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29章 先秦:儒家创立

第329章 先秦:儒家创立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疯了吧?天天送西瓜还高冷校花? 穿越汉献帝:曹孟德,你来当大将军! 甜欲!宿主他又在撩拨反派了! 我们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 冒牌异种 读心乔忠国乔娇娇 环球寻宝:从盲盒仓库开始 穿书七零:娇娇知青被糙汉宠上天 纣王捡到封神演义,但黑神话 大明:我想摆烂,你却让我当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说是有百家学派,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 随着最后一个学派阴阳家的结束,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喜的自然是被苏晨提到的八大家,愁的则是那些没能借此机会扬名的学派。 “诸子百家有影响力的八大家就介绍到这里,现在主播回答孔圣人的问题。” “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中华两千年历史的演化,走过了五个重要的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儒家的创立,汉代的独尊儒术,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阳明心学,以及清代走向低谷。” 浩浩华夏史,悠悠五千年。 王朝更替不断,唯儒家思想常在。 纵观儒学的历史发展,有低谷也有巅峰。 儒家思想曾经长期作为中华民族的正统思想,既是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是民间社会普遍奉行的思想。 过去,佛家和道家在官方和民间也有一定影响力,但终归没有像模像样地成为朝廷官方思想。 现如今常常说的文化自信,与儒家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 “儒家发展的第一阶段,先秦时期儒家创立,儒家思想发端和初步形成体系。” “儒家思想的积淀深厚,经历过漫长的变迁。” “到春秋的孔子时代,算是已基本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派,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员。” “早在西周时,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有德者居之等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发端。” “周公等人认为,君主能握有天下,是来自上天的眷顾。” “为了回报上天,君主必须以德治国,以德修身,善待祖宗,保护臣民。” “德在位在,无德则会被上天抛去。” “这个起步很高端,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上天勾连在一起。” “大约过了五百年,孔子和他的弟子继承了前人学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 “一开始并不十分系统,也谈不上很精细,但是框架和脉络已经形成。” “孔子出身没落贵族,青年时步入鲁国政坛,并开办学校招收弟子。” “在鲁国政坛沉浮多年的孔子不能为鲁国权贵所容,不得不出走,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在离开鲁国十四年,游历数個国家后,孔子仍不能获得机会施行自己的政治理念。” “孔子最终回到鲁国,在家乡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孔子的影响极大,在古代被历代王朝以及知识分子尊崇为圣人。” “在其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被尊为至圣先师。” “其所编订的六经,也成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经典。” “孔子生平与学生们的对话被编成《论语》流传至今,其思想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 孔子:儒家能够历经两千年岁月,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儒家从创立一直到清朝的没落,如此漫长的岁月,他不禁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他的儒家学说并不受各诸侯国君主待见,认为儒家思想对争霸天下毫无用处。 可不曾想,儒家打败了道家、墨家等当世显学,一直想到了最后。 虽说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但能够历经两千年风霜,他已经非常满足了。 儒家能有如此傲人的成就,最大的功臣就是大汉朝的董仲舒了。 要是没有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没有历朝历代帝王把儒家思想当做治国理政的根本。 如果他所料不错的话,儒家思想在大明王朝发展到了顶峰。 提出阳明心学的王阳明既然能够被世人称为圣人,那就足以说明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把儒家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非常好奇,阳明心学究竟讲了什么内容,竟然能让王阳明与他并称为圣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不过,四书五经并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条理清晰,结构分明。” “基本是语录体,鸡零狗碎地这一句那一句。” “有时还会重复,有的还举例子讲故事。” “好在,它们的中心思想是比较突出的。” “说来说去,说的都是一件事。” “如何正心?如何处事?如何成才?” “围绕这三个中心,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了最核心的内容——仁。” “仁者爱人,爱自己也爱他人。” “这样才能成功,才能走得更远。” “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一个是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想要成才成功,就要理解别人、支持别人成才成功。”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实际上,这两句话看似好理解,但没有那么好把握。” “孔子的弟子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写的《大学》是儒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对人的成才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具体的路径。” “一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德,修养德性。” “亲民,与人和谐相处。” “至善,做最好的自己。” “二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学习实践。” “致知,丰富自己的知识。” “诚意,诚恳做人。” “正心,端正心态。” “修身,修养心性。” “齐家,把家庭关系搞好。” “治国,治理好自己的小诸侯国。” “平天下,为天下太平做出贡献。” “这个路径得到后世很多人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 “后世儒家思想的各种流派,都绕不开这个路径。” 曾子:老师把衣钵传给我,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没有让儒家在我手里败落。 颜回一直侍老师如父亲,而老师对颜回也视如己出。 颜回悟性高,且为人谦卑,老师最初想让颜回做自己衣钵的传承人。 可惜颜回这个最合适的接班人死了,老师只得重新物色合适的接班人。 在老师的众多弟子中,论做学问,论办事能力,论教导弟子的本事,他都不是最强的。 但为了确保儒家的学说能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老师毅然选择了他。 用老师的话说,他发之不足,守之有余,能把守好儒家这份传承。 事实证明,老师的眼光确实厉害,他这个接班人选对了。 他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学问,原原本本传授给了老师的孙子子思,而子思又把学问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孟子。 这两人分别写出了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足以说明他这个过渡接班人的称职。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孟子所处的时代,在当时的思想意识领域里,主要是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影响为最大。” “杨朱学派主张为我,墨家学派主张兼爱,他们都反对儒家仁爱的原则。” “当时攻击儒家学说最激烈的是墨家学派,所以孟子也就把墨家当作思想战线上斗争的主要对象。” “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使得儒墨之争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战线上的主要内容之一。”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皆可为尧舜。” “这就鲜明地涉及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了。”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谈到成才的具体方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流传甚广,给后世很多启发。” “在孟子看来,人的先天是善良的,也是完备的。” “通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能成才。” “这里讲的尧舜,并非专指尧舜二帝,而是指成才成功。” “在这个基础上,孟子主张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王也是人,性本善,应该按照善的标准去行仁政,造福千千万万的百姓。” “荀子年轻时就崇拜孔子,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以及从事讲学和著述。” “荀子曾经两度入齐,在此讲学为师,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曾企图说服齐国实行儒家的仁义王道,选贤任能,重用儒者,后离齐去楚。” “中年时他曾到秦国进行政治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并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 “荀子善于吸收和批评诸子百家的学说,提出了与孟子完全相对立的人之初性本恶思想。”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算是儒家学者对君主的一种恐吓。” “早期的儒家思想多是劝说性的,并无很规范系统的教科书。” “但是,有悟性有经验的学子往往都能发现。” “孔孟的学说是健康的,展现的人格是健全的,提出的品行是端正的。” “他们的这种思想没有通过文字完整论述,一般人的确难以理解通透。” “此外,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和制天命而用之,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发展,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后世称为儒家三圣。” 荀子:我能和孔孟先贤并称为儒家三圣,可见我的思想主张得到了后世人的认可,这就够了。 想想他曾经遭受到儒家学子的冷嘲热讽,如今一切都释然了。 后世人为他正名,这是给他最大的认可,让他心中的怨气一扫而空。 由于他主张儒法并用,成了儒家学子眼中的异类,不受大家的待见。 他尽管心中有万般怨言,但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为所动。 哪怕那些儒生诋毁他,他也绝不可能妥协,放弃儒法并举的主张。 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他不像那些儒生只会高谈阔论,而是切切实实的去秦国实地考察。 在见识到秦国的强大之后,他切实感受到法的力量之强大不是其他学派可以比拟的。 可他也明白,光有法家思想还不行,还需要儒家的仁爱思想。 也正因如此,他把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儒法并举的主张。 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王道,可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 儒家学子不理解他,但后世的帝王理解他,这才有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所以虽说后世的朝代一直是孔孟之道,但真正代表两千年统治思想的却是他儒法并举的思想主张。 “公元前221年,中华瑰宝之儒家文化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秦始皇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帝国,但却要大力推行焚书坑儒。” “秦始皇时期,李斯下令将医学、占卜、《诗》、《书》等书籍全部烧掉,而这些书在民间也不准私有。” “有很多儒生不接受焚书这一举措,自发讨论,但还是被抓。” “秦始皇更把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儒家文化在此刻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秦始皇之所以要焚书坑儒,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混战,长期割据。” “这个特殊时期使各种文化思想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称之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自然是好处多多的,使儒家、法家、道家等各种思想出现,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根源。” “但随着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思想的孤立性越来越强,各种争议和文化差异便逐渐出现了。”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立马就进行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希望能逐渐减少这种差异。” “但秦始皇很快发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因为所有的文字、语言、货币的差异,究其原因就是文化的不同,也就是思想的不同。” “所以,如果不能解决思想差异,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统一。” 秦始皇:朕只焚过书,却从未坑杀过儒,肯定是儒生故意抹黑朕。 君主的风评如何,全赖于读书人。 所以君主即便再怎么暴虐,也不会轻易得罪这群读书人。 他本来凭借着丰功伟绩理应得到更高的评价,却因为焚书坑术士一事被儒生肆意抹黑。 焚书一事,起源于一场廷议。 在一次宴会上,有臣子对他一阵恭维,并称他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非常好的一个政策。 但是当场淳于越便指出了不推行分封制,以后皇室有难,将没有王族有力量保全皇室统治,国家权力将落入权臣手中。 同时指出了他各种不遵从古制,以后将不能长久。 他作为千古一帝,面对淳于越的指责,并没有驳斥,反而让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 李斯指出了分封制最大的弊端便是几代之后,血缘关系变稀疏了,好不容易得到的统一又可能分崩离析。 至于淳于越所说的不遵从古制,以后将不能长久,无非是读书人对政局的妄议,当即建议他焚毁六国的书籍。 正是在这场廷议之后,他才开始焚书。 纵观这场廷议,其核心的问题便是如何统治老百姓的思想。 对于刚刚完成统一的秦国,如何管理六国,成为了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本就不是以文化见长的秦国,选择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那便是通过焚毁六国藏书,全国上下只保留一些秦国古籍以及一些医药占卜种树之书。 只能说初衷是利于秦国统治,但是方式却有失偏颇。 焚书坑儒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及起因,坑儒则是源自一次妖言。 他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后,便非常渴望长生不老,为此找来了大量的术士炼制长生药。 现在他知道长生药这种东西都是骗人的,但当时有术士自知难以炼制出长生不老药,害怕被治罪。 于是联合了其他术士到处抹黑他,说什么不应当为他求仙药。 他知道这件事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抓捕造谣诽谤的术士。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花费了无数金银财宝之后,依旧没有得到长生药。 还被这些拿了自己钱财的术士诽谤,他岂能善罢甘休。 最后全城搜捕方士四百六十多人,并将他们全部坑杀于咸阳。 所以所谓的坑儒并不是坑杀儒家学子,而是坑杀那些欺骗自己的术士。 而且事实上,儒生在秦朝的地位并不低,而且还在很多领域得到重用。 明明是焚书坑术士,至于后来为何会变成焚书坑儒抹黑他。 大概是后世儒家学子对他焚书的怨念,同时也是为了博取同情罢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37725/2754651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37725/2754651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