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都市青春 > 直播:我的海洋牧场 > 第617章 守护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第617章 守护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去趟夏令营,你成六星上将了? 大明杀神 天人永寿 直播种花后,我成了国宠 高考体测,你一拳爆星? 孽徒下山:我家总裁超宠我!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漫威:我有严重的精神疾病 作精女配敷衍完成任务 宦海升途

“不好意思,虽然卡卡很可怜,但我还是忍不住!哈哈哈哈!” “我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除非忍不住!” “那贱兮兮的表情,不就跟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时候一毛一样嘛!” “我想起了在抖音上面刷到的一个视频,主人在厨房里做饭,大金毛的哈喇子都流到了地上!” 直播间的观众们笑的有多开心,卡卡就有多可怜。 因为饺子数量有限,其他小动物并没有想要分给它的意思。 它在转悠了一圈后,只能垂头丧气的来到江南面前。 江南又好气又好笑,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还故意凑到了卡卡的鼻子前。 即便是面对这样的诱惑,卡卡都在强忍着,并没有张开嘴巴,一口将饺子吞掉。 江南不信邪,直接将饺子放在自己嘴巴里,并大口大口的咀嚼起来,还故意发出很大的声音。 在咀嚼的时候,还又夹起一个饺子,再次凑到卡卡鼻子前。 静! 卡卡还是无动于衷! 可能是担心自己忍受不住,它还果断的转过了身子。 典型的眼不见为净。 江南被逗笑,筷子一松,饺子落地,道:“快吃吧!” 听到江南的话后,卡卡这才低下头,赶忙吃着饺子。 这一次不再囫囵吞枣,而是细细品尝。 看到卡卡的这番表现,直播间观众们逐渐不再嘲笑,而是敬佩。 毕竟很多品种的狗狗都抵挡不了这样的诱惑。 唯独中华田园犬。 但凡是家里养过中华田园犬的,基本上都知道在吃饭的时候,狗狗根本不敢上桌,也不敢偷吃。 哪怕是面对主人放在桌子上面的残渣剩饭,都不会动摇。 除非是掉在地上的。 这是它们流淌在血液里的优良基因,也是发自内心对主人的尊重。 不像某些人或者某些狗,让狗上桌,还让狗跟自己用一样的筷子。 在自己家里是这样,甚至带到外面饭店里也是如此。 “真乖!” 江南摸了摸卡卡的狗头,又赏给它一个饺子。 接着,似乎想到了什么,开口道:“正好闲得无聊,不如我来给大家讲一讲饺子的故事。” “饺子对于大家来说,都太熟悉了。” “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个故事,若是知道,希望你们不要“剧透”,影响其他人的观感。” “我想大家在追剧的时候,就最烦别人剧透了吧。” “很多人一旦听到剧透,就没有再追下去的欲望。” 说完,江南边吃着饺子,边娓娓道来。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们华夏的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人。” “他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 “而他所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更是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后来,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正好看到很多穷苦百姓正在忍饥受寒,就连耳朵都冻烂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伤寒流行,很多人还因此病死。” “张仲景的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而在回到家后,大家知道他医术高超,因此求医的人特别多,让他忙的不可开交。” “可即便再忙,他的心里都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苦百姓。” “最后,他决定仿照自己在长沙当官时的办法,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 “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 “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 “下锅煮熟后,就可以分给那些乞药的病人。” “由于条件有限,基本上每个人都是两只娇耳、一碗汤。” “百姓们在吃下祛寒汤后,只觉得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也随之变暖。” “就这样,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而张仲景舍药也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百姓们开始庆祝新年,也为了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渐渐地,开始一年又一年的流传下来。” “甚至还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江南之所以将起这个故事,是想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们华夏的美食和文化。 同时也是要让我们华夏人了解更多,且根深蒂固。 若是等到哪天就连我们经常所吃的饺子,都被某些心怀不轨的国家给申请为它们国家的,那我们可就只有后悔的份了。 毕竟它们都已经将端午节和粽子都给申请走了。 现在还惦记上了春节,更是将春联所申请,而申请饺子绝对是迟早的事情。 这就像当年我们不够强大,古老文物被列强所盗走。 现如今很多都在大英博物馆里,可还是没有能力将那些古老文物带回来,能做的只有眼巴巴的看着和后悔。 “感谢岛主,我今天第一次知道饺子是这样诞生的!” “原来饺子的初衷还是治病的!” “小时候我好像在动画片中看过这个故事,只是不记得动画的名字了!” “以前的动画有很多与我们华夏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如十二生肖,二十四孝什么的,很有教育意义,看的也是津津有味,只可惜现在再也没有了。” “现在大部分都是3D动画,而且三观不正,尤其是某某大陆!” “唐三:这三只千钧蚁竟然敢在这里喝水,已有取死之道!” “唐三:你们猎杀魂兽就是坏蛋,我猎杀魂兽就是理所应当!” “比比东:家人们谁懂啊,当年唐三还是我们武魂殿帮忙觉醒的武魂,结果他到最后还要恩将仇报!” 直播间的观众们莫名其妙的从饺子聊到了动画。 江南也隐约记得小时候看过张仲景制作饺子,治病救人的动画,是那种很古老的画质,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资源了。 而且还有以十二生肖制作的动画,同样也是古老画质。 由于年代久远,大致剧情他已经不记得,只是清楚记得每一集要死一只生肖。 江南摇了摇头,抛去脑子里的想法,继续道: “现如今,大家基本上都是认为,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张仲景所首创。” “可这只是民间传说,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其实并不符合实际。” “最早记载饺子的文献有两条。” “一条见于三国时期魏国张揖的《广雅》一书,书中写到:“馄饨,饼也。” 当时只有“馄饨”一称,尚无“饺子”之名,二者都叫“馄饨”,只是在外形上存在一定差别。” “另一条记载,见于南北朝时期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中写到:“今之馄饨,形如匽月,天下通食也。” 所谓“匽月”,就是横卧的半弦月。 以形状分类,颜之推记述的馄饨,可以确定就是饺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与馄饨的吃法相同,还属馄饨的一种。” “到了唐代,饺子才逐渐脱离汤水,不再与馄饨相混淆,确立了单独的食用方式。” “从考古发现来看,饺子的出现要比张仲景发明饺子传说和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记载要早很多年,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1978年,考古学家在一座墓中发现了一件青铜簠。” “簠者,长方形,乃是西周末、春秋初流行的一种盛食之器。” “当考古人员将器盖打开后,惊奇地发现里面紧密排放着三角形的白色食物,每个个体长约五厘米,表皮有一层粉状物。” “经观察分析,这种白色食物是用面粉制成的,十分光滑,用竹签轻轻拨开外皮,见到内部包有屑状馅料,已经完全炭化。” “考古人员及时拍下照片资料,遗憾的是食物标本没能保存下来。” “虽然很遗憾,但是从照片中可以判断,该食物不论是形状还是食材,都跟饺子差不多。” “由此可见,饺子起源于东汉、为张仲景首创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说话间,江南已经吃完了碗里的饺子,擦了擦嘴巴后,再次道: “虽然饺子具体是谁制作出来的,已经无从考究,但是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它的记载。” “并且还根据馅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就连附近一些国家都受到影响,也开始制作各种饺子。” “至于饺子文化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毕竟人们看到饺子的想法只有吃。”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9330/164725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9330/1647255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