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8章 绑架商人,国债设想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我男的第一次当女主,茶点怎么了 武横天地 残虹绝恋 娇软雌性会疗愈,兽夫深陷修罗场 绝世丹神 黎明之劫 回府的真千金她一身反骨 反派?开局抢婚反被女主拿下了! 修炼达陆之乱世修仙 扶摇传
“陛下,我们大力推动商事,是想要凭借商人的力量带动整个大明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提高百姓们的收入,又能增加税收,还能占据海外市场。
我们废除了历朝历代对商人的压制、歧视等等,给予他们优惠,又提供了诸多先进的技术等让他们踏足海外,赚到足够的财富,
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感谢朝廷,但人心都是自私的,趋吉避凶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但是他们真的愿意和大明共存亡吗?
臣有些担心,还请陛下赐教!”
听着毕自严的担忧,群臣也是连连点头。
崇祯摇了摇头:“不大可能,但是我们不是一直在努力的将商人与大明捆绑在一起吗?”
“首先,我们从根上解决了他们的身份问题,所有人皆可入学,虽然规定商人嫡系三代不得为官,但他们的旁系和亲朋好友呢?
只要有人为官了,那他们就与朝廷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
其次,商人子弟在三级学校读书的九年里,接受大明的教育,灌输的是忠君爱国、有国才有家的思想。
国都不在了,家还在吗?
在肯定是还在的,但被欺压、担惊受怕等等中渡过的还算是曾经的家吗?
有了这种思想的灌输,他们今后接手家族企业的时候也会将这种思想延续下去的,当国家遇见危机的时候,他们会帮助国家的。
当然了,这只是我们教育中最理想的状态,实际上在他们经商的过程中,商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各类诱惑之下,能有一两成保持初心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还要通过其他方式,将他们与大明国运深度绑定在一起,诸如承建官道、码头等等,只要他们本金没有收回去,是不是就和朝廷绑定了?”
众人愣了愣,豁然发现官道的承建还有这一方面的功效在这里面。
大明官道有多少?谁都不知道。
商人有多少?很多,但是有能力承建官道的不算多。
只要朝廷控制好开放的速度,以目前的效率,五十年内都不可能修完的。
但是总有修完的时候,即便是修补、维护等,那也耗费不了多少的,到那时怎么办?
看着众人疑惑的神色,崇祯继续道:“朕想到了一个方法,开放国债,顾名思义,就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以……”
正准备继续说着,崇祯忽然发现群臣的脸色有些难看,好奇问道:“你们这是什么表情,是不认同朕的做法,还是认为不可能绑定?”
“陛下,您这个想法很好,但不太现实!”
毕自严沉声道:“这种做法,历朝历代都有,但都失败了。”
“哦?你是想说债台高筑呢,还是想说汉顺帝、汉桓帝,或者说安史之乱的借商令?”
毕自严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众人也是一脸的疑惑,既然皇帝能点出这么多史料,那就是有所了解的,怎么还提这个方法。
战国末年,周郝王为联合六国抗秦,向洛阳百姓和富商借银子,但战争失败了,无力偿还,只能躲进高台,形成了债筑高台的典故。
东汉顺帝时期,为应对地震和匈奴叛乱,下诏"贷王、侯国租一岁",即以诸侯国一年地租为抵押借款。
汉桓帝时期,对羌作战时采取"减公卿以下奉,贷王侯半租"为军饷,大致意思就是扣减官员俸禄和借贷诸侯半数地租,后用皇室私库偿还。
刘宋文帝时期,为对抗北魏,向富户和僧尼强制借银子,大约为财产的征收两成半,承诺战后归还,但最终未兑现。
安史之乱时,朝廷没有银子了,唐肃宗计划向富商借超万贯的闲置资金;
“朕来说说历史上的这几个案例吧,首先周郝王,当时的周王朝实际统治地域就是洛阳周边,借款对象局限,更像是君主私债,以及汉桓帝用私库偿还。
这两者都是发行主体不明确,君主、国家分不清楚。
主体都不清楚,明明是救国的,为什么找君主要,没道理吧!
其次,都是临时性质的,有了战争的时候才想起来借款,没有形成可持续性,换做是你们,你们会借吗?
借了,那不是很明显的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吗?
不借,朝廷会不会找个理由直接清算一下?
朝廷是缺银子,但那也不是一个商人能抗衡的。
那些借银子的商人有几个是在借出去的时候是心甘情愿的、想着朝廷一定会归还的?以朕估算,一个都没有。
最后,偿还信用太低了,周赧王、刘宋等案例均出现违约,损害朝廷的信用。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更何况是朝廷,信用丢失了那就等于丧失了民心。
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总结出来就是危机驱动的临时筹资,而非系统性财政策略,具有低信用、强压迫性的特点。
朕总结的这些,诸位认可吗?”
众人连连点头,皇帝总结的非常到位。
随即众人又好奇了起来,既然皇帝知晓这些借款的问题所在,那么皇帝还未解释完的国债估计是可行的,那么怎么与国家绑定呢?
“而朕所说的国债是将这两点排除在外的,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可持续性、百姓自由购买的方式。
如果说国家信用很好,诸位想想,他们为什么要购买?”
“大明的未来,大明发展的越好,他们在海外的安全就能赚到更多的银子。”
“可靠的保证,大明强大,他们在海外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证。”
“有利可图,诸如商鞅变法时从百姓借粮,到期后一石还一石半。”
……
“很好!”
崇祯点了点头:“因为看中了大明的潜力以及可带来的利益,这个利益有很多,诸如税率、利息、优惠等等,只要没有涉及底线和国家安全,都可以给。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国家的信用,唯有国家的信用足够,朕刚刚所说的国债才是有可能实行的,诸位觉得现在的大明的信用够不够?”
众人沉默了,眼中精光闪烁着,似乎是在衡量着。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527/351673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527/3516732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