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647章 华夏英烈纪念碑

第647章 华夏英烈纪念碑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迟到不算晚 穿进赛博游戏后干掉BOSS成功上位 开局欠债百亿,我选择做空樱花 回到秦末做韩信 卫雁 穿成农门娇娇女,随机开挂旺全家 私占娇娇 重临巅峰之冠军之路 家有娇妻芙宁娜 别得罪!她是肖爷图来的小祖宗

内城卫所安排好后,接下来就是外城,也就是南城那一片区域。 这里虽然在嘉靖年间就已经建造城墙圈入城内,京城的人却仍旧称为外城,显示和内城的区别—— 不过在三环路城墙有可能修建的情况下,估计以后外城会成为三环路城墙的别称,这里会被专称为南城。 这片区域最初位于城墙外面,是以城外关厢自行发展起来的,规划很不合理。 除了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等几条城门大街外,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规划。巷子、胡同歪歪扭扭,看着很不美观。 朱由检有心把京城打造成现代化城市,作为大明城市的标杆,当然不允许这样的现象存在。决定对南城区大肆整改,重新规划一遍: “正阳门大街、也就是现在的正阳门南路,东面有一条河。” “可以改造之后,作为在明堂周围环绕的辟雍。” “朕打算把这一带整体拆迁,用于修建明堂,将来召开国会。” “它的对面,则修建英烈庙,祭奠为大明牺牲的英烈,以及历代留名的英烈。” 这显然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把正阳门南面那一大片整体拆迁。 想着这里面的难度,还有需要的花费,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建造明堂也就罢了,英烈庙的建造,臣以为值得商榷。” “大明英烈可以作为功臣从祀,历代功绩显著的英烈,也有文庙、武庙可祭祀。” “臣以为英烈庙可以不用建造,或者等钱粮充足后再建。” 显然,他对所谓的英烈庙并不感冒,不觉得有什么建的必要。 礼部尚书成基命、工部尚书商周祚、左都御史王在晋等人,也是这个意见。 他们认为建造明堂就行了,不用建什么英烈庙。 但是朱由检却很坚持,因为这是收拢军心民心的重大举措,如同后世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般。 他向群臣说道: “朝廷有天坛祭天、地坛祭地、先农坛等坛庙祭神,还有太庙祭祀祖先,却没有专门的庙宇祭人。” “朕设立的英烈庙,为的便是祭祀为国献身的人。” “他们英勇殉国、杀身成仁,是为社稷苍生牺牲,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如此焉能不祭祀?不让他们享受香火、永远被后世铭记?” 这一连串话语,让群臣哑口无言。 认识到所谓的英烈庙,是皇帝厘正祀典的重要举措。 嘉靖皇帝利用大礼议区分敌我的事情殷鉴不远,群臣只要不是想跟皇帝对着干的,基本都不敢再出言反对。 更何况英烈庙祭祀的是为国牺牲的英烈,这些人的后裔若是知道他们拦着皇帝不要建庙,估计首先会骂起来。 惟有毕自严仍旧说道: “英烈庙是该建造,但不能是现在。” “明堂的建造已经是大工程,至少要花费钱粮数百万。” “同时修建英烈庙,朝廷财政难以负担。” 朱由检知道这是现实问题,颔首道: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但是明堂的建造不用急,国会仍在筹建中,需要十几年时间。” “建明堂用木料还是混凝土还没确定,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需要准备材料、或者验证技术。” “朕以为可先建英烈庙,仿照太庙建造。” 这个说法,让群臣面面相觑,觉得规格太高了。 朱由检却不管他们,继续道: “英烈庙里陈列各位英烈的名字,还有历代留名的英烈牌位。” “再留出一块空地作为广场,树立一块巨碑。” “正面刻上"华夏英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刻上文忠烈公的绝笔:” “孔曰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读着这段文字,朱由检就深有感触,语重心长地对群臣道: “朕希望大明的士民,都有这个觉悟。” “在面对成为英雄还是苟且偷生的抉择时,能够无愧于心!” 这样一番话语,让群臣中一些比较感性的,已经泪流满面。 尤其是同为江西吉安出身、视文天祥为榜样的李邦华,已经伏地拜道: “陛下能有此念,臣等死有何憾。” “朝廷钱粮紧张,臣愿捐一年俸禄,用于建造英烈庙。” 袁可立等人也纷纷拜下,同样表示愿意捐钱建英烈庙。 可以说,在皇帝把文天祥抬出来后,这些人再也没有什么异议。 甚至一部分人认为,英烈庙的建造,要比明堂还重要。 他们积极捐款捐物,想要把英烈庙尽快建出来。 朱由检见群臣情绪激昂,同样十分高兴。 因为这代表着朝堂上的臣子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在推崇忠义。 不忠不义的臣子,自然会受唾弃。 他起身走到李邦华面前,亲自扶起了这位历史上在甲申之变中同样殉国的人,又让群臣起身,向他们道: “卿等的心意朕是明白的。” “英烈庙的建造,也接受士民捐款。” “李卿就多费心些,担任英烈庙筹建委员会主任,负责英烈庙的资金筹集、以及设计方案征集、还有将来的营建。” “英烈庙和英烈纪念碑务必要庄严肃穆,同时坚固牢靠。” “英烈广场和英烈庙也允许士民进入,瞻仰英烈事迹。” 李邦华激动领命,接受了这个任务。决定一定要办好这件事,祭奠文天祥等英烈。 文天祥的名字是如此好用,以至于朱由检把祭祀日期,放在了他殉国的那一天: “文忠烈公腊月九日就义,恰在腊月初八后一日。” “以后腊日的八九十日假期不仅要猎取猎物祭祀祖先,还要祭祀英烈。” “西长安街向西的八宝山有古墓,可以说是一块吉地。朕决定把八宝山一带划为烈士陵园,安葬为国牺牲的烈士,设立文忠烈公等人的衣冠冢,以供士民祭祀。” “按照皇陵规格安排一个卫做陵卫,还有专门的陵户,负责烈士陵园的维护,作为英烈庙的守卫。” 这样一个规格,和以太庙规格建造英烈庙相同。群臣纷纷认识到,皇帝是把英烈,简直当成祖宗对待。 虽然一些人心中腹诽,却没没有人敢在这时,提出什么异议来。 李邦华还积极献策道: “为国牺牲的烈士,可谓忠义之至也。” “臣以为可用后军都督府的忠义前卫,作为八宝山烈士陵园陵卫。” 这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朱由检斟酌之后,说道: “为国牺牲不仅需要忠义,还需要一腔奋勇。” “文忠烈公一介文人,却能在天顷之时奋勇起兵。” “如此可谓忠义,又可谓是大勇。” “当用义勇前卫,作为烈士陵园和英烈庙守卫。” 把义勇前卫作为英烈庙的守卫,还打算把义勇军进行曲,修改后拿出来传唱。 他不希望大明的士民在遇到危难时只知自杀殉国,忘记了文天祥毅然起兵的勇气。 定下这个之后,朱由检开始了英烈庙和烈士陵园之外,更深一层布局: “各个卫所和守备区的墓地,在这次迁移时也要集中起来,在山地等不适合耕种的地界,划出公共墓地重新安葬。” “公墓中要有烈士陵园存在,为国牺牲的烈士,可以葬在里面。” “同时建立褒忠英烈祠,把牌位陈列里面。” “京城英烈庙祭奠烈士那一日,各地同样要举行祭祀,让人们永不忘记英烈。” “先烈们的英灵,也会永远保佑我们!” 这让一些臣子,心中终于恍然,明白了皇帝为何以这么高的规格建造英烈庙的原因。 显然是为了收拢军心,减少这次迁移卫所的阻力—— 那些舍不得家业的卫所世官,在面对先祖入祠享受祭祀的大义下,反抗的时候将会非常没有底气。 他们的地位和富贵就是祖辈挣来,如今祖上要被褒扬入祠,他们怎能反对? 烈士陵园和英烈祠,以后也会成为卫所将士的精神支柱,让将士们在战场上面对生死选择时,激发出更多的勇气。 所以,虽然建立公墓和陵园会花费一些钱粮,群臣也毫不犹豫地同意。 李邦华这时想到了一个问题,询问皇帝道: “陛下,英烈庙的位置,是不是该放在东侧?” “和明堂的位置互换,和太庙方位对应。” 这让朱由检皱起了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因为明堂的位置,是他看京城的河流选定的。京城中轴线上有河的地方,只有正阳门南路东侧最适合。 如果和英烈庙位置互换,那么要么挖一条跨过正阳门南路的河流,在路上修建桥梁。要么只从护城河引水,建造得距离城墙更近些。 想到刚刚规定的限高措施,朱由检道: “烈士已经西去,放在东侧不妥。” “还有,把英烈庙和英烈纪念碑建成南北方向,让站在明堂上的人能看见。” “朕要让国会议员们看到,社稷苍生是英烈们献出生命维护的。希望他们在投票的时候,能做到"庶几无愧"!” 这让群臣暗暗擦了一把汗,明白了英烈庙设立的另一层用意。 用祭祀英烈的碑镇着,估计国会议员在投票时,多少会更加用心吧! 但是南北向的庙宇,又有些不符合礼制。 尤其是一些臣子想到以后站在明堂上,就仿佛有先烈盯着他们。 这让他们对此感觉很不自在,提出应该仿照太庙,建造成东西方向。 面对这些人的质疑,朱由检道: “英烈庙、英烈纪念碑、英烈广场,不能单独看待,要视作一个整体。” “其中英烈纪念碑是最中心,要放在新钟塔、午门这条线上,正处于本初子午线。” “子午线是南北向,所以英烈庙和英烈纪念碑,也要是南北向的。” “离正阳门也能更远些,防止有奸人利用英烈们的庙宇攻打城门。” 这个解释,总算勉强说服了群臣。 李邦华决定在征集设计方案时,把要求写在上面。 无论将来是否采用南北向的英烈庙,英烈纪念碑放在本初子午线上,已经毫无疑义。 确定英烈庙的位置和守卫后,接下来就是明堂。 对此朱由检道: “明堂以后显然会举行很多大典,它的守卫工作,就由锦衣卫、旗手卫和金吾四卫抽调威武雄壮的士兵负责。以便在典礼时,把声势给壮起来。” “环绕明堂的辟雍,上面要建立四座桥梁。桥梁上要安排卫兵把守,防止闲杂人等进去。” “辟雍里面是否修建城墙,以及将来采用什么样式,都要向全天下征集。” “朕希望十年以内,能够完成定稿,并得到国会筹办处议员的同意。” 这是皇帝再一次显示对国会议员的重视,甚至把明堂的设计,都交给了他们。 群臣对此大多是欢欣鼓舞,认为皇帝重视民意。 不过也有臣子心中无语,知道皇帝是趁机把金吾前后卫纳入锦衣卫—— 在前几天把旗手卫和金吾左右卫划入锦衣卫后,皇帝对此明显还不满足,想要把金吾前后卫划拉进里面。 对此袁可立道: “金吾左右卫已经划归锦衣卫,可以从中抽调将士。” “但是金吾前后卫属于……属于中城兵马司,不能和锦衣四卫一概而论。” 说着这番话语,袁可立才认识到这次卫所调整后,原有的隶属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属于五城兵马司的卫所还好,有相应的护军司能够管理。不在城门守卫的亲军卫所,如今却处于无主状态。 就算皇帝说了京城的卫所都要向神枢营提供兵员,却没说它们像城门守卫一样,由五城兵马司、护军司管理。 同时,金吾左右卫之前已经被划归锦衣卫监管理,无论是五城护军司、还是神枢营的护军都尉,显然都很难干涉他们。 其它没有当城门守卫的亲军卫所,那就更难插手了。皇帝可没有明确给神枢营护军这个权力。 这让袁可立急忙说道: “陛下,五城兵马司设立了护军司。其它亲军卫所,同样应设护军。” “否则他们和地方卫所的联系,应该由谁承担?” “为了保护和监督这些卫所,应该同样设立护军。”(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8414/3255537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8414/3255537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