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钱,温水煮青蛙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九界轩辕决 剑与鞘 一婚二宝:帝少宠妻无节制 九龙至尊 崛起一万年 万剑天尊 棠棣之永生 我都成仙帝了,你让我倒洗脚水? 战国藤原幕府 乞丐仙缘
朱瞻基在位十年能攒下千万两的钱,确实是有本事。
要知道,皇宫一年开支巨大。
光是胭脂水粉等化妆品就有三四十万两白银,钱粮二十多万两白银,金花银数十万两,仅这些加起来就有一百多万两了。
除此之外,还有薪炭以及日用品开支,这同样是一笔巨大的数目。
还有特殊项目的开支,如宫廷仪式、节庆活动等也会带来额外的开支。
过年的时候发给百官,还有宫里众人的红包等。
这一年下来,怎么也得数百万两。
如此巨大的一笔开支,国库承担了不少。
所以当初杨轩提议内帑与国库分开,户部最后才能同意。
因为这确实能省下一大笔钱,户部没有理由不同意。
今后皇宫的支出,也就全由内帑承担了。
同时经过与户部的商议,锦衣卫与东厂的俸禄也改为内帑与国库共同承担。
锦衣卫的俸禄,国库承担一半,内帑承担一半。
东厂的俸禄则是由内帑承担六成,国库承担四成。
毕竟锦衣卫和东厂的性质是皇帝的鹰犬,是特务组织。
百官对其都没有什么好感。
让掌管国库的户部把他们的俸禄给出了,这能不膈应吗?
而且因为锦衣卫和东厂是服务于皇帝的,他们的俸禄通常较为丰厚,以此来保障其忠诚度和行动效率。
所以对于户部的官员们来说,给你们发工资,你们还要找我们的麻烦,脸都不要了。
基于此,内帑才承担起了锦衣卫和东厂大部分的俸禄,让鹰犬们知道,他们拿的是谁的钱。
不是不想全部承担,而是实在是承担不起。
零零总总下来,开销实在是太大了。
到时候,别说结余了,不亏就算好的。
要知道,内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土贡(各地方向皇帝进献的金银珠宝、丝绸织物、稀奇珍异等物品)、关税、矿税、罚没、赎罪等渠道。
还有皇庄的收益等。
现如今,皇庄的数量非常庞大。
在杨轩的影响下,朱瞻基就在地方上受灾的时候,出资收购土地。
价格相比于趁火打劫的地主士绅,公道了不知道多少。
而且收购为皇庄之后,种地的还是之前的那些人。
只是向朝廷纳税变成了向皇帝交租,对受灾的百姓来说,前后没什么变化。
因为在他们看来,朝廷不就是代表皇帝的吗?
(凑字数的)金花银出现,不仅与当时商品货币经济相适应,而且引起明朝财政体制变化。明初田赋征收的米麦,运送交各地米仓,偶然折收的金、银,送南京作武臣俸禄。那时,无论本色米或折色银,税粮的收支由户部一元化统管。明前期南北两京先,后设内承运库,收贮的只是对坑冶所征收的金银课税。金花银出现后,内承运库改以收贮金花银为主。在支出上,原本应放支给武臣的金花银,实际上“自给武臣禄十余万两外,皆为御用。”换言之,78%左右的金花银,亦即占全国税粮总数9%的折粮银,转移到皇宫内库,作为皇帝个人开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正统七年于户部另设太仓库,太仓库的收入供国家军政开销。皇宫的内承运库与户部太仓库分开,使原来由户部一元化统管的田赋收支变为二元化。内承运库由内官太监掌管,满足皇帝及后妃的奢侈生活,他们除挥霍内承运库收人的金化银外,还经常凭借皇权,向太仓库索取银两。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5330/2714432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5330/2714432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