也没办法,谁让他是太子呢,这个锅只能你来背。” 说笑了一会儿,朱雄英突然开口说道: “等到特区计划施行的时候,我去那边盯着如何?”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的决定,事实上此事两人早就商量过。 朱雄英从来都不是那种消停本分之人。 只是他很懂得分寸,平时表现比较低调。 现在这么好的锻炼机会,他自然不愿意放过。 朱元璋并没有直接说决定,而是问道: “哦,给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朱雄英解释道:“特区需要一个有足够身份地位,又懂新政的人去坐镇。” “在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 朱元璋不禁颔首,朝廷符合这个标准的,基本都有重任在身很难走的开。 朱雄英还真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次,特区是大明的未来,我去那里能更直观的了解新政,为将来做准备。” 这个理由更加的充分。 未来的皇帝,自然是懂新政更好啊。 朱元璋已经被说服,不过他没有做决定,而是说道: “此事和你爹商量吧,他说了算。” 朱标也没有谦虚,颔首说道:“你说的也不无道理,去那边看着也好。” “不过,景恪可不能跟你一起去。” 一来陈景恪有更重要的任务,二来也是锻炼朱雄英独立自主的能力。 朱雄英早就有这方面的准备,说道: “我知道,这次去我也没准备带他。”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我能带妙锦去吗?” 闻言,老朱啥话都没说,起身背着双手离开了。 朱标没好气的道:“有胆子你和你皇祖母说去,看她揍不揍你吧。” 朱雄英缩了缩脖子,说道:“那还是算了。” 陈景恪看着他耍乖卖萌的样子,很是无语。 这小子,天天净想好事呢。 别说两人还没成婚,就算成婚了,也没有带着太子妃去外地历练的规矩。 之后,两人就跟随朱标去了乾清宫,一起帮着处理一些公务。 等到快下班的时候,突然有内侍过来传递消息: 朝鲜王送来了请安奏疏,一同送来的还有编撰完成的《辽东书》。 陈景恪心头一震,随即脸上露出了喜色: 方孝孺回来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7391/271093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7391/2710931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