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中央之国 > 第261章 帝国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第261章 帝国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推荐阅读: 光阴之外 诸天谍影:开局联手郑耀先 重生英伦 灵气复苏,一人守国门 绝世:神斧开天 华娱,从封神训练营开始爆红 天灾末世中靠梦境求生 离婚后,冰山女神后悔了 今后人生灿烂 九天秘境 狂婿出山:绝色总裁倒追我

昭武二年式轻机枪,其实就是麦德森的变种。 只不过这个时空,昭武二年式轻机枪比麦德森提早问世5年。 麦德森的武器,还停留在构思中就被帝国实现了。 帝国陆军的火力进一步提高! 重机枪和轻机枪的普及,也让帝国军备战略发生了根本改变。 首先就是骑兵比例颇高的征北军,他们自己已经意识到,骑兵的时代将要终结。 征北军不再以骑兵冲锋作为主要手段,而是转变成了骑马步兵。 战马的作用更多是用来行军和驮运装备。 到达战场的征北军,全都下马开始步战,除非对面装备的自动火力不高。 对于征北军的改变,兵部和皇帝很是欣慰。 能根据武器装备的变化,改变革新自身的作战特点。 这省去了兵部劝说征北军的打算。 对于征北军的未来,皇帝早有预案。 机械化步兵师才是征北军的出路,只不过帝国还没有发明一款成熟的装甲车,这个想法也只能延后了。 其次,以步兵为主的其他部队,战斗队形进一步分散。 虽然没达到什么三三制,但步兵冲锋再也不敢用密集阵线咯。 以班为单位的灵活小队战术开始在陆军中流行。 只不过冲锋枪没有发明出来,所以,小队战术还是很有局限性。 最后,因为弹药消耗突然增大,兵部也是加大了各师后勤部队的扩建。 根据昭武维新的规定,一个帝国陆军师16000人,其中2000人为后勤部队。 但轻机枪的普及,让师属后勤扩充了三分之二。 帝国陆军师经过调整,一个师现在有17~18000人不等。 顺便说一句,帝国军改后,因为拥有310个师约650万现役陆军。 成为了世界上师属部队最多的国家。 这只是单纯的陆军作战部队,不算各种在职文员。 帝国在统一战争结束后,虽然取消了常备军团编制,但陆军规模不降反增! 主要是战争中,很多预备役都被转化成野战部队。 这才导致国际上称呼大夏陆军有一个夸张的说法——“千师陆军”。 因为根据大夏的师级编制,很多国家都能组建2~3个师了。 按这个换算,不是差不多有1000个师嘛! 对于大夏一个师拥有这么多人,大部分国家是羡慕的。 不是他们不想这样,人口基础摆在那里。 少部分国家则是嘲笑大夏不懂现代军制。 昭武皇帝得知后也是不屑的笑了笑。 之后的一战和二战,几个主要参战国都是一个师15000人以上的大编制。 二战德国陆军师前期1万6,后期1万8。 小日子的师团更不用说,一个甲种师团甚至达到2万人以上! 就连周永琪穿越前的毛子冲突,大毛和二毛都发现旅级编制有些跟不上战场形势咯。 要搞就一次性搞够,所以,帝国陆军师的编制才如此庞大。 这些年除了军队的变化日新月异,帝国的基础建设也达到了下一个阶段。 帝国刚统一之时,工部和户部主要发展方向是大工业和铁路建设。 到了昭武四年,一些帝国重点工业基地陆续建设完毕,主要集中在帝国南方。 福州造船司就是帝国工业建设的一大成果。看書菈 下一阶段,帝国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民生。 除了铁路和高速公路,大量的水泥路开始建设。 这些水泥路联通县级甚至村镇级,但这个工程没有20年完不成。 帝国太大了,而且,20年还是帝国拥有现在的发展势头,才能勉强完成。 虽然难,但必须做! 除了交通,帝国的建设大军开始向一些偏远山区进发。 特别是云南、乌斯藏、新疆等落后于中原的各行省。 去年开始,朝廷特意拨款,针对这些边疆行省进行布局。 除了新疆,因为回归帝国的时间早上几年,一些基础设施还算好。 但新疆行省太大,而且境内多沙漠等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 所以,对于新疆的建设,不如一起回归帝国的其他几个省。 乌斯藏不用说,高原地带自古以来就不是好搞的。 除了一些大城市,乌斯藏很是荒凉。 很多偏远一点的牧民甚至不知道当今陛下已经换了! 加上新加入帝国的朝鲜,帝国的建设任务还不小勒。 远离本土的罗娑斯洲,同样够帝国干几十年了。 大量的帝国百姓,加入到建设帝国的岗位中。 昭武四年,据户部统计,帝国就业率达到了恐怖的百分之九十八。 还有两个点,完全是那些丧失劳动力,不能工作的弱势群体。 就这,帝国每年还涌入了大量的倭国黑工和朝鲜劳工。 朝鲜劳工的待遇相对好一点,毕竟已经成一家人了。 但倭国黑工拿着帝国平均最低工资的三分之一,却干着最苦最累的活。 就这收入,已经让倭国黑工们笑的牙都掉咯。 按照现在帝国百姓平均一个月11~15龙元的收入,倭国黑工一个月只有2~4龙元。 但相比倭国国内,这些在外打黑工的小日子,已经算是中产阶级了。 倭国因为战争赔款和战后重建,欠了一屁股的债。 还有战前向牛牛抵押的关税贷款,牛牛表示亏大发了。 日元此时已经信用崩溃,倭国国内一根白萝卜就要几千万日元。 按理说重建工作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但倭国政府没钱发啊。 只能用粮食代发,倭国此时的定额配给制度还没有完全取消,没办法取消。 物资不够分的,一旦放开,老百姓还不挤兑囤积才怪。 就这样,大批的倭国适龄青年来到筑紫岛帮助帝国建设要塞。 倭国百姓为帝国建造以后对付倭国的要塞,这也是没谁了。 除了这里,第二目标就是帝国本土。 大量的帝国“企业家”漂洋过海来到倭国招工。 开除的工资那叫一个低,却管饭! 都快饿死的倭国百姓纷纷涌向开往帝国的劳工船。 因为帝国明面拒绝接受小日子男性,这些来到帝国的小日子全是黑工,招工的“企业家”也几乎有黑背景。 朝廷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敌国的人口红利不吃白不吃。 女人更是大批来到帝国从事“相关”工作。 世人都说,最古老的职业就是士兵和妓女。 帝国此时也没有取消红灯产业。 只不过朝廷对这些产业划出了一个规则框架。 首先就是不能逼良为娼,还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体检。 当然,该缴的税同样不会少。 这些涌入帝国红灯产业的倭国女人,很受帝国百姓的欢迎。 大和抚子的名声还是很响亮的。 一些大和抚子,运气好还能被某位帝国公民看重并赎身。 一旦被帝国公民纳妾,那完全就是改变命运的大事件。 当然,这些入了籍的大和抚子,必须经过帝国的培训才能加入帝国国籍。 第一就是今后不能使用倭语,也不能在帝国讲述倭国历史。 大夏要从源头上彻底泯灭大核民族。

本文网址:https://www.sztlong.com/4074/265275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m.sztlong.com/4074/265275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报错!