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章燕宁合流-成功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我能修改万物词条 我算命,你吃瓜,只有顶流苦哈哈 新婚夜撞邪遇害,我被老婆养尸 星辰大道 快穿:戏精女主又在撩男配 机械师:星际猎人 我死后,渣男前夫他疯了 嫁皇兄 八零:真千金回归后,宠冠京城! 她死后,薄爷跪在墓碑前哭成狗

“朱鉴忠于朱允炆,竭力鼓动宁王听从朝廷调遣,只是目前朱权只想坐山观虎斗。” “好好。” 朱棣双手握住徐理双手,动情道: “贤弟啊,这事做成,本王给你记上头功。” 徐理听罢笑了笑,“头功不头功的,末将并未考虑,徐氏长姐命令,小弟必须服从。” “燕王殿下,在此末将不能久留,你等会进城继续跟宁王周旋,待我搞定陈文之后,再设法与你商议后续之事。” “好好。”朱棣连声答应。 他像个开口菩萨,笑得快合不拢嘴。 天助我也! 没想到事情进展如此顺当。 待徐理离开帅帐,朱棣连忙召集朱高煦,朱能等大将过来商议。 …… 四日之后。 清晨,大宁城。 “十七弟,四哥走了你要多保重,谢谢你的粮草辎重,我这回去就跟李景隆决一死战,生死难料。” “咱们兄弟俩在此一别,也许就是永别了。” 朱棣边走边握着朱权的手不放,声音嘶哑一脸茫然。 “四哥英武善战,定能击溃李景隆的围攻,走走…小弟送你到十里亭,咱们把酒言别。” 此时的朱权也颇为伤感。 从内心讲,他不希望朱棣就此失败。 一旦李景隆攻陷北平城,击溃了燕军,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他的大宁城。 他资助朱棣粮草辎重等,目的就是让燕军抗衡中央军,至少能拖住李景隆一年半载。 而他计划腾出手来收编草原上的蒙元残部,准备组建一支强大军队,再回头来收拾北疆残局。 这几天他想透彻了,准备走武装割据北疆这条路。 所以,他早晨就决定亲自送出城去,在十里亭给朱棣和他的燕军将士壮行。 话说朱棣和朱权兄弟俩携手并肩,慢慢走出大宁城。 后面几辆马车里拉着烈性老烧锅和烤全羊。 朱权出城送别,徐理的营州中卫五千余精骑,负责全程护卫。 大宁城里,朱鉴的右卫和陈文的左卫,负责守城策应。 队伍慢慢行走至十里亭,只见六万燕军早已列阵等待。 而十里亭并没有摆设任何物件,却捆绑着一名浑身是血的大明将军。 “这…这不是松亭关守将刘真吗?” 朱权见状大惊失色。 “没错十七弟,这几天大伙闲得没事,他们就攻下松亭关练练手脚。” 朱棣笑嘻嘻云淡风轻。 “可是四哥,这松亭关是我大宁都司辖制,而刘真是本王属下…” 朱权开始大声申辩,后面声音突然变小,已经感觉不对劲了。 他勒转马头,大声喊道:“徐理何在?” “宁王殿下,你回不去了,咱们还是跟着燕王干吧。” “建文帝倒行逆施,违背太祖遗训,亲信奸臣,祸国殃民,咱们应顺从天命。” 徐理带着数百近卫堵住了朱权退路。 营州中卫本就是朱权的近身护卫,他们被策反,朱权就是孤家寡人。 “十七弟跟我走吧,咱们燕宁合流,兄弟并肩战斗,事成,当中分天下。” 朱棣依然是笑嘻嘻地劝说着。 他的那句‘事成,当中分天下",诱惑性很大。 朱权虽然年轻,或许江湖经验没有朱棣老道,但审时度势的能力还是有的。 徐理被策反,自己就是瓮中之鳖。 反抗,刘真就是下场。 识时务者为俊杰。 况且,李景隆胜了,自己一样没好果子吃。 跟着四哥朱棣造反,倘若成功了,燕王众目睽睽之下的这句承诺,不说中分天下,有个二三成地盘也就足够了。 想到这里,只见朱权脸上立马堆起笑容,对着朱棣抱拳道: “哎呀四哥啊,你想燕宁合流共同举起靖难大旗,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呢?” “其实小弟昨晚想了一休,就准备跟着四哥干,想在十里亭告别时再说出口。” “让燕军先行,宁军随后收拾一下就跟进。” “如此,那…容我回城去,让陈文和朱鉴他们准备一下,出城来接受改编。” 宁王转变都在朱棣意料之中,他依旧笑嘻嘻道: “十七弟不用亲自回去,不出意外,大宁城已经归属本王了。” “朱鉴和他的十几个亲信已被陈文解决,营州卫基本没有折损。” “另外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朱鉴是建文死党,昨日燕军截获一份六百里加急,是建文给朱鉴的密旨。” “任命朱鉴为大宁都指挥使,要他伺机解决掉宁王你,控制整个大宁都司。” 朱棣说完,让人呈上那份密旨给朱权看。 朱权看了脸色铁青,攥紧拳头怒骂道: “竖子不足与伍。” “卸下酒肉在此盟誓,从此燕宁合流,奉天靖难!”朱棣大声吼道。 “燕宁合流,奉天靖难!” “……” 现场怒吼声似雷鸣电闪,群情鼎沸。 城里陈文等人也赶了过来,身上战袍还沾有鲜血。 大家一起饮酒发誓。 …… “老师,这就是当年燕宁合流的真实情况?” “当然,我也是永乐大典,明实录等纂辑成员,岂能有假?” 蹇义诧异道。 有关这段燕定合流过程,《明史》和《明实录》所记载内容,却是大不同。 后世有关这方面的版本,演义就很多。 集中度最高的,都说是宁王朱权有‘甲士八万,兵车六千"。 而宁王护卫是兀良哈三卫。 朱棣带上燕军精锐悄悄潜入大宁城下,拖着成箱成箱的金银财宝,收买了朱权的兀良哈三卫。 并设计在城外伏击了宁王,挟持他上的靖难之船。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徐钦终于搞清楚了这段历史真相。 揭示了这段历史谜团。 朱权与兀良哈三卫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松散的半雇佣关系。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完全是后世有人为宁王脸上贴金,歌功颂德的结果。 试想一下,朱元璋的明皇祖训规定,藩王只准有一个护卫,即三千至五千人马。 只有是边塞藩王才准有三个护卫,约一万五至二万人马。 像宣府的谷王朱橞,同样是边塞藩王,而他的护卫军也只有三千人骑。 镇藩近二十年的朱棣,也就是两万燕山三卫,还莫名背上一个最大藩王之锅? 倘若年仅二十一的朱权有如此强大实力,朱元璋会允许他存在吗? 这可是明显的谋逆征兆。 皇帝早就下旨问罪了。 还有朱允炆,上台割藩首当其冲的就是宁王朱权。 历史上还真有人会捕风捉影,胡编乱造。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7519/2078790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7519/2078790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