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犀鸟团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万道不灭 这个影帝要加钱 猎魔人! 丢乡野三年后,整个相府跪求我原谅 天罚雕刻师 玄幻:我能召唤华夏诸神 封神:开局观想中子星 官场:平步青云 吞噬星空之战斗就变强 首长九代单传,我一胎六宝打破了
场报通讯员看的是目瞪口呆,采访了老单知道两天半就能插完,他连忙赶回场部向庆场长汇报,并写了广播稿,通过场广播站向全场报道了六连的情况。
中午,炊事班做好了饭菜,送到了地里,大家在地头吃午饭,不想来回走10里地耽误工夫。
下午,庆场长坐他的吉普车来了,见到了这个壮观的场景非常感慨,心想什么时候全农场都能实现机械化该多好啊。
他来到苗床地,看到这里的秧苗根茎粗壮,叶子尖挺,根系发达就知道是好苗。
他听说用的也是《丰锦一号》种子,为什么比别人的好这么多?
中云过来跟庆叔打了招呼,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因为结果到了秋后才知道。
庆叔跟中云表达了场农机连也想购买这样的插秧机的意思,中云说他打电话安排。
下午又完成了200亩。
下工后,在六连食堂里,老知青们说,这么多年,今年插秧是最轻松的了,就像玩儿一样。拔苗的人要求明天换换,他们也想上插秧机。
老单同意换班,开插秧机还是轻松。插秧机用27人,拔秧用30人,看水员6人,打杂4人,连里还闲着一半儿人呢。抽出一些人去补秧苗,边角处插秧机照顾不到的地方和漏插的地方需要人去补苗,剩下的人都去拔秧。
二连、三连的连长们都跑来看热闹,学习如何安排劳力。
六连的秧苗明显比他们的长的快,他们还要一周左右才能插秧。
这一周要把所有的地耙完,沉积两天。所以还有时间。
二连连长约好了在三连后面,叮嘱老单,其他青年连来了也不能乱了顺序,老单笑了:“不出意外三连之后肯定是你们,但是,有人送猪来就不好说了。”
二连长说:“有人插队,你就去二连拉猪呗。”
老单回头对会计郭华说:“去海滨大队青年连透漏点儿消息,那样我们又有猪肉吃了。”
二连长说:“老单,你的吃相太难看了。”
大家哈哈大笑。
两天后,六连的水田全部插完了,苗床地整理完毕,再用人工插秧即可。
插秧机回连清理维护,准备赚外快呢。
场广播站报导了六连插秧全部用上了插秧机,已经完成了插秧任务。
农场各个青年连都来人看过了,纷纷预约插秧机机时,陈刚和赵红负责登记统筹安排。
三连的地可以插秧了,1000亩地用了三天全给插完了。二连的也用了两天给干完了。
陈刚将9台机分开,分别派到8个青年连,以每天8小时,每台每天80亩的速度,连续干了10天,完成了7200亩地的插秧任务。老农连不愿意有偿使用插秧机,今年普遍比青年连慢了好多天。
插秧机调整好以后,每株插5棵秧苗,插入深度合适,株间距和行间距非常标准,老农们看了都很羡慕。
插秧机受到了农场知青们的欢迎。城里来的孩子们,如果让他们每天站在泥水里,弯着腰插秧,粘的满身是泥和水,手指泡的发白,上面太阳晒着,下面凉水泡着,有时候还会摔倒在水田里,浑身湿透,实在太遭罪了。
女孩子受寒、受累,腰疼、月经不调、痛经是普遍现象。
插秧机来了,给他们减轻了很多工作量。尤其是六连,大多数新知青都没有下田插过秧,转眼间插秧季节就过去了。
所以,其他知青连的青年们都要求连里干部,去六连求助插秧机帮忙。
六连也因此收入了一大笔机时费。
插秧结束了,农忙告一段落。
安所长给平安河大队队部打了电话,请大队金会计转达,让中云回去一趟。
中云开着犀鸟飞回了所里,原来,军区的犀鸟空降团成立了,装备全部到位。另外,所里5科的场动力枪也基本研制完毕,让他回来审查验收。
空降团成立检阅大会三天后召开,通知已经下达到所里,要求中云和安所长参加。
正好有时间,先看看场动力枪。
来到5科,只见屋子里面的台子上摆着一把场动力狙击步枪、一把手枪、一把冲锋枪。
中云想,这肯定是找了兵工厂帮忙才能做的这么漂亮。
狙击枪的射程2500米,枪上安装了一个8倍的瞄准镜,焦距可调。他端起枪到窗口,瞄准浑河对岸,大约两公里外的一根高压线铁架上有个乌鸦,十字线能够套上那只乌鸦,以他的射击水平,只要枪没问题,肯定能打下来,。
放下狙击枪,又看看冲锋枪,这支枪有点儿像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用的冲锋枪,枪管下方有一个挺厚的圆形子弹盘,钟科长说,这个弹盒可以装600发子弹,换弹夹方便、快捷。
全部采用钢珠子弹,最高射速360发/分钟。射速可调,永久电池在枪把里,击发几乎无声,只有射手自己可以看到标尺后面有一个米粒大小的暗红色指示灯闪亮,无后坐力,射击时枪身不会受影响,用这种武器战斗,不会产生枪声大作,震耳欲聋的场景,防不胜防。
那只手枪全长150毫米,射程100米,内装100发子弹,可以连发,也可以点射,重量很轻,便于携带。
中云想实弹射击试试,钟科长和安所长也很喜欢射击,安所长联系了军区靶场,下午靶场没有训练,可以用。
几个人拿上枪,搭乘犀鸟很快来到砂山靶场。
在靶场管理员那里办好手续,拿着木靶牌和靶纸进入靶场。安所长和钟科长都是军人,经常打靶,业务熟练。布置好靶子,安排一个报靶员埋伏在靶前的掩体里。
大家在100米外的射击掩体处准备好,中云让钟科长先来。
钟科长拿着狙击枪,从枪管的后端插入一支弹夹,里面有10发子弹,趴下,瞄准,击发。没有动静,但是中云看到了标尺后面的红灯闪亮,知道他已经击发了。
他们带了对讲机,钟科长说:“打完了,什么情况,报靶。”
报靶员伸出一根报靶杆在胸靶的中心偏左横向摆动两下,又在九点钟位置点两下,9环,还不错。
钟科长看看风向,用对讲喊道:“继续了。”
这回是10环,一连打了5枪,分别是9、10、9、9、10环。47环,优秀。
安所长接过枪,也打了5枪,总计45环。
钟科长又拿出一个弹夹换上,枪交给中云。
中云拿到枪,一种熟悉的感觉上来了。他想起在英额门跟炮团三号打靶的事儿,一晃几年过去了,有机会要通过军区联络韩团长,能见见面就好了。
中云趴在掩体后面,瞄准胸靶,透过瞄准镜,靶子清晰可见,靶纸已经被击穿,靶纸上面的弹孔他都能看见。
他把十字线对准靶心,用意念扣动扳机,扳机的力度正合适,眼前红光一闪,他知道子弹打出去了。回头看看钟科长,钟科长马上联络报靶员,报靶员伸出报靶杆在中心点动几下,又在10点钟位置点动,喊到:“10环。”
“继续。”
中云知道这把枪的特性了,又打了4枪,枪枪10环。总计50环。
大家没人鼓掌,对中云的各种神奇举动已经习以为常了。
又试了冲锋枪,如果不加以控制,600发子弹瞬间就没了。枪靶上一堆弹孔,像蜂窝一样。
中云拿过手枪,看到旁边有一棵松树,树上有几颗松塔,瞄准,射击,松塔掉了下来。可是,树上的麻雀浑然不知危险降临,还在蹦蹦跳跳。中云向麻雀一点,麻雀就被击中了,掉到树下。
其余的麻雀这才飞起来。
靶场管理员好长时间也没有听到枪声,跑过来看了一会儿,这是无声枪吗?怎么没声,那边就报靶了?
而且,地上没有空弹壳,真奇怪。打靶结束,报靶员回来,靶纸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弹孔,枪的准头不错,可以验收了。
交给部队听听部队的意见吧。
钟科长负责带着枪向参谋部汇报,中云他们过两天就能见到首长,各忙各的了。
在FS市望花区的西北方,有一个高湾国营农场,在这个农场的西北9公里处,有一座庙,叫宝泉山圣水寺,圣水寺的后山顶上有一个小小的石头做成的寺庙,叫观音阁,长宽高大约2米X1米X1米。
圣水寺里的和尚每天都要爬到山顶上来烧香,据说这个观音阁已经存在200多年了,说是在这里许愿甚是灵验。山后面的村子叫观音阁村,观音阁村的东面有一个占地100亩的山洼是军事区。三面是山,南面开口,100亩地还挺平整。
这里就是犀鸟空降团的营地。
在操场上按照5X5阵列,排列着犀鸟方队,一共有10组,250架。
其实犀鸟团已经成立两个月了,指战员都是从沈阳军区各部队选来的精英。
团长周大英、政委孙少华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也吃到过美军飞机轰炸袭击的苦头,听说组建一支能飞到敌后、往返自如的空降部队,他们积极请缨参加这支部队。军区经过慎重考虑,最后从众多竞争者中选中了他们。
周团长和孙政委是老战友,一起参军、一起入朝参战、一起回国调入38军。原来就是团级,现在提升半格为副师级。
自从来到观音阁基地,看到了犀鸟以后,他们就深深地爱上了犀鸟。
他们每天都要上天飞几圈儿,俯视大地山川,遥望远方,看看星空,觉得从军的生涯甚是光荣。
他们是军人,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支奇兵部队,能够悄无声息地深入敌后,袭击敌人的要害,切断敌人的后路,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还能全身而退,安全返回自己的家园。
根据这些日子他们对犀鸟的了解,这支部队能够做到:高度灵活、出其不意、快速机动,有单兵能力又有集群空中优势、火力配备强大,场动力机枪诡异。
对驾驶员的理论水平和身体素质的要求,没有空军飞行员那么高,团长和政委都能自如地驾驶,所以,集训很短时间就像模像样了。
这次为了接受军区首长检阅,他们日夜安排训练,决不能丢脸。
让周团长感到欣慰的是,犀鸟飞行训练成本极低,战士们飞行不飞行都要吃饭住宿,所以,吃住不用计入训练成本。
射击训练,他们配备的是场动力机枪,钢珠子弹极其便宜,运来一卡车就是几十万发,随便打。
机枪用钢珠子弹的直径是10毫米的,动量大,威力也大。
就有一点不满意,射击没有熟悉的枪声,不像在打枪,没有声势威慑力。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29930/170738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29930/1707388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