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498章 后宫双喜,朝鲜使团

第498章 后宫双喜,朝鲜使团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末世医娇 舔人就变强,仙子太多遭不住了! 末世至尊铁血王座 策命师 师娘赶下山:九个师姐绝色倾城 修仙义务教育我最秀 长生路上,我独自成尊 嫁反派 一夜误会,五大绝色美女疯狂追杀 大宋神探志

“我大崋拥有广西已一年有余,匪患基本清除干净,州府承平。” “至于广西土司,原本就不多,因此过去一年改土归流工作也进行的不错。” “所以,朕决定对广西的州府划分进行改动,好方便朝廷派遣流官治理。” 刘升说完,便示意殿内侍卫换上另一幅新制作的大崋广西行政舆图。 众臣看过去。 刘升则直言对广西州府的改划。 “这次改动的主要是西南边几个州府。” “众卿想必都看到了——思明府、龙州、江州、凭祥州、思陵州合并为龙江府。” “归顺州、奉议州、向州、都康州,及原隶属于南宁府的飞地下雷峒,都划归镇安府管辖。” 再次改变广西州府划分之事,刘升之前虽没怎么透露风声,但此番与会众臣却并不觉得意外。 别的不说,原本的思明府名字在大崋便算犯了忌讳。 大崋取大明而立,某地却叫“思明府”,膈应不? 至于说原本就不多的土司州全被正式改土归流,也是应有之义。 看了会儿地图,李长文起身拱手。 “陛下,广西西南诸州府虽在过去一年基本满足了改土归流的条件。” “但各少数族裔仍实际存在,土客矛盾也不会完全消弭。” “因此,若想让这些州府真正安定下来,之后几年,还需派善于调理土客、汉蛮关系的能官去治理才行。” 刘升听了微笑道,“这是自然——爱卿身兼吏部尚书,回头费些心思挑选些个能员干吏便是。” 顿了顿。 刘升又道,“此外,考虑到未来广西的发展计划,朕还决定将广西省治由临桂改为宣化。” 众臣闻言又下意识地看向大崋广西舆图。 临桂为桂林府府治,亦是之前的大明广西布政使司衙门及巡抚衙门所在。 宣化却是南宁府治。 联系方才刘升对广西西南州府的重新划分,以及一年前将廉州府划归广西的举动,有几个大臣便大概猜到刘升的想法了。 就大崋对广西的州府划分而言,南边的南宁宣化,确实比北边的桂林临桂更适合当省治。 一则,宣化更靠近西南的龙江、镇南等边境州府,不论是原来的土司叛乱,还是安南入侵,宣化作为省治所在,都可以更加快速地应对。 二则,相较于桂林临桂,南宁宣化离海边更近。 去年刘升将廉州府划归广西时,便说过,是为了方便广西发展海贸。 大崋重视海贸,将来更会争霸海洋,这是刘升在建国之初便确定,且两三年来反复提到的事。 广西要想发展并重视海贸,省治自然是离海边更近好一些。 想明白了这些,便没谁对广西省治的改动有意见了。 随后,刘升又与众臣商议了些州府划分、省治改迁的其他事情,便结束了这场会议。 其实刘升原本想借这次会议,将重庆及周边诸州府从四川行省划分出来的。 考虑到大崋建国没几年,四川省虽广大,可目前人口还不算太多,恢复前明太平时期的繁荣也需要些时间,便暂时将此事搁置了。 准备过几年再议。 ··· 会议结束后。 刘升回到后宫,径直往庄妃李灵菲处去。 今年十月份,刘升后宫又是双喜临门。 安嫔郑海珠在十月上旬诞下皇三女,取乳名丸子,大名刘珊。 同时,刘升下旨,郑海珠晋位为安妃。 十月下旬,庄妃李灵菲诊断出身孕,却是已怀孕一个多月。 当时李灵菲是喜极而泣。 可想而知,之前一直没怀孕,给她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如今总算是得偿所愿。 刘升也觉得有点愧疚,所以这段时间经常来陪伴她。 延禧宫。 刘升正陪着李灵菲在院内散步。 因为才怀孕一两个月,李灵菲看起来与寻常女子没什么区别,身形窈窕。 “你虽然怀孕了,但也不必整日呆在屋内,天气好时,可以出来走一走。” “嗯。”李灵菲点头。 听到刘升关怀的话语,她只觉得心里甜蜜蜜的。 恨不得时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 又或是刘升日日陪在她身边,相依相偎。 但她知道这不可能。 不仅后宫其他的女子需要刘升,国家诸多军政事务更需要刘升去处理。 或许,只要刘升心里有她的位置,她就该满足了。 刘升陪李灵菲散了会儿步,在她寝殿内小憩了半个小时,便回到天心殿,处理国务。 没多久。 李长文拿着一份文书来到了天心殿。 行礼之后,他便将文书转交给侍卫。 “陛下,苏州府海关发来文书,言朝鲜使团船队抵达吴淞口,请求来南京觐见。” 朝鲜使团? 听了李长文的话,刘升又看了看文书。 发现上面都是些没有营养的话。 大抵是,朝鲜王听说大崋顺天应民,一统神州,为中原正朔,所以特遣使来拜见,并请为大崋藩属,等等。 看完,刘升道:“先生怎么看?” 李长文道:“朝鲜原为前明藩属国,在诸多外藩当中,可以说最为亲明,亦是受儒家思想薰陶最深的一个藩国。” “然而,自辽地女真崛起,先后数次入侵朝鲜,使得朝鲜与前明关系变更。” “万历、天启年间,前明攻打后金,朝鲜国皆有派军队参与协助,与前明关系不可谓不好。” “然而,先是天启七年,后金贝勒阿敏击败朝鲜,逼迫朝鲜与之订立‘兄弟国盟约",并向后金交纳岁币。” “此后,后金更是一再压迫朝鲜,至崇祯九年,皇太极再次攻打朝鲜,硬是让朝鲜脱离前明,转为伪清藩属。” “至我大崋立国的前几年,朝鲜或是被迫,或是有意加入,派了不少兵马加入清军当中。” “甚至在清虏近两次入寇中,都有朝鲜士卒的身影。” “不过,自我大崋建立,屡败清虏,便是清虏有意封锁消息,如今朝鲜也该知晓了。” “因此臣以为,朝鲜使团此番多半是来向我大崋求援,以求尽快摆脱清虏控制的。” 刘升用手指敲着御案,道:“据朕所知,自朝鲜转为伪清藩属国后,朝鲜王李倧便患上了‘恐清症"。” “对外,他不仅几次出兵帮清虏攻打前明,对清虏极尽谄媚。” “对内更是驱逐‘斥和派"的亲明大臣,重用顺从清虏的大臣。” “朝鲜王如此,真能有决心摆脱清虏控制吗?即便他肯,我大崋是否该帮助他?” 如今,讯风卫不仅在辽地有谍探,在朝鲜也安排了谍探。 虽然谍探不多,安插不久,但还是向大崋传递回了不少重要信息。 再加上刘升穿越前知道的一些事,可以说对如今的朝鲜局势还是比较了解的。 李长文听了刘升的话,略微沉吟,道:“臣以为,纵然朝鲜王李倧无决心,其国内如今也该是‘斥和派"势大,遂有此番朝鲜使团此行。” “至于说是否该帮助朝鲜,便要看陛下将来要如何对待朝鲜了。” 李长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几年的相处,他对刘升某些方面的想法颇有了解。 如果大崋是以儒家思想治国,那么肯定是要帮朝鲜摆脱清虏控制并成为大崋藩属的。 然而,刘升建立大崋后,显然并非以儒家治国。 另外,拥有从后世带来的种种优势,刘升的野心也远超历代开国皇帝。 所以,宋元明三代对待朝鲜半岛藩国的经验,在大崋都未必有用。 刘升又敲着桌案沉思了几息,便道:“不妨告诉先生,待将来时机成熟,朕有意直接统治朝鲜半岛。” 李长文听了瞳孔微缩。 心道,果然如此啊。 随即李长文就有点兴奋了。 没错,就是兴奋。 他虽然也是儒家体系培养出来的人,但成就并不高,当年只不过是个秀才。 反而因为读了不少杂书,更期望辅佐雄主成就霸业。 如今有机会辅佐刘升成就远超历朝历代的雄图霸业,他如何不兴奋? 他于是拱手道,“陛下若要拿下朝鲜,不妨行‘驱狼逐鹿"之策。” “驱狼逐鹿?” 刘升猜到这个词什么意思,但依旧觉得新鲜,露出了笑容。 李长文接着道,“朝鲜李氏是盘踞在半岛的雄鹿,而清虏便是那只狼。” “我大崋到底是中原正朔,宋元明三代皆为朝鲜及其前朝之宗主国,若直接兴兵攻打朝鲜,到底缺少些名义。” “可若是驱使清虏灭亡李氏朝鲜,我大崋再灭清虏,半岛便可瓜熟蒂落。” 刘升心中其实也有此主意。 可听李长文讲完,还是笑着赞道:“先生此计不错,咱们就这么办!” “不过,若如此的话,此番对朝鲜师团该如何处理呢?” 李长文道,“可让翰林院写一份国书,斥责朝鲜王李倧此前转投前明并虽清虏入寇的背信弃义之举。” 刘升点头。 可以想见,朝鲜国即知道大崋屡败清虏,即便此番被训斥,也不会轻易放弃向大崋求援的想法。 后面必然还会再次遣使前来。 甚至会表达更大的诚意,以求能够成为大崋藩属。 等到那时候,大崋再找别的理由推脱就是了。 一来二去,拖个几年,清虏说不定就在崋军的压迫下,将李氏朝鲜给灭了。 “此时便交由先生负责——朕会命翰林院、鸿胪寺有关部司,听先生调遣。” “臣领旨。” ··· 苏州府,嘉定县,吴淞口。 三艘挂着朝鲜使团旗帜的海船停泊在港口最东边。 这里已经属于码头停泊区的边缘地带。 金堉站在甲板上,眺望周围。 可以看到西边不远处听着几艘战船。 虽然炮门关闭着,但开口却是朝着他们这边的。 不仅如此,岸上还有几处高大的炮台,上面的红夷大炮也隐约对准这边。 在联系来到吴淞口后的一系列遭遇,以及大崋官员对他们的态度,金堉不禁心中沉重。 他已六十五岁,在朝鲜勉强算是名门之后。 在朝鲜,他也算是历仕数朝,经历颇多。 但之前几十年的经历,相较于近十年都不算什么。 崇祯九年,他获任冬至使、受礼曹参议衔,出使大明。 因为当时大明为了避免清国通过朝鲜获取硫磺、硝石,遂禁止对朝鲜出口硫磺、硝石。 因为日本闭关锁国,所以该禁令便让朝鲜军队也得不到硫磺、硝石补充。 他出使大明,便是请求大明朝廷取消该禁令。 谁知他到大明不久,就发生了“丙子胡乱”——虏酋皇太极率军攻下了汉城及江华岛,逼得国王(李倧)不得不转为清国藩属,甚至向皇太极行三拜九叩之礼。 他受此影响,在大明北京城呆了很久,直到崇祯十一年四月,才得以回归朝鲜。 在北京的这大半年,让他对大明有了许多了解。 当时他便向国中汇报,说大明内忧外患频生,可能长久不了。 却没想到,不过三四年,大明就真的亡国了。 而大崋则如彗星般崛起——在崋军攻破南京、建都立国的消息传至朝鲜前,朝鲜君臣甚至都不知道崋军的存在,更不知大崋开国皇帝刘升之名。 更让包括他在内的朝鲜君臣感到意外的是,之后一两年间,崋军竟屡败李顺、满清之兵马。 如今更是统一了中原,成为神州正朔。 自丙子胡乱之后,虽然国王任用亲清官员,但朝鲜国内“斥和派”及亲明官员、士人一直很多。 得知大明亡国、北京三次易主终属大崋等一系列消息后,国内亲明官员为大明之亡感到悲痛的同时,也将目光投降了大崋。 他们都将大崋当成了摆脱清国控制的救星。 但是,因为国王等亲清派的阻碍等各种原因,他们还是拖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派遣使团来崋。 金堉因为上次出使经历,以及对大明灭亡的“准确预测”,被委任为使团主官,寄予厚望。 说起来,金堉此番出使大崋确实有些忐忑。 毕竟当初他们朝鲜是真的背叛前明,转投为清国藩属了,甚至还曾派兵协助清军入关。 大崋替明而立,即便对朝鲜使团没好脸色,也是正常的。 然而他怎么都没想到,使团船队来到吴淞口码头后,竟会被如此严密地看管起来。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2951/234288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2951/2342885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