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8章 跟他们回家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洪荒:我,开局头顶衰神光环 开局中状元,女匪抢我做压寨夫君 斗罗:神帝唐三 绯色难掩 混沌剑神剑尘(长阳翔天)幽月 傲世神医 蛇仙娶亲 我被骗入缅北那三年 病娇们和我一起重生了 青州客
入伏后的日头毒得像火,晒得院墙上的爬山虎蔫头耷脑,叶片卷成了小筒。槐花趴在西厢房的窗台上,手里的画夹垫着块湿布,不然纸面能被晒得发脆。窗下的南瓜架已经爬满了绿藤,巴掌大的叶子层层叠叠,把半个院子都罩在阴影里,几朵嫩黄的南瓜花藏在叶间,像撒了把碎金子。
“傻柱,把井里的西瓜捞出来!”张奶奶在灶房门口喊,围裙上沾着面粉,“天太热,切个瓜解解暑。”傻柱应声从柴房出来,手里拎着只竹篮,篮里装着个圆滚滚的西瓜,表皮的深绿条纹在阳光下泛着油光。他走到井边,把竹篮系在绳上往下放,井绳“咯吱咯吱”磨着井口的石头,像在哼首老调子。
三大爷蹲在向日葵地里,戴着顶破草帽,帽檐下的眼镜片反着光。他手里捏着根竹签,正往花盘里插:“我算过,花盘直径到十五厘米就得授粉,不然结的籽不饱满。”他把雄花摘下来,轻轻往雌花上蹭,动作轻得像在给姑娘戴花,“这朵花今天开得正好,授粉成功率能有九成。”
许大茂举着相机在南瓜架下钻来钻去,镜头对着藏在叶间的南瓜花:“家人们看这南瓜花!雌雄同株,雌花底下带着小瓜纽,雄花负责传粉,分工明确得很!”他忽然被瓜藤绊了个趔趄,手忙脚乱扶住架子,惊得几只蜜蜂“嗡嗡”飞起来,“哎哟,差点把这小生命碰掉了!”他指着叶下的小南瓜,绿豆大小,毛茸茸的像只小刺猬。
小宝和弟弟举着用麦秆编的小扇子,在院里追着蜻蜓跑。“姐,你看蓝蜻蜓!”小宝把扇子挥得“呼呼”响,蜻蜓在他头顶盘旋,翅膀闪着金属光泽,“王爷爷说蓝蜻蜓是益虫,专吃蚊子。”弟弟跟着喊,从兜里掏出个玻璃罐,罐口蒙着纱布:“要能逮一只就好了,放屋里能驱蚊。”
傻柱把捞上来的西瓜放在石桌上,井水顺着瓜皮往下淌,在桌面上洇出深色的水痕。“这瓜保甜,”他拍了拍瓜,声音“咚咚”的,“我挑的时候敲过,声音脆的准保熟。”张奶奶拿来把菜刀,刚要切,被三大爷拦住:“等会儿,我先称称。”他搬出小秤,把西瓜放上去,“七斤六两,我算过,这样的瓜能切十二块,咱六个人,每人两块正好,不多不少。”
槐花举着画夹,把这场景画下来。傻柱的手搭在瓜上,指节分明,张奶奶的菜刀悬在半空,三大爷眯着眼看秤星,许大茂的相机镜头对着瓜皮上的水珠,小宝和弟弟的扇子还在扇,风把瓜叶吹得“沙沙”响。她特意把西瓜上的水珠画得亮闪闪的,像撒了把碎钻。
西瓜切开时,“咔嚓”一声脆响,红瓤黑籽露出来,甜香混着凉气漫开来。“快吃,”张奶奶给每个人递了块,“刚从井里捞出来,凉丝丝的。”槐花咬了口,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甜得人眯起眼。三大爷数着瓜籽,吐在手心:“这瓜籽饱满,留着晒干,明年能种三畦,我算过,一斤瓜籽能出五十棵苗。”
午后的日头更毒了,院里的狗趴在树荫下吐舌头,舌头红得像团火。傻柱在南墙根搭了个凉棚,用竹竿和玉米杆搭的顶,铺了层南瓜叶,凉丝丝的能挡住大半太阳。“晚上在这儿吃饭,”他往凉棚里搬小桌凳,“比屋里凉快。”张奶奶端来盆井水湃的黄瓜,绿得发亮,上面还带着小刺:“切盘凉拌黄瓜,配着粥吃,舒坦。”
槐花坐在凉棚下,继续画上午的西瓜图。她把西瓜瓤涂成深红色,黑籽点得圆滚滚的,三大爷手心的瓜籽数得清清楚楚,共二十七粒。许大茂凑过来看,指着画里的蜜蜂说:“这蜜蜂画得像,我早上拍的照片里,就有只蜜蜂停在这朵花上。”他翻出相机里的照片,果然,蜜蜂的翅膀都和画里的一样,带着透明的纹路。
三大爷不知什么时候钻进凉棚,手里捏着张纸,上面写满了数字。“我算过,今年的向日葵能收三十斤籽,南瓜能收两百斤,玉米留三百斤做种子,剩下的能换五十斤大米,”他指着数字念叨,“再加上羊下的羔子,年底能攒不少钱,够给槐花买套新画具了。”槐花的脸“腾”地红了,往嘴里塞了块黄瓜,含糊地说:“我这画具还能用。”
傻柱在凉棚外劈柴,斧头落下的声音“砰砰”响,汗顺着他的脖颈往下流,在蓝布褂子上洇出深色的印子。“歇会儿吧,”张奶奶喊他,“这么热的天,别中暑了。”傻柱直起身,用袖子擦了擦汗:“劈完这捆就歇,晚上烧火省得再劈。”他忽然瞥见凉棚下的画夹,脚步顿了顿,又埋头劈柴,只是斧头落得轻了些。
傍晚,太阳往西斜了斜,热气散了些。傻柱去给羊圈换水,阿白带着小绒、雨生和润苗在圈里蹭痒,润苗已经长得半大,头上开始冒出小小的羊角。“明天得剪剪毛了,”傻柱摸着小绒的背,羊毛厚得像件棉袄,“天太热,剪了凉快。”三大爷蹲在旁边,数着羊的数量:“四只,不多不少,我算过,剪下来的毛能攒一斤,能做双毛袜给槐花过冬。”
许大茂举着相机拍羊剪毛的准备,镜头对着傻柱手里的剪刀:“家人们看这老式剪刀!傻柱哥说用了十年了,剪羊毛比电动推子好用,不伤羊。”他忽然指着润苗的羊角:“看这小尖角,刚冒头就这么精神,以后肯定是只威风的公羊!”
晚饭在凉棚下吃,小米粥配凉拌黄瓜,还有中午剩下的西瓜。张奶奶往每个人碗里舀了勺糖:“小米粥放糖才好喝,小时候我娘总这么做。”三大爷喝着粥,忽然说:“该种萝卜了,我算着,头伏萝卜二伏菜,明天就去翻地,种青萝卜和胡萝卜,青萝卜腌咸菜,胡萝卜炖肉。”傻柱接话:“我明早去挑粪,给地施点肥。”
夜里,凉风从瓜架下钻进来,带着南瓜花的甜香。槐花趴在凉棚的小桌上,给傍晚的羊圈画上色。羊圈的木栏涂成浅棕色,阿白的毛是雪白色,小绒的毛有点发黄,雨生和润苗凑在一起,像团毛茸茸的球。傻柱的剪刀放在圈门口,闪着银亮的光。
三大爷的算盘响了半宿,最后在账本上记下:“西瓜七斤六两(三块八),黄瓜三斤(一块二),剪羊毛人工(不算钱),总收入:羊毛一斤(预估五块),净利润零,持平。”他把账本合上,对着月亮笑,觉得持平也挺好,至少没亏本。
傻柱在凉棚外铺了张草席,说要在这儿守夜,怕有黄鼠狼偷瓜。他枕着捆玉米杆,嘴里叼着根草,看着天上的星星。许大茂把相机架在旁边,拍夜空的星星:“家人们看这夏夜星空!没有光污染,星星亮得像钻石!咱院的凉棚下看星星,比城里的天文台还清楚!”
槐花躺在凉棚的竹椅上,听着傻柱的呼噜声、三大爷的算盘声、许大茂的碎碎念,还有瓜藤上的虫鸣,觉得这声音混在一起,像支温柔的曲子。她翻开画夹,在新的一页上画了片南瓜叶,叶上趴着只萤火虫,屁股亮着小小的绿光,像颗会飞的星星。
她知道,这夏夜还长着呢,就像这画夹里的空白页,还有很多故事等着被填满——明天的羊毛会被剪下来,后天的萝卜会被种下去,秋天的向日葵会结满籽,冬天的羊圈会铺上厚稻草。而她要做的,就是握着画笔,把这些日子一笔一笔画下来,让它们在画纸上永远鲜活,永远带着这凉棚下的晚风,和南瓜花的甜香。
第二天一早,傻柱果然去挑粪了,粪桶在肩上晃悠,发出“吱呀”的响声。三大爷扛着锄头去翻地,嘴里哼着跑调的小曲。张奶奶在凉棚下晒萝卜籽,竹匾里的籽黑亮黑亮的,像撒了把芝麻。槐花举着画夹,跟在傻柱后面,准备画他挑粪的样子——她觉得,这满身汗水的模样,比任何画都更有力量。
立秋的风带着点说不清的爽利,卷着槐树叶在院里打了个旋,落在三大爷晾晒的葵花籽上。他正戴着老花镜挑拣瘪籽,指尖捻起颗空壳,“啧”了一声扔到旁边的竹簸箕里:“十颗里就有三颗瘪的,这得少出二两油。”竹簸箕里的空壳已经堆了小半,在阳光下泛着浅灰的光,像撒了把碎石头。
槐花蹲在南瓜架下,画架支在青石板上,铅笔尖在纸上游走,把垂在架下的南瓜勾勒得圆滚滚的。最大的那颗已经有洗脸盆大,表皮的深绿条纹间泛着橙黄,像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却又透着股憨态。“三大爷,您看这南瓜能摘了不?”她笔尖一顿,抬头看三大爷,画纸上的南瓜忽然多了道歪斜的线条。
“再等三天,”三大爷头也不抬,手里的活计没停,“我算过,秋老虎还得闹腾几天,多挂三天能再长三两肉,蒸着吃更面。”他忽然从兜里摸出个小本子,翻开其中一页给槐花看,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南瓜的生长日期,“这颗是七月初二坐的果,到今天整四十六天,正好是成熟期。”
傻柱扛着捆玉米杆从外面进来,裤脚沾着黄泥巴,肩膀上的玉米叶扫过门框,落下些细碎的叶渣。“后山的玉米收完了,”他把玉米杆靠在墙根,拍了拍手上的灰,“张奶奶说煮嫩玉米吃,我挑了些带红须的,甜得很。”玉米须在阳光下泛着淡金,像姑娘们未梳理的发丝,垂在饱满的玉米棒上。
张奶奶从厨房出来,手里端着个粗瓷盆,盆沿沾着些面粉。“傻柱,把玉米剥了皮,我去烧火。”她看见槐花的画,笑着往南瓜架下走,“这南瓜画得真像,就是少了点啥。”槐花顺着她的目光看画纸,忽然一拍脑门:“少了只螳螂!今早我还看见有只绿螳螂趴在上面呢。”
许大茂举着相机在院里转来转去,镜头先对着三大爷的葵花籽,又转向灶房飘出的白汽,嘴里不停念叨:“家人们看这秋收的气息!三大爷挑瓜子,傻柱哥收玉米,槐花画南瓜,这日子过得比年画还热闹!”他忽然蹲下来,对着地上的槐树叶拍特写,“这叶子黄得有层次,边缘是深褐,中间带点橙,比城里的银杏叶有味道多了。”
小宝和弟弟举着用玉米杆做的长枪,在院里“冲啊杀啊”地喊。弟弟的枪头绑着朵向日葵花,花瓣已经有些蔫,却依旧倔强地昂着头。“姐,你看我的枪!”小宝把枪扛在肩上,枪杆上还留着他用红墨水画的花纹,“等会儿去向日葵地打"鬼子",三大爷说葵花籽能当子弹。”弟弟跟着点头,从兜里掏出把葵花籽,往枪管里塞,结果全漏了出来。
三大爷被孩子们的喊声吵得抬了抬头,看见满地的葵花籽,赶紧起身去捡:“一颗籽就是一分钱,三十颗就是三毛钱,能买块橡皮给槐花用。”他捡得认真,连石缝里的碎籽都用指甲抠出来,小宝见状也跟着捡,把捡到的籽放进三大爷的小布袋里,很快就捡了小半捧。
灶房里飘出玉米的甜香,张奶奶掀开蒸笼盖,白汽“腾”地涌出来,模糊了她的白发。“熟了熟了,”她用筷子夹起个玉米棒,黄澄澄的玉米粒胀得饱满,在白汽里闪着光,“傻柱,端出去给孩子们尝尝。”傻柱刚剥完最后一个玉米,手在围裙上擦了擦,端着盘子往外走,玉米的甜香跟着他飘满了院。
槐花放下画笔,跟着跑过去,刚要伸手拿,被张奶奶拍了下:“先洗手,刚画画的手脏。”她吐了吐舌头,跑到井边打水,井水冰凉,溅在胳膊上激起层鸡皮疙瘩。傻柱把最大的玉米棒递过来:“这个甜,我特意留的。”玉米须蹭过她的手背,有点痒,像小猫的胡子在挠。
许大茂举着相机对着玉米棒拍:“家人们看这黄金玉米!刚从地里摘的,蒸出来带着股土腥味,这才是大自然的味道!”他咬了口玉米,烫得直吸气,却舍不得松口,“比城里超市买的甜十倍,张奶奶的手艺绝了!”
三大爷捧着玉米蹲在葵花籽旁,边吃边数:“这玉米棒有四十二行粒,每行十八粒,总共七百五十六粒,我算过,这样的玉米出籽率高,留着做种子最好。”他把啃干净的玉米芯收好,“这芯能烧火,还能泡水里当肥料,一点不浪费。”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南瓜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槐花坐在青石板上,继续画南瓜,这次特意把螳螂画了上去,绿莹莹的身子趴在南瓜叶上,前爪举着,像在守护这片领地。傻柱在旁边劈柴,斧头落下的声音“咚咚”响,木屑飞起来,落在画纸上,像撒了层细雪。
“明天去摘棉花吧,”傻柱忽然说,斧头停在半空,“村西头的棉花地该收了,张奶奶说要做新棉絮,给你做床新被子。”槐花的笔尖顿了顿,想起去年冬天盖的被子,里面的棉絮都结了团,半夜总被冻醒。“我也去,”她抬头笑,“我能帮着捡棉花。”
三大爷凑过来,手里还捏着颗葵花籽:“我算过,摘十斤棉花能弹六斤棉絮,做床被子得十二斤,咱得摘二十斤才够。”他忽然指着南瓜架,“那南瓜明天能摘了,再不吃就老了,我看那纹路,里面的籽肯定饱满,能留着明年种。”
许大茂把相机里的照片导出来,在电视上翻看着:三大爷挑葵花籽的侧脸、傻柱劈柴的背影、孩子们举着玉米杆的样子……最后停在槐花的画纸上:“这南瓜画得太像了,连上面的绒毛都画出来了,我给它起个名,叫"秋实图"怎么样?”槐花笑着点头,心里却觉得,这画该叫“小院的秋天”才对。
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南瓜架下的阴影被拉得老长。傻柱把劈好的柴火堆成小山,三大爷把挑好的葵花籽装进布袋,张奶奶在厨房蒸南瓜,甜香混着柴火的烟味飘出来。小宝和弟弟躺在柴堆旁,嘴里叼着玉米杆,看着天上的流云,说那朵像棉花,那朵像南瓜。
槐花收拾画架时,发现画纸上多了片槐树叶,黄澄澄的,叶脉清晰,不知是谁夹进去的。她把树叶小心地收好,夹在画夹里,正好放在春天画的槐树叶旁边,一片嫩绿,一片金黄,像在诉说着时光的流转。
夜里,院里的灯亮着,南瓜的甜香还没散尽。张奶奶在灯下缝补傻柱的袖口,磨破的地方用补丁补成了片南瓜叶的形状。“明天摘棉花早点起,”她对旁边看书的槐花说,“早上的棉花带着露水,好摘。”槐花点点头,目光落在画夹上,明天的棉花地,该是什么样子呢?
傻柱在院里翻晒玉米,玉米粒在竹匾里晃出细碎的光。三大爷的算盘响了半宿,最后在账本上记下:“玉米三十斤(十五块),葵花籽五斤(三块),南瓜预估五斤(两块),总收入二十块,离给槐花买画具还差八十,继续努力。”他把账本合上,对着窗外的月亮笑,觉得这账算得有奔头。
许大茂把相机架在院角,对着夜空拍星星,镜头里的银河像条发光的带子。“家人们,”他轻声说,“你们看这星星,再看看院里的玉米、葵花籽、南瓜,其实都一样,都是秋天的馈赠,都是日子的盼头。”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摘棉花的队伍就出发了。傻柱扛着两个大布袋,三大爷背着小秤,张奶奶提着水壶,许大茂举着相机跑前跑后,小宝和弟弟的口袋里塞满了葵花籽,边走边嗑。槐花背着画夹,走在最后面,心里盘算着,要把棉花地里的白,画得比天上的云还软。
路过南瓜架时,她回头看了眼,最大的那颗南瓜还挂在架上,绿得发亮。三大爷说得对,明天该摘了。
只是她没注意,南瓜叶上的那只螳螂,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爬到了她的画夹上,绿莹莹的,像个小小的逗号,悬在纸页边缘。
棉花地在村西头,离村子有二里地,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浸到骨子里。傻柱走在最前面,大布袋甩在肩上,步子迈得稳,露水从棉叶上滑下来,滴在他的鞋面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子。“快点走,等会儿太阳出来,露水干了,棉花壳子就硬了,不好摘。”他回头喊了一声,声音在晨雾里散开来,带着点闷响。
三大爷拄着根枣木拐杖,走得慢悠悠,拐杖头在地上戳出一个个小坑。“急啥,”他喘着气,“这棉花就跟姑娘家似的,得慢慢来,催不得。”他弯腰捡起朵掉在地上的棉花,雪白的絮子沾了点泥,心疼地用袖子擦了擦,“你看这朵,多厚实,丢了多可惜。”小宝和弟弟已经冲进地里,像两只小蚂蚱,在棉株间蹦来蹦去,摘起棉花来却没章法,连带着叶子一起揪,气得三大爷直跺脚:“小兔崽子,那叶子能弹棉絮吗?光摘白的!”
张奶奶提着水壶跟在槐花旁边,指给她看:“摘的时候捏着花托转一圈,整朵就下来了,别扯,扯坏了枝子,明年就不长了。”她示范着摘了一朵,雪白的棉花在她手里像团云,“你看这朵,上面带点黄,是被霜打了,留着没用,扔了吧。”槐花学着她的样子,手指捏住花托轻轻一转,果然,一朵完整的棉花就落进了手里,软得像天上的云。
许大茂举着相机在地里转,镜头对准沾满露水的棉桃:“家人们看这带露的棉花!上面的水珠像珍珠似的,这才是纯天然的质感!”他蹲下来拍槐花摘棉花的手,“看这纤细的手指,捏着棉花,画面太治愈了!”忽然被傻柱拍了下后背:“别光顾着拍,帮忙摘,不然中午没你的饭。”许大茂嘿嘿笑,赶紧放下相机,笨拙地学着摘,结果把棉桃都捏破了,粘了一手棉絮。
傻柱的大布袋已经鼓了小半,他摘得又快又好,只挑那些雪白雪白的棉花,偶尔回头看一眼槐花,见她手里的小布袋也慢慢鼓起来,嘴角偷偷扬了扬。“累了就歇会儿,”他走过去,接过她手里的布袋,“我帮你装大袋里,沉。”槐花摇摇头,指着不远处一朵特别大的棉花:“你看那朵,像不像小羊羔?”傻柱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阳光下,那朵棉花蓬松得发亮,还真有点像只蜷着的小羊羔,他忍不住笑了:“像,摘下来留着。”
三大爷坐在田埂上,数着手里的棉花:“我这把老骨头,摘了半斤了,你们年轻人手脚快,傻柱那布袋里,估摸着得有三斤了。”他掏出烟袋,刚要点,被张奶奶瞪了一眼,又塞了回去,“好好好,不抽,怕火星子烧了棉花。”他看着满地的棉花,眼睛发亮,“我算过,这一亩地能摘两百斤,咱摘二十斤,也就十分之一,够了够了。”
太阳升到头顶时,露水早干了,棉花叶子开始发蔫。傻柱的两个大布袋都装满了,鼓鼓囊囊像两座小雪山。槐花的小布袋也满了,手里还攥着那朵“小羊羔”。小宝和弟弟早就躺在田埂上睡着了,嘴里还叼着没吃完的葵花籽。许大茂举着相机拍棉花地:“家人们看这丰收的景象,雪白一片,像铺了层雪,治愈系风景啊!”
往回走时,傻柱抢过槐花手里的布袋,又把自己的大布袋往肩上挪了挪,腾出一只手,自然地牵住她的手腕。槐花的手还沾着棉絮,痒丝丝的蹭着他的掌心。三大爷跟在后面,看着他俩的背影,偷偷对张奶奶说:“我就说傻柱这小子靠谱,比许大茂那晃荡货强。”张奶奶笑着啐了他一口:“老东西,少管年轻人的事。”
路过南瓜架时,槐花忽然想起那只螳螂,回头望了一眼,晨光里,南瓜叶上的露珠闪着光,那只绿莹莹的小家伙,还趴在那里呢。她忽然觉得,这秋天,就像手里的棉花,看着蓬松,却攒着满满的暖,能把整个冬天都焐热了。
只是谁也没注意,傻柱背着的布袋角,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片小小的棉叶,随着他的步子,轻轻晃着,像只白蝴蝶,跟着他们回家。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3995/354358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3995/3543585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