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家书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民间奇门风水秘术 火影,天生善良的宇智波小鬼 鬼灭之刃之雪之呼吸 别怕本座是好人 都修仙了,谁还舔绿茶校花? 重生后我给渣男当皇婶 田舍小娘子要发家 我一个中介,会点风水很正常吧羽洪舟王倩 相尽欢 我的乡村女友

叶廷桂的话让陈子龙等人愁色稍缓。 然而方震儒却道,“京城所在,明着自是无人敢阻挠清田,可就怕有些人暗中勾连,搞些阴谋诡计。” “百姓愚昧,若为那些人所哄骗、驱使,不仅会让清田之事难以执行,搞不好还会酿出民乱。” “若真有此类事发生,朝野之中定会有不少人出声,劝止清田。” “到那时,也不知上面能否顶住压力,继续推行清田令。” 听方震儒说完,指导组几人一时沉默。 因为他们明白,方震儒言语中所说的“上面”可不只是指李长文等军机大臣和民政部的尚书、侍郎,更主要的是刘升。 所谓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变。 这其中,上位者的决心往往起着绝大作用。 以史为鉴,宋朝范仲淹等施行庆历新政失败,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宋仁宗决心不够。 再说前明,张居正改革之所以能成了一部份,便是因为当时张居正以首辅身份宰执天下,在很多事上能够一言而决。 而后来之所以一些政策被毁掉,也是因万历皇帝恨乌及乌,故意让张居正人亡政息。 指导组中,有人觉得,若真的朝野之中许多人反对清田,刘升或许能顶住压力继续推行,却也大概率会甩出一两个人,乃至几个人让那些利益受损之人泄愤。 也就是说,他们很可能成为被朝廷用完就仍的抹布。 不过几息,陈子龙开口了。 “今日天心殿会议,陛下推行清田令、普查令的决心我们都感受到了,缘何又在此犹疑?” “况且此事关乎大崋百年大计,即便真需要一些牺牲,我等又何惧之?” 听了陈子龙的话,其他人神色各异。 很快,叶廷桂便道:“懋中(陈子龙字)说得对,陛下之所以召集我等开今日这个会,除了布置任务,便是向我等宣示改革决心。” “陛下如此信重,我等怎能迟疑、惜身?当剔除一切顾虑、杂念,用心落实清田、普查二令,方可报答圣恩!” 不论其他人内心怎么想的,此时皆是点头。 相当于在会议之后再次表达了参与改革的决心。 相较于指导组,巡查组这边气氛就比较冷了。 杨畏知是靠帮前明朝廷围剿农明军入仕的,偏偏两个巡查组中有四个出身农明军。 潘独鳌、张又天、徐以显三人还好说,都是出自河南、湖北的读书人。 张鼐却是李自成的孩儿营出身,当年说不定还跟杨畏知组织的乡勇交过手。 所以几人在一起,气氛比较尴尬。 最终还是潘独鳌,这个张献忠昔日的“谋主”率先打破沉默。 “咱们巡查组的任务今日陛下讲得清楚,主要是监督清田令、普查令的落实。” “看是否有官吏借推行此二令的机会,以权谋私,行不法之事。” “又或者,是否有人为了私利,故意怠慢乃至阻挠行政的落实。” “所以,咱们的任务相对要轻一些,主要是盯住各方面的人。” 这一番话让杨畏知听得微微点头,心中轻松了点。 说实话,最初被刘升指派跟潘独鳌等人一起负责新政的监察事宜,他是不太乐意的,担心几人是猪队友。 但从潘独鳌的一番话来看,其人还是靠谱的。 不过,他与潘独鳌同为巡查组组长,不能话都让对方说了。 略一思忖,杨畏知便道:“潘组长话虽说的不错,但我等同样需要对清田令、普查令的各项细则了解于心。” “若不能对二令了如指掌,有人以权谋私、因私废公时,我们又如何能看得出呢?” “杨组长说得不错,我们必须深刻了解清田令、普查令,才能做好监察工作。”同样是前明官员出身的熊汝霖立即对杨畏知的话表示赞同。 潘独鳌三人对此倒是无所谓。 他们虽非前明官员,但到底也是读书人,要充分理解政令并不难。 唯有张鼐略感无语。 直到现在,他都不明白刘升为什么要让他转做文官。 虽说他还年轻,二十来岁,本身有一定文字基础,学习文事并不算太难,可到底不如在军中习惯。 如今更是被调来参与清田令、普查令的推行,颇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不过要说监察之事,他在充当李自成侍卫统领时,便没少干。 或许这就是他被调入巡查组的原因? ··· 陈子龙从紫禁城出来后,回到住处,便准备写一封家书。 他出身官宦世家,陈氏亦是松江府有名的大户,家里有良田上万亩。 虽然他并未执掌家业,陈氏门风也算不错,但他知道,陈氏田地之中必然也有些隐田,区别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在他看来,此番朝廷推行清田令、普查令,是绝不可能允许地方阻挠和破坏的。 陈子龙担心家族之中有人拎不清,暗中与那些妄图阻挠清田的地主、大户勾连,做下违法之事。 真发生这种事,怕是陈氏全族都可能被拖累。 所以,他要写一封书信回去提醒家人配合清田。 当然,这封书信即便写好了,他也不会立刻让人送出去。 虽然今日朝中会议时,没说对将要推行清田令、普查令之事保密,但既然二令尚未正式公布,他作为朝廷官员,就该有保密意识。 这也是他在加入大崋朝廷后,才懂得的事情。 很快,陈子龙便写完了这封家书,晾干后,放入了信封··· 次日。 紫禁城。 天心殿。 绣衣卫统领,李唯七将一封页数不少的奏章转交给刘升。 刘升展开一看,上面赫然是昨日天心殿与会众臣离开紫禁城后的所行所言。 其中便包括陈子龙等三人写了书信之事。 至于这些人在食堂所说的话,刘升昨日就知道了,并不在李唯七的奏章上。 刘升虽然自觉看人眼光还行,却也不敢保证用的每个人都对。 所以昨日的会议不仅是动员、布置任务,更是一种试探——看与会之人中,是否真有他看错了的。 通过绣衣卫的监视来看,这些臣子的言行都还在他的容忍范围内。 比如说陈子龙写书信,提醒家人提前弄清楚家中隐田,并让家人在清田之事好好配合,不要有任何阻拦,更不要暗中破坏。 这种“通风报信”对朝廷来讲,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2951/254682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2951/2546822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