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统统派去教百姓识字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不读北大去当兵,我卷成军官 我的修真系统又消失了 都市无敌仙尊 怀上绝嗣侯爷的崽,我藏起孕肚转身跑 降落在清初 我钓的是鱼,不是罪犯啊 大唐,我刚穿越,竟给我发媳妇 诡园 立地成仙 我有一个cos系统

“怎么会呢? 王大人,您不要害怕。 我诸葛亮是文人,不可能满口污言秽语。” 诸葛亮微笑着对王朗安抚道: “我教训潘濬,那是他咎由自取,合该有此下场。 王大人您可是大汉忠臣,是陛下的肱股之臣,我是不可能骂你的。” “那...那就好。” 王朗擦了擦汗,心里的一块石头算是落地了。 “孔明先生,如果没有别的事,我先告退了。” “王大人请便。” 王朗带着一群闹事学子离开了洛阳文院,文院内的学子们再次爆发出赞叹声。 “孔明先生,好样的!” “骂死潘濬,当真痛快!” “吾辈读书人须当如是!” 诸葛亮摇着羽扇对众人笑道: “诸位,都散了吧。 吾来文院,也是来读书的。 吾辈文人,还是要以学识为根本。” “孔明先生所言甚是!” “散了散了。” “此事过后,孔明先生必然名传四方。” “孔明先生的名声已经很响了,卧龙之名,天下谁人不识...” 学子们陆续退了下去,蔡文姬上前对诸葛亮盈盈一拜道: “多谢孔明先生为妾身解围。” 诸葛亮还礼道: “蔡大家人人敬仰,实不该为宵小之辈所辱。 这是吾当做之事,蔡大家不必太过客气。” “若是蔡大家一定要谢,那亮便厚颜,想借蔡邕大儒文稿一观。” 蔡文姬有倾城之貌,而诸葛亮看她的眼神却是清澈明亮,毫无那种世俗之人的贪婪与欲望。 这让蔡文姬心中十分舒服,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 同时也对这位羽扇纶巾、相貌俊朗不凡的青年充满了好感。 “文稿妾身都已经整理出来了,就存放于文院藏书阁内。 孔明先生,且随我来吧。” 上百名学子聚众闹事的消息,很快便被王朗禀报给了刘协。 刘协看着王朗道: “景兴,你是说...潘濬被诸葛亮骂死了?” 潘濬这个人,刘协前世也有所了解。 有人说潘濬是荆州大才,可在刘协看来,这伙就是个二五仔。 潘濬是武陵汉寿县人,还是蜀汉重臣蒋琬的表弟,在荆襄名声挺大。 刚出道时,被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 刘备掌控荆州后,这货又转投刘备,被刘备任命为荆州治中从事。 孙权袭取荆州后,潘睿又投降了孙权,摇身一变成了东吴重臣,深得孙权信任。 自此在东吴官场上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太常,刘阳侯。 很多人说潘濬有才华,为人聪察,是难得的贤臣,与孙权成就一番君臣相知的佳话。 可刘协觉得这家伙就是个三姓家奴。 刘表、刘备、孙权,正好投了三个主子。 最后投孙权,还是装模作样等着孙权上门来请,想学一把诸葛亮。 刘协就想问问,你潘濬也配? 现在好了,三姓家奴潘濬遇到了真诸葛亮,被诸葛亮骂死了,也算死得其所。 在刘协的评价体系中,潘濬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与大魏司徒王朗相比,都相差甚远。 王朗连连点头,对刘协道: “陛下也不相信此事吧? 可孔明先生当众骂死潘濬就是事实,臣已经多方取证了。 如果陛下想调查潘濬的死因,臣可以将人证找来,供陛下明察。” “不用了。” 刘协摆了摆手,区区一个潘濬,死不死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啊? 自己身为大汉天子,日理万机,哪有时间关心潘濬的死活? “孔明确有辩才,朕已知之。 朕只没想到,被他骂死之人会是潘濬。” 王朗疑惑道: “不是潘濬,难道陛下还听说过其他人被孔明先生骂死?” “这个朕倒是... 罢了,先不提孔明。 那些附从潘濬聚众喧哗的学子,都抓起来了吧?” 王朗躬身问道: “按孔明先生吩咐,已暂时关押于京兆尹府衙。 陛下打算如何惩治这些学子?” 刘协沉吟道: “这些学子只是附从潘濬,如今首恶已死,朕也不该对他们惩罚太重。 可若是惩罚得轻了,也起不到震慑宵小的效果。 不如将这些学子派遣到我大汉各处村镇之中,教授百姓读书识字,为期三年。” “三年后,若是他们表现良好,获得百姓好的评价,朕就给他们一个重新来洛阳求学的机会。 否则便永不录用,不得到书院求学,也不可入朝为官。” 王朗闻言连连赞叹道: “陛下对他们的惩罚恰到好处,真乃圣明之君!” 这上百名学子的出现,也给了刘协一个新思路。 以后如果文人犯了小错,就可以用强制教书的方式来惩罚他们。 还有那些世家豪族,如果不听自己的话,也统统派出去教百姓识字,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 这件事,刘协会专门派人盯着他们,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不愁这些学子们不尽心力。 如今大汉屯田、治学尽皆走上正轨,气氛已经烘到这了。 刘协也是时候拿出"土地国有"与"科举"这两个大杀器了。 此二策一出,大汉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其他诸侯再无法在国力上与大汉争锋。 数日后,刘协于朝堂上提出科举之策,土地国有之策。 这两件事刘协已准备了许久,大汉百官尽皆知晓,倒是没什么阻力,直接通过。 可当朝廷发布了政令之后,在天子治下的百姓中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陛下要开科取士,量才录用,以后不需要举孝廉就能为官了?” “如此一来,吾等学子岂不是都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太好了,吾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可惜报国无门。 现在有了科考的机会,我一定会考取功名,造福一方百姓!” 大部分寒门学子和读过书的百姓,对刘协的科考之策极度拥护,摩拳擦掌准备参加科举。 而世家豪门之人,对科举则是一片反对之声。 “陛下科举取士,擅改祖宗礼法,此乃取乱之道啊!” “举孝廉选取官吏,才能选出德才兼备之人。 科举取士只重才能不重品德,岂不是要选出一群奸佞小人?” “吾等当劝谏陛下,万不可行科举之法!”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7184/2760638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7184/2760638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