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我的姑父是朱棣 > 第029章 大朝会,颁布教育方针

第029章 大朝会,颁布教育方针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梦织星辰 我的修行人生! 血者求生 因为怕死就全点攻略了 战神借点功德,王妃银子不够花了 七王朝 剧透未来,朱元璋封我为大明国师 原来我才是大魔王吗? 我是贵族学院早死的白月光女配 绝世神医

皇宫内廷防守严密,翊林卫站立整齐,还有穿着飞鱼服,腰挂绣春刀的锦衣卫在来回行走,一片肃穆气氛。 如果执勤的锦衣卫,发现有哪位官员神色慌张,就会上前将其拎出来盘问,验牌,弄得不好还要搜身。 倘若这倒霉蛋过不了这关审核,等待他的将会是就地收押,送诏狱或刑部天牢。 想想也是,朱棣刚登基,就怕混入图谋不轨者。 徐钦亲眼看到,有几个品级在六品以下,穿绿袍官吏,因表情异常被当众摘下官冠,赶出宫外。 接下来的命运很不妙,轻则罢官,重则下狱。 跟着前面朝臣,徐钦缓缓进入殿内。 此时,宽敞明亮的太和殿中,满是穿朝服的臣公。 殿中最靠近皇帝位置的墀台上,都是三品以上的绛紫袍文武大臣,每人都跪坐于软垫之上。 在他们后面次等级的墀台上,是四、五品着绯色官袍的官员,每人肃立。 着绿色袍服的六品、七品的文武官员,人数为最多。 他们只能站在殿门内外,连皇帝的面都是恍惚隐见。 就这样,文武左右分列,从上到下,品级、服色等排列整齐,一目了然,等级森严。 徐钦穿的是四品绯色朝服,在第二序列的墀台上。 待臣公们到齐,一声尖锐的公鸭声,引出天子到位。 唱喏… 跪拜… 三呼万岁… 前奏一切完毕。 让所有在场官吏万分惊讶的是,皇帝陛下的开场白,就是让宣诏官当殿宣读,若干份诏书。 第一个诏令: 设立大明帝国中央太学堂,归属翰林院编制。 中央太学堂督导,则由当代大儒,翰林院大学士解缙担任。 大儒杨慎任左督侍,大儒陈济为右督侍。 姚广孝为中央太学堂总参议。 诏令宣读完毕,朝堂哗然。 乌泱泱数百号官吏都惊愕失色,顾不上朝堂禁令,交头接耳地唏嘘不已。 专设中央太学堂闻所未闻,而如此破格提拔官吏任用,更是史无前例。 第二个诏令还是跟太学堂设置有关。 在京师设立帝国军学堂,类似于后世的中央军官大学。 今后,各州府所在地,均要设立大学堂,州属军校等,为朝廷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中央太学堂宗旨,就是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除了军事,政界之外,还有从事经济民生方面的专业人才。 朝廷的具体设想,目前的教育重点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启蒙教育,从娃娃抓起的各类教育,鼓励民间办学。 二是成人教育,类似于后世的扫盲班。 一年期,半年期的专业技能培训。 徐钦把后世教育的整套方案,基本框架都搬了过来。 第一阶段是中央。 第二阶段是从州府往下。 第三阶段是渗透到县、镇、乡村等。 这个计划太过于庞大,需要大量的银两,师资力量等。 永乐帝要求朝廷进行全社会动员。 但凡接受过私塾教育,或是有专业技能,经考核之后都可以进入教师队伍。 教书先生都吃皇粮,每月按编制发放俸禄,均由朝廷专项资金拨付。 这个方案设计者,是何方神圣啊? 臣工们都在猜想。 最初没有人怀疑是徐钦。 当有人告之,大家都难以置信。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所为? 瞎胡乱吧! 人人都在为朝廷户部捏一把汗。 这需要多大的资金支撑哦。 瞧那户部尚书夏原吉,挂着一张苦瓜脸急得浑身冒汗。 那天皇上把他叫到御书房,死活让他挤兑出一百万两银子出来。 可现在国库里拢共才不到三百万两银两。 光是保障官吏到年底的俸禄还不够。 还有冬季来临之前的水利设施建设,防洪防汛大坝加固,合起来尚缺几百万两。 哪里去挤一百万两给太学堂使用。 关于永乐朝教育方针的实施,永乐帝在太和殿上有一番训词。 “众位爱卿,教育乃国之根本,大明帝国能否长期、稳定、安全地传承下去,教育起到基石作用,这是十年大计,百年大计。” “教育是大明帝国最为廉价的国防开支,万事开头难,但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朕已下定决心,都要坚持下去,办学方针与思想决不动摇。” 皇帝陛下斩钉截铁的口吻,充分表明了永乐新政的又一个重要措施。 这个讲话稿,估计摘录自徐钦奏章中的某个段落。 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 接下来颁布的诏令,是发展民生,推广实业,搞活商业活动等。 永乐新政着力于经济建设,扩大工部规模和权限。 正式任命宋礼为工部尚书。 原工部总把头雷经天,房文光等人,分列左、右侍郎,兼任矿产司,建设司大司监。 新增设商贸司,暂挂工部属下,由原京都粮市执事使郑绍秋,出任大司监。 在社会阶层待遇上,朱棣强调官吏录用的原则,只认忠诚度和能力。 一律通过正规考试,公正公平,不问考生出身,无论是士族还是庶族,凭真才实学和能力。 全社会提高商人地位,商人子女读书,仕途任用,提拔等,与士族等一视同仁。 这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世界观和认知程度。 皇帝诏令颁布,自然引来各大高门豪族的反对。 而许多商人、普通百姓,寒门庶族子弟,则坚决拥护。 朱棣秉承太祖高皇帝的意志,面对勋贵们的骄横,他更是亲民,重视庶民草根。 得民心者得天下。 况且,朱家皇族本身就是佃农出身。 当前的大明帝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员,是底层老百姓。 宁可得罪豪门权臣,也不能让广大百姓,尤其是有文化的读书人看不到希望。 …… 次日,东宫詹事府。 少詹事徐钦正埋首审阅太学堂筹建计划中各项细则。 詹事府里的左右府丞,通判、主簿,录事等,都在分头忙碌。 进入九月中旬,气候逐渐凉爽起来。 东宫詹事府的工作,却是热火朝天,繁忙紧张。 太学堂筹建经费巨大,皇帝朱棣为什么敢这么快拍板定案呢? 主要是徐钦向朱棣献有一计。 由詹事府司经局出面成立实业公司,开采矿产。 家里有富矿,为什么不组织开采变现呢?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7519/207878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7519/2078787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