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陈雪卿朝堂论政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我!旅行青蛙,开局被祖龙煲汤! 大明:我穿越成了太祖画像 捡了小福星后,将军府旺疯了 玩坏西游,从花果山开始 大明:开局辞官退隐,老朱人麻了 斗罗邪魂师,我修罗铠甲爆杀神界 网王:头顶达摩克利斯走进立海大 末日游戏:我靠建设领地当包租婆 重生后的霍少夫人超撩 妹妹死后,我与全世界为敌!

“臣等谨遵圣命!” “说说你们遇到的问题吧,出去大半年了,新政推行过程中,必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他们的例行的奏报中,都会将遇到的问题呈上来,杨凌能看到的其实只是皮毛。 他们虽为天子门生,但从各地到洛都之中,再由朝廷内阁审查,这其中有太多的门道。 倒不是杨凌不相信内阁,只是、因为他们对新政的理解并不足,又很少在地方上。 八十余人都不敢说话,这是个得罪人,新政推行过程中,地方各地官府中,明里暗里的阻力不会太小。 “怎么?是有人不敢让你们说?还是说你们都没有任何困惑?”杨凌脸色一变问道。 “臣等不敢!” “回陛下,微臣觉得朝廷农税过重,朝廷播发的粮食种子不足,另外质量不佳,得到的粮食很难有富裕,另外,各地书院中先生奇缺,朝廷下拨先生们的饷银太少。” 还是陈雪卿率先开了口,他所在川江县是个穷县,人口少,税赋重,朝廷北征,上头的官府又加了税赋。 别说藏富于民,如今也就仅仅能让当地度过饥荒,就这样,也是在县官中算很不错的了。 税赋改革,摊丁入亩的目的,都是在最大可能的释放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 “陛下,摊丁入亩确实是好政策,但推行过程中,阳奉阴违者不少,光是丈量土地,都是一个耗力耗时的事,不理解之中众多!” 陈雪卿提出的问题像是一道惊雷,在大烈朝堂上炸开。 奏章上大都是避重就轻,就连陈雪卿也是如此,他担心自己所说的不能上达天听,平日里的奏章也是只报喜不报忧。 内阁首辅陈致远脸色如常,陈雪卿乃是天子最看重的学生,今日在他看来,更像是陛下与陈雪卿之间的双簧。 摊丁入亩哪有那么容易,光是这些世家大族就是块难啃的骨头,还好杨氏皇族人丁不旺,有的也只是些远亲,否则再多一些亲王、郡王,就更加难了。 “你继续说!”杨凌说道。 “是,陛下,还有一个问题,推行商税过程中,各地货物价格不同,其中得利也不同,我们遵照朝廷颁布的税法征收商税,像我们川江县这种边远县城,商人们不愿意过来。” 这个问题在后世也存在,招商引资一直以来都是官府的工作重点,为了吸引投资,各地官府都是拿出了灵活的政策。 如今的大烈算是以农耕为主,商业为辅,能利用的商业并不多,大部分都在江南道、洛都、唐州这些地方。. 例如江南道的丝绸、茶叶等等,在大烈范围内就很畅销,也是商业的重点之一。 要想如后世一样,以目前大烈的发展速度,最起码还需要数百年,杨凌自然是不会等的。 “嗯,姜云龙,你们呢?”杨凌问道。 姜云龙出身江州,与姜太虚有些渊源,也算是杨凌母族中的人,长相俊朗! “回陛下,陈大人所说问题,臣的管制内也都存在,在臣看来,最关键的还是读书的问题,朝廷组建书院,教化万民,但除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外,其他诸如陛下所说的其他学问知道的人不多,导致先生完全不够。” 杨凌眉头微皱,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儒学昌盛,恩科开考的都是儒家经典,其他学问都被称为奇淫技巧,并不受到主流认同。 新政中,有很多事都需要用到,商业的发展中,也需要这些学问的支撑。 士农工商的阶级太深,想要在短时间内扭转会很难,这还是在杨凌刚刚大胜而归,有莫大的威望。、 否则等待大烈的就是另外一场动乱。、 “陛下,我们是否要暂缓新政推行?”梅文宣开口道。 摊丁入亩他也认同,但新学的推进,他很是排斥,认为杨凌提出的那些称不上是学问。 “不必,开弓没有回头箭,朕会在洛都建立书院,取名大烈皇家书院,朕会亲自担任书院院长。” “陛下,这有违祖制,您可是大烈天子。”梅文宣权健道。 “梅大人,这件事上不是跟你们商量,而是圣旨,你们照办就行,房玄龄、杜如晦,你们这些阁臣也都去书院中教导。” “臣等遵旨!” 大烈皇家书院的计划是杨凌计划中的事,国子监改制是迟早的事,也是对科举制度的补充。 “众臣齐心协力,在两年之内,朕要将书院开遍大烈各个州府。” “遵旨!” 见杨凌态度坚决,梅文宣也不再说话,自从入了儒仙后,他的心境开阔了许多。 尤其是在大朝会上,他很少会顶撞杨凌。 “梅文宣,朕有意改制礼部,划分出来三个来!” “一为学部,主管大烈所有书院建立,学院先生的考核,学子功名的鉴定等等!” “二为外务部,主管各国邦交等等!” “三为礼部,主管大烈的所有祭祀等等!” 梅文宣是聪明人,看似是分权,其实有了专攻之后,礼部的事务也会更加清晰。 “臣遵旨!” 礼部一众官员也是大喜,多出两个衙门来,也就预示着多了两位尚书,从一品的高官,、再进一步可就是内阁天官。 “三部的尚书,梅文宣你接任学部尚书,朕希望你能明白朕的用心,天下大道万千,不是只有儒道就能治世!” “臣领旨!” 其实以梅文宣的条件,他不是学部最适合的主官,他的心思在儒学上比较重。 但目前梅文宣的威望太重,门生遍布天下,杨凌不得不倚重他。 “外务部让徐茂公为尚书,在他从西蜀回来之前,外务部的建立房玄龄你来弄!” “臣,领旨!” “礼部祭祀也是国之重器,人选由内阁商定后,再告诉朕!” “臣等,遵旨!” 对朝廷原本六部的改革,杨凌在着手慢慢做了起来,朝廷中的衙门做起事来比之以前更加高效,这是杨凌想要的结果。 不过,李靖去了唐州,最重要的军制改革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924/194559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924/194559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