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张师的过往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技艺天王 为救宗门修为被废,重活一世白眼狼们去死吧 御令在手,天下我有 捡到一本绝世唐门 师尊死后杀疯了,逆徒们跪地求原谅 组团刷怪,你却用导弹洗地? 你迎娶平妻?我带崽入宫当皇后 深海拳王 九霄剑帝谢星 超武时代:我有一个小世界

从八爷府里出来,杜浩还是感觉怪怪的,八爷貌似特别好说话。 其实现在杜浩感觉八爷给自己的帮助其实已经并没有那么大了。 不过又不能缺乏八爷这个润滑剂,杜浩眼下还不想和青帮最顶级的那九个老头子有太多关系。 这也与他最近所做事情相关,事情一件接着一件,一次比一次闹得大。 以那些老家伙的脾性,规规矩矩惯了哪能容忍他这种混不吝? 看了看日后,眼下不过才上午九点。 “倒是可以拜访一下张师,闹出这般大动静,他老人家肯定是知道了。” 杜浩嘀咕了一声,张师对这些江湖之事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 最近杜浩也打听了一下张师过往的履历,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津门第一国术馆馆长,当年冯老总代总统卫队长。 八卦门执牛耳者董老的亲传弟子之一,与程老,也就是当初张师嘴边常提及的程老哥。 能够一人单挑一整个西洋人长枪小队,打败打死的狠人。 江湖人称‘闪电手"! 自创形意八卦门,在武行圈子里被称之为一代宗师。 早年当过‘马快",相当于现代刑警。 津门老一辈几乎就没有没听过张师名号的,戏院曲园都是随便免费进出。 江湖上那会黑白两道都得给几分薄面,还干过营处长马快班出班头领。 而杜浩那几位师兄也不是普通人。 出名的有韩师兄,姜师兄,刘师兄,至于赵师兄和钱师兄相对不是那么出名,但同样在武行圈子里名声不菲。 可以说虽然张师已经退出江湖,名下弟子们也很多不再混江湖而是单纯混武行圈子,但杜浩现在做的这些,比之张师当年还真是小巫见大巫。.. 而这些消息,杜浩也是让人多方打听才打听到的,之所以如此困难,不是因为曾经不辉煌,而是江湖风云更迭太快。 除非达到李金鳌那种津门历史都极其有名的大混混,否则还真难以让人长久记住。 不过在武行圈子里,张师的名望和记忆,或许百年后依旧长久不衰。 “或许在张师看来,我这就是小打小闹,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吧?” 杜浩心中微叹,一边一边沉吟,对于张师他不会用那些玩弄人心的小把戏。 在这个世界上,杜浩最有印象的目前只有两人,张师,以及自家老母。 两人都是真挚对他好的,以己度人,杜浩不能用手段对待这二位。 瞥了眼街边的药铺,杜浩想了想便迈步而入。 见此身边两名小弟也是紧随其后,虽然如今杜浩在这整个南市可以说是横着走也无碍。 一声吆喝,估计不消一分钟,周围总能涌出十几个自家弟兄。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这两人也是大山刻意挑选出来的,都是那种虎背熊腰膀大腰粗的类型。 看重的不是他们能不能打,而是能不能扛刀子,能不能更好的挡住子弹。 这样的汉子还有八位,伙食供应也要略高于其他弟兄,就是要让他们长期维持这等体魄。 相互轮替,休息时大山就会让他们去摔跤场练习,或者在家中相互对练,练气力,练体能。 要能为大佬扛子弹扛刀子,必要时还能扛着大佬跑。 故而,别看这两汉子虎体熊腰的,实际上一捏身上的肉,都是那种脂包肌,肉质紧致,皮糙肉厚。 再加上本身大体格也容易出汗出油,所以这表面长期处于抹了油的滑润感,这在近身肉搏也有奇效。 古代将军大多便是这等体格。 而他们的兵器配备也是十足,一柄厚实长刀,一柄短刀。 前者防御,后者近身解决靠近杜浩的敌人。 刀法目前还不算太过娴熟,不过也已经接受顾黑狗的训练,目前训练一手顾打一体的刀法。 顾即是打,打也是顾,防御中带着刺,这就叫顾打一体。 杜浩见过这手刀法,十分简单,简单到三岁小孩看了几遍也能学会,而就是这种刀法,这些人每日要练上千次。 无他,形成深刻的肌肉记忆。 后世某位传奇功夫宗师李先生曾经说过,我不怕会一万种招式的人,我只怕把一种招式练了一万遍的人! 或许有些夸张,但道理是这个道理。 吩咐二人在外头等待以免动静太大吓坏了店家,杜浩自己则是迈步而入。 —— 这家药铺名为,济世药铺。 目前还有不少老药铺都是有坐馆郎中的,并非单纯一些学徒在抓药辩药。 现在其实就有不少大药铺走流水线路子,便是店里只有一些学徒,只负责买药抓药,不看病。 其实这也能应付了,毕竟这年头的药铺学徒放在后世那都是一等一的药理专家。 这些人从小就被父母相当于半卖半送的给了医馆,第一步就是学习各种如何看形辨认药物,然后逐步学会采药,用嘴尝药。 老一辈的医馆学徒几乎就没有没尝过各式中药的,哪怕是最简单的甘草,他们嘴边放嘴里尝一尝,就能知道其产地,气候,采摘时间和药效如何。 而到了后世,这类习惯也就逐渐被取代,无他,是药三分毒,许多老师傅尝着尝着把自己送走的也不是没有。 而这种习惯,你想让他们该也不可能,那些老师傅尝了一辈子中药,那舌头简直比仪器检测还要精准。 关键那味儿,一天不尝尝心里难受。 至于抓药就更不必多说,后世中药铺子不时还能看到一些年轻大夫用中药秤衡量的。 而在这儿,人家十几岁的小学徒随便一抓,稍稍掂了掂,比后世学校食堂大妈还要精准。 这家药铺是百年的老字号了,周围街坊邻居都是找店里的缪师傅。 缪师傅据说祖上是宫里的食医,也就是负责而帝王饮食卫生的大夫。 在以前,大夫郎中们也有与现代相似的称呼,比如内科大夫就叫做‘疾医",外科叫‘疡医"。 到了清代,称呼上已经与现代没太大区别,根据太医院大夫级别划分。 一等称之为御医,二等为吏目,三等为医士,四等为医生。 民间的叫法就各有不同,有的称呼为先生,看病就是说看先生,请医生上门又叫请先生。 到了现代,生,因为有生员的意思,代表着见习大夫,也代指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抱有一份学徒的心,故而医生这一称呼被普遍运用。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465/228423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465/228423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